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漢代變化的起點
漢武帝時期出現的大鐵犁是這個時期生產上最偉大的成就。(參見張傳璽:《兩漢大鐵犁研究》,載《北京大學學報》,1985(1),收於《秦漢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大鐵犁的使用,不僅使深耕成為可能,而且提高了耕作效率,使大麵積的耕種成為可能。同時也加強了農民在生產工具上對地主的依賴,這樣在漢朝就發展出了人身依附關係很強的豪強大族大土地所有製(參見汪篯:《兩漢至南北朝大族豪強大土地所有製的發展和衰落》,收於氏著:《漢唐史論稿》;田餘慶:《秦漢魏晉南北朝人身依附關係的發展曆程》,載《中國史研究》,1983(3),收於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59~88頁,北京,中華書局,1993。),出現了地主的大田莊(參見田餘慶:《大地主的田莊》,見翦伯讚主編:《中國史綱要(修訂本)》,上冊,161~16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在地主大田莊出現以後,莊園內部的社會分工加強,而整個社會的手工業和商業反而不如西漢發達。正是由於商品貨幣關係的不發達,使得豪強大族長期占有土地成為可能。到魏晉時期,在豪強大族長期保有土地,並世代擔任地方和中央重要官職的基礎上,形成了士族門閥和門閥政治。
二、南北朝到隋唐,農業生產的巨大變化
從南北朝到隋唐,農業生產經曆了兩個巨大的變化。
第一個變化主要是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方麵的。南北朝時期冶鐵有兩個重要的變化。一個是冶鐵技術的提高,鐵的硬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這樣就可以使農具變得更加輕巧,在經濟發達地區,小鐵犁逐步代替了大鐵犁,一頭牛就可以牽引前進,加之配套農具的完善,一家一戶就可以獨立地從事生產。生產力的提高改變了生產力的性質,使農業生產逐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個體生產。還有一個就是冶鐵業擺脫了官府的控製,從官府走向民間,這就為這種改進了的鐵犁的推廣普及提供了條件。而在這樣一個過程中,鐵犁又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進,輪作複種製也逐步發展成熟。(參見林立平:《唐代主糧生產輪作複種製》,載《暨南學報(哲社版)》,1984(1)。)所有這些就構成了新的變化的起點。
第二個變化是唐朝農業生產巨大發展。由於土地開墾麵積的擴大,單位麵積產量的提高,唐朝的人均糧食產量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這是唐代農業生產發展的集中表現。8世紀末,陸贄在《均節賦稅恤百姓》第六條中談到,當時京畿之內與關中地區,“私家收租殆有畝至一石者,是二十倍於官稅也。降級中等,租稅半之”(陸贄:《陸宣公翰苑集》卷二二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唐代地租率一般為百分之五十。當時關中畝產量在一到二石之間,至於當時一般產量,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宣州刺史裴耀卿在《論時疏書》中說:“營公田一頃,不啻得計,平收一年,不減百石。”(王溥:《唐會要》卷八五《逃戶》,北京,中華書局1990。)9世紀前期,李翱在《平賦疏》中說道:“一畝之田,以強並弱,水旱之不時,雖不能盡地力者,歲不下粟一石。”(李翱:《李文公集》卷三《平賦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在八、九世紀,通常是把畝產量定為一石。唐一畝合今0.783市畝,一石粟合今81市斤。唐畝產粟一石,合今一市畝103市斤。
天寶年間,唐朝政府控製戶口900餘萬戶,5200餘萬口。而據杜佑估計,當時實際人戶當有1300萬至1400萬戶,以每戶五至六口推算,全國人口在7000萬人上下。除去休耕地和種植桑麻等經濟作物的土地,種糧的土地當不少於交了地稅的620萬頃。據此,胡戟先生推算,盛唐時期全國每年糧食產量可達六億石,合今近500億市斤,平均每人700市斤。(參見胡戟:《從耕三餘一說起》,載《中國農史》,1983(4)。)其時實有人數按1400萬戶,每戶六口計,人均糧食已可達600斤。而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每戶占地六七十畝的情況下人均糧食可達800斤至900斤。唐朝人均糧食達到六七百斤,即使僅限於經濟發達的地區,這也是一個奇跡。這個奇跡的出現,除了盛唐時期人口的數量、耕地麵積和單位麵積產量都達到了一個非常良好的比例,還由於唐代農業的發展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正是人均占有糧食數量的高水平這樣一個奇跡,大大提高了農民對過量征發以及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為社會分工的擴大,為手工業、商業的發展,特別是城市的繁榮創造了條件;並且為政治、軍事和文化等各方麵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從而成為過渡到新時期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