“寸土不讓!”
明白父親是要考校自己,殷長嬴的思路非常清晰:“東方六國,各懷鬼胎。鄭弱祝強,合縱難以為繼。兒子年少,可欺之以弱,是以不能示弱。”
高杳關雖為下雄關之首,幾十年前卻也曾被陳衛梁三國聯軍攻破,但又如何?還不是被昭國搶了回來?
六國不乘勝追擊,一是恐孤軍深入,容易戰敗;二是六國本身已經被昭打的很慘了,國內其實沒多少青壯,經不起一再的消耗;三便是繼續打下去,與昭相鄰的衛、鄭、梁自然能吃得滿嘴流油,但更遠的陳、祝、燕又分不到什麼好處,哪裏會肯?
尤其是祝國、鄭國這兩個有實力爭霸下的強國,都被昭打成了瘸腿馬。祝國又怎麼會讓鄭國吞掉昭的土地休養生息,自己卻還在掙紮著恢複元氣?
就連高杳關的守將,其他五國都絕不可能讓鄭人擔任!
這樣互相扯皮的結果,無非是效仿舊事,鎖強昭於關內罷了。
既然如此,昭又何必割地求和,削弱自身呢?
再了,當年強勢的襄王在世,昭丟了高杳關,也就象征性割了三塊地,表達退讓的姿態。
如今昭國就更不用割地了,因為各國會認為,新昭王年紀太輕,國內必有一番龍爭虎鬥。不是王位更迭,就是權臣把持朝政。
這種時候,各國隻需要坐等昭國內鬥即可。一味咄咄逼人,反而激起昭上下同仇敵愾,認為他們欺辱少年君王,到時候來個全國一致反攻就不好了。
殷長嬴雖然年少,卻對國家大事看得很明白,所以,他補充道:“再者,若割地,則長信侯相位難保。”
這句話,才是真正到了點子上。
世人皆知薑仲“奇貨可居”,以商人之身,操縱一國王位更迭,從而封侯拜相,位極人臣。
但很少有人想過,殷楚憑什麼這麼信任薑仲?
若薑仲對殷楚有恩,也不必酬以百官之首的相位。
區區一介商人,難不成公卿、大夫、封君之位都不能滿足嗎?
就算當年殷楚需要依靠薑仲才能逃離鄭國,但他成為昭國太子乃至昭王之後,身邊自然有無數人蜂擁而至。用誰不好,為何非要用薑仲呢?
許多人都以為,殷楚是被薑仲蒙蔽了,為此憤憤不平,認為薑仲果然是商人出身,無比奸猾,卻不知殷楚自有一番考量。
【陳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何其風光?死後屍身無人收斂,以致生蛆。鄭武靈王胡服騎射,令鄭一舉躍居強國之列,何等雄主?一朝退位,竟被幽禁,活活餓死!】
每每讀到這兩位霸主的遭遇,殷楚都會不寒而栗。
陳桓公在位的時候,難道身邊沒有忠誠可靠之人嗎?鄭武靈王少年繼位,多年治國,難道沒有培養出自己的親信,沒對大臣們有知遇之恩嗎?
他們的下場為什麼會這麼淒慘呢?
殷楚反複思考過後,認為,這是因為他們太過於依靠“殿上公卿”,忽略了這些人都有自己的算盤。
就像昭國這些貴族們,他們當然支持殷楚,但他們也可以支持殷楚的兄弟們。
因為王位更迭是贏家擊鼓傳花的遊戲,而這些公卿們的立場,當然不可能多麼純正。
對這些人來,效忠哪個姓贏的,都是效忠。區別隻在於,誰能許給他們更大的利益。
想要辨別這些人的忠奸,實在太難了,也根本不可能分辨得過來。
所以,殷楚用了另一種方式——他選擇了鄭國商人出身,在昭國既無家世,又無根基的薑仲,來做他手上最鋒利的一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