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博弈場(1 / 2)

從峻陽陵回來,楊駿迫不及待地搬進太極殿,出入皆有百餘甲士護衛,動輒山呼海嘯,儼然一副帝國統治者的姿態。新官上任,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改元,照理,新皇改元應在翌年,可楊駿誌高意滿,哪還顧得這些,武帝剛入土便迫不及待將年號“太熙”改為“永熙”,想要大幹一場。

孰料,朝野上下一片嘩然。

一浪高過一浪的反對聲讓楊駿心裏發虛,不得不想了個折衷的法子,五月到十二月為永熙元年,待明年再行改元,屆時正式定下新帝年號。

於是乎,這年正月到五月,還是司馬炎年號,六月起,成了司馬衷年號。

自盤古開以來,這倒是首例。

在群臣“豈不荒唐”的論調中,新帝端坐太極殿正中央,開始了日複一日的朝會。本來沒賈南風什麼事,司馬衷經不住她哭鬧,隻得在大殿最裏一角擺了張案幾,遮了方黃綢。垂簾聽政算不上,更沒有稱製意味,顯得不倫不類。

當朝第一件,便是東宮大事。

廣陵王司馬遹年方十二,雖不是嫡出,卻是先帝內定皇太孫,由他入主東宮,乃是順理成章的事。群臣毫無異議。

中書監何劭當場宣讀詔書,冊封大典擇良日舉行。

爾後,楊駿啟奏,“先帝雄才偉略,四處征伐,才有大晉萬世基業;然忠貞之士殫精竭慮,為保太平盛世,不遺餘力,亦當為朝野銘記,臣建議自左軍將軍以下者,皆增位一等,食祿兩千石以上者封關內侯,以旌其功。”

楊駿自知威望尚淺,因此仿照當年魏文帝舊事,意圖拉攏群臣。

此言一出,朝堂頓時炸開了鍋。

散騎侍郎何攀挺身出班,奏道,“此事萬萬不可!如此厚賞,已遠超泰始初諸將平吳之功,大晉千秋萬代,一開此河,必為後世效仿,數世之後,恐怕非公即侯了。”

石崇、張軌等人紛紛附議,就連楊洮也站到何攀身後,楊濟輕拉兄長衣角,反被狠狠乜了一眼。

眾人爭議不下,隻好請皇帝決斷。

司馬衷頭戴帝冕,眼神渙散,也不知盯著何處,怔怔發呆。群臣連呼兩聲陛下,這才醒過神。一聽要他決斷,頓時坐臥不安,見眾臣都看著自己,隻得佯作鎮定。

“眾卿之言,朕知曉了。太傅心係勳舊,乃社稷之福;何愛卿所言亦不無道理,此事不如從長計議?”司馬衷到後麵,聲音幾乎弱不可聞。他低下頭,悄悄望著楊駿,眼神像是征詢楊駿意見。

楊駿鐵青著臉,眼裏似乎要噴出火來,冷冷道,

“有功賞功,無功責過,本無可厚非,不知陛下還要計議什麼?”

“那就依卿之,之言”

話音剛落,楊駿朗聲道,“陛下聖明,臣子們定不負皇恩!”

“慢著!”一個尖細的聲音陡然響起,眾人循聲望去,隻見黃綢微微一動。

“有功之臣,並非僅限左將軍以下,譬如太傅勞苦功高,更應獎賞才是。”

這一出,倒令楊駿始料未及,他位極人臣,已賞無可賞,皇後此言令他脊背發寒。楊駿穩穩心神,道,

“為國為民,乃臣本分,先帝遺臣殊隆,猶江海不絕,萬不敢再要什麼封賞。”

“太傅知道就好,本宮今日亦有奏本,適才見卿們爭論不休,未及上奏,此時可聽本宮一言?”賈南風側過身子,向司馬衷頷首道,

“東宮乃國家根基所在,需由得力之人教授,借著太傅話頭,臣妾奏請,中書監何劭,辦事公允,甚合陛下心意,宜領太子太師;吏部尚書王戎推舉百官,素有清名,宜領太傅;衛將軍楊濟學富五車,宜領太保;尚書令和嶠宜領少師;太常張華,出鎮幽州數歲,如今遼東既平,也該回廟堂了,領少傅差事,陛下以為如何?”

何劭與武帝有總角之好,為人淡泊;王戎舊屬景帝掾吏,不貪權利;楊濟雖為楊駿三弟,但為人謙遜,多數時候充當和事佬。

對皇後的提議,楊駿並不反對。

司馬衷自然也不會否決。

楊駿又上奏,“匈奴人劉淵對陛下忠心耿耿,如今適逢先帝殯,拓跋氏漸有不臣之心,不如放劉淵歸國,替陛下戍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