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力仕十朝不倒的秘笈就一字(1 / 2)

中國曆史上,做官做到了極致的人,我最佩服的當屬五代十國時期的馮道。盡管當時的世情是,改朝換代如夏天女人換衣服,而他卻身居宰相高位,曆仕四朝十帝,近三十年屹然不倒,是真正的官場“不倒翁”。

馮道曾作詩《偶感》言誌:“莫為危時便悵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終聞海嶽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虎狼叢中也立身。”。此詩表達了他就是在虎狼相殘的亂世之中,也要修命立身、出人頭地的誌向。

馮道的為官理念和行為,與古代“忠君”思想格格不入。歐陽修曾罵他:一個男人拉了寡婦的手,寡婦守節可以斷臂,馮道怎能忍辱偷生,不知廉恥?!

馮道是個什麼人,真的是“不知廉恥”?非也。有人說,其特立獨行和過人之處有“六奇”,我深表認同。

一奇其為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曆經桀燕皇帝劉守光、後唐莊宗李存勖、後唐明宗李嗣源、後唐閔帝李從原、後唐末帝李從珂、後晉高祖石敬瑭、後晉出帝石重貴、遼太宗耶律德光、後漢高祖劉知遠、後周太祖郭威十朝,基本上在每朝都受重用,是名副其實的“常青樹”。

二奇總換“明主”卻不被當作“漢奸”,他就像牆頭草,隨風倒,誰硬,誰有勢力,他就投奔誰,寡廉鮮恥、喪失氣節到了極點。奇怪的是,那些皇帝們並沒有因此而看不起他,反而委以重任。

三奇沒有氣節的馮道卻是個書蟲,從小酷愛讀書,對吃穿從不挑剔,既使是大雪封門時也要記著讀書為重,因此飽讀聖賢之書,滿腹文章,成為當時大江南北第一名人。

四奇其雖無氣節,卻不是個貪官,嚴於律己,體察民間疾苦,家鄉鬧饑荒時,馮道不惜將自己家裏的財物全部拿出來周濟鄉親,而自己卻住在茅草屋裏。

五奇馮道官位之多,可得中國曆史之冠。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

六奇馮道官職雖多,卻無一件政績傳世,可以說是一個很“專業”的官員,卻非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家,他從道家老子的“無為”中悟出了“為官之道”,從“上善若水”中悟出隨波逐流,主張“以廣大人民的利益為本”,使老百姓在戰亂年代得以休養生息。

人們常常喜歡把官員分成好官和壞官。事實上,在其間,還有一類官員,他們十分善打太極,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處事不亂、變事不驚,並不總是貪得無厭、壞事做絕,有時候還忙忙碌碌,甚至還有些許才華或政績。馮道就是這樣一個官場的“老狐狸”。

馮道為何能如此的官運亨通、長期不倒呢?有人認為,他深諳官場升遷的“秘籍”:多磕頭,少說話;圓滑避趨;唯上是從;逢迎巴結;笑罵由人;通權變達,等等,雖然這些都不是褒義詞,不無道理,但我認為,馮道為官最核心的是把握好了一個“懂”字,對天時、地利、人和的形勢非常地“懂”,而且“懂”得入木十分,做到恰到好處。

馮道很懂大勢,始終清醒地旁觀亂世,永遠跟著最有實力的當權者。這就是很有政治智慧的表現。身處亂世,每逢朝代更迭之際,他都“瞪著大眼”,在外圍旁觀靜察,研判形勢。但當新政權確立之後,他就會帶著文武百官迎接新主子,讓新政權早日步入正軌。作為文官,他不是革命者,而是順應時代者。在政治道路的選擇上,他十分擅長觀察紛繁複雜的形勢,從不提前表達政治立場,而是坐觀形勢,估量強弱勝敗,及時舍棄失敗的弱者,奉迎勝利的強者,表現得從容得體、進退有度。他自己曾經說過;“三公也好,祭祀也好,不都是為皇帝效力嗎?”在他看來,不管誰來做皇帝,隻要能保全自己就行,管他是好皇帝還是壞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