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辯論失敗(1 / 2)

對於學前教育,範茗有所猜測,是以,當傅振羽說出“學前教育便是蒙學之前的教育”時,範茗露出果然如此的神色,還笑傅振羽:“你看,別人都是從私塾到書院這樣的收徒,夫子倒好,從書院到私塾同級的蒙學,現在連三歲小兒都不放過了!”

被調侃的傅振羽,想著李子堅也說過類似的話,眉毛挑起,說了句後世的名言:“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難道不對?”

“你說的自然是對的。”範茗沒什麼誠意地附和過後,視線在自家兒子和雙胞胎身上巡視了一圈,道,“學前教育是麼?倒是真可以有。正巧我閑得慌,就從臭小子們開始吧。”

有範茗幫襯自然是好的,但是問題在於,傅振羽辦學的初衷。不過眼下倒不是說此事的時候,傅振羽便說:“你們幾時去自己的宅子?”

“幹嘛?”

“我好給你去暖房。”

說什麼去暖房,是去說話吧。範茗心如明鏡,四下一瞧,悄悄地伸出一個手指,口內卻道:“自然是聽詠言的。”

傅振羽沒想到她還有這樣的時候,忍著不笑。

範茗怕她露餡,隔著衣裳掐著她的胳膊,換了話題:“方才夫子還說和先生有了分歧,什麼分歧?”

說起這個,傅振羽又開始歎息:“關於學前教育,他也認可,隻具體實施方案,我們兩個不一致。學前教育我主張在玩中學,他認為既然花了心思,那便要落到實處。以玩為主,別說普通人家,就是咱們這樣的人家,都沒人同意。”

還有一件,是效益問題。

李子堅斬釘截鐵地說:“便是從現在開始,舉國之力執行,我們兩個到死都看不到成果。倘若如你所言,相信我,這學前教育不如不辦。”

傅振羽的意思是,不能因為沒有希望就不去做。

李子堅恍然,師妹的確是這樣的人,便是沒有希望她也去做;而他恰恰相反。在沒有希望的時候,一定不去做。做了,那便是必要結果的。

範茗那裏聽過傅振羽的話,也到:“我也傾向於去做有希望的事——好比當年我去汝寧,那便是判斷出有希望,才去那麼做的。”

傅振羽就此反問:“沒有希望你就放棄了?”

“當然不。”範茗如是說完,又道,“我會去創造希望。”

這個答案,讓傅振羽十分滿意。

然後,她便說起第二個分歧:“大師兄不願意卓然和別人一起學。”

李子堅的觀點,李卓然現在展現的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遠高於同齡人。這樣,李卓然所受的教育,就不需要同別人一致。

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

傅振羽則持有不同觀點:“即便是因材施教,孩子也需要童年和夥伴。”

李子堅以自身和傅振羽兩人做說明:“我十三歲中舉,是因為三歲上就進學,雖不習字,該學的東西一項不落。師父也說過師妹從前的事,至少,師妹也是三四歲上就十分懂事,並沒有和別人一起玩。”

傅振羽那是特殊好不好!

讓一個成人去扮小孩子,不是做不到,而是當初傅家那個環境,真孩子活不下來好麼!

但這話傅振羽不好和李子堅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