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出師表(2 / 2)

陳倉道(故道),秦嶺最西側的通道,經大散關至陳倉,道路遠但較平坦;

祁山,西線迂回線路,路程較遠,但比較利於大兵團行動和補給運輸,目的地是隴右。

眾將包括我在內伸長耳朵,隻聽諸葛亮完路線後道:“文長所言不錯,長安之於曹魏,萬不可有失。兵法有雲: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用兵之道,當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所以我欲派一支偏師帶萬人出斜穀至眉縣,威脅長安,如此一來魏軍主力必然不敢輕易增援隴右。隻是,東路獨領一軍,既要能牽製魏軍,又要保存自身,需要一位智勇雙全且威名素著的大將,何人願意前往?”

目前在場眾人裏具備這個資格的隻有趙雲、魏延,其他人很識趣,並不吱聲。二人都上前請命:“願往。”

諸葛亮笑道:“子龍、文長忠勇無雙,本來都是合適人選。隻是,當年子龍在漢水之濱殺得曹孟德落荒而逃(詳情可翻閱漢水之戰),令魏軍膽寒,如今曹魏西線諸將曹真、張郃、郭淮等人皆參與過漢中之戰。此行就讓子龍去吧,我讓伯苗(鄧芝)做你副手。至於文長,軍中尚需你這員勇將,跟我去隴右不愁沒仗打。”

三人領命。

最後定下三日後出兵。這段時間,我們仔細檢查軍備與作戰方案,希望能在出征前消除所有隱患。我這才想到,馬謖是要隨軍的,為此專門找諸葛亮談了一次。從先帝遺言(馬謖言過其實)到我對他的看法,我認為馬謖最適合的定位是運籌帷幄,而非單獨領軍,最後諸葛亮終於承諾,會讓馬謖一直跟在他身邊。

三日後,我們在漢中拜將台(韓信受封大將軍故地)祭祀地,誓師北伐。臨行前,諸葛亮給我上了流傳千古的《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悉以谘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谘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嚐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谘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我含淚受表,並下伐魏詔書,付予諸葛亮假節鉞大權:。

今授之以旄鉞之重,付之以專命之權,統領步騎二十萬眾,董督元戎,龔行罰,除患寧亂,克複舊都,在此行也。

東西兩路大軍先後出發,浩浩蕩蕩的北伐之戰正式開啟。下,將迎來一場怎樣的血雨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