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沒做過的事情叫成長,做你不願意做的事情叫境界,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叫突破。但是,對於一些本不屬於你職責範圍內的工作,做還是不做?這是一個值得認真考慮的問題。來者不拒或直接拒絕,都不是明智的做法!
有位職場新人小D,三周前一位工作比他早8年的前輩交給他一個任務。當時他正在忙一個項目,就告訴前輩說,要是急的話,就找別人做吧。對方說不急,你啥時候有空啥時候做。盡管前輩這麼說,他還是謹慎地問是否有完成期限,對方說沒有。
誰知三周過後,那前輩就來催了,說因為種種原因活兒必須盡快搞定。這可讓小D頭大了,因為幹這活兒需要一點點地找資料,不是一時半會兒可以趕出來的。於是,他不得不放下手頭上其他工作,專門幫這前輩趕工。
小D覺得,前輩當時之所以一口咬定事情不急,隻是為了讓他接下任務,一旦他願意接下,後麵就突然改口說這件事很急,開始各種催,馬上要跟領導彙報雲雲,讓他猝不及防,有一種別人挖個坑讓他跳下去的感覺。
曾幾何時,初入單位,我擠著笑臉、硬著頭皮、憋著鬱悶,接下了不少原本就不屬於自己職責範圍的活。假如你問我:多幹工作有什麼收獲?我會坦誠地告訴你:收獲是有的,比如,經常代寫初稿,筆頭功有了提高;經常跑腿辦事、試錯,總結積累了不少教訓和感悟。但是,我總感到,沉重的付出遠大於收獲,有時候,人家常說的、前輩們常提倡的“多幹多受益”、“吃虧是福”等,在一定條件下,忽悠人的成分更多一些。
很多東西,隻有自己親身嚐試過後,才真正知曉個中滋味。包括我過去講的許多職場體會,有可能隻對我自己湊效,而換一個人可能就不管用了。這就像西方國家的多黨製,你放到泱泱中國來,可能就“水土不服”了。靈活視之、因人待之、結合用之而已。
就拿這個額外任務來說,接還是不接,也很有講究。沒準繩、沒節製、沒技巧地多幹活,到頭來,即使不累死,也會落得個費勁不討好的下場,更有甚者,可能還有人嘲笑你:這人好說話,傻帽一個!如果一概不接,不願對他人及時施以援手,有時又會疏遠與別人的關係,隔絕讓本人多作嚐試得到鍛煉的可能,最終圍困自己、孤掌難鳴。因此,唯有懂得虛與委蛇、妥善處置,才不會被含金量少,甚至有風險的額外任務所累,也不會錯過有意義有價值的工作機會。
當額外工作“從天而降”到你頭上時,不要急,時間允許,看清楚、想明白四個問題後再做決斷。一方麵,要把交給你任務的人與你的利害關係掂量清楚。你要看,把額外任務塞給你的人是誰?是上司還是同事?是直接上司,還是單位“重量級”領導?是部門內的同事,還是部門外的同事?是協作關係強的同事,還是協作關係弱的同事?是自己關係好的同事,還是單位裏喜歡欺生的“老油條”?這些關係之中,孰輕孰重,哪些可以得罪,哪些是得罪不起的,必須要衡量分明、心裏亮堂。另一方麵,要把該任務的性質範圍搞清楚。看一看它屬不屬於你本身職責內應該幹的。如果是你的職責範圍以外的,那就要慎重考慮了。再一方麵,要把該任務的價值大小搞清楚。也就是說,你如果幹了,能力是否能大幅度得到淬煉提升,個人是否能得到什麼利益和好處,等等。第四,就要看一看自己時間是否寬裕、精力是否夠用、能力能否勝任了。把上述問題整明白之後,再決定幹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