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留珠
中國悠久豐富連綿不斷的曆史,對世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中國曆史上,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的兩漢,及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的唐代,因其國力強盛,影響巨大,尤其令國人引以為驕傲和自豪,被讚譽為“漢唐雄風”,稱頌曰“漢唐氣象”。唯此,漢唐曆史較之中國其他時期的曆史,更具有特殊的魅力。
漢唐曆史的魅力,集中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輝煌的文化成就
漢唐時期,無論在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方麵,均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成就。這是漢唐曆史之所以具有巨大魅力,令人神往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文化成就的許多領域都處於當時世界遙遙領先的地位,從而使漢、唐成為其所處時代最耀眼的文明中心。試看如下事例:
西漢時廣泛使用的鐵犁壁,較歐洲要早1000多年。
西漢已經出現了金屬組織相當良好的高碳鋼和鍛鐵製作的兵器,以及徹底柔化處理的鐵素體基體的黑心可鍛鑄鐵,而歐洲直到18世紀才使用這種技術。
《淮南子》、《漢書?五行誌》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比歐洲要早900多年。
東漢冶煉已經使用水排——即水力鼓風爐,而這種技術西方在12世紀才開始應用。
兩漢算學最優秀的成果《九章算術》,在數學史上首次記載了負數概念和正負數的加減運算法則。印度人到了7世紀以後,歐洲人到了16世紀以後,才開始有較明確的負數概念。
唐一行和尚所發現的恒星位移現象,比英國天文學家提出的恒星自行觀點早將近1000年;他用科學方法實測子午線,也較外國人早近一個世紀。
從敦煌石窟中發現的唐代星圖(約公元940年前後),繪有1350多顆星,而西方在1608年發明望遠鏡之前的星圖最多隻有1022顆星。
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頒行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首部由國家頒布的藥典,比歐洲最早的佛羅倫薩藥典早800多年。書中所載用白錫、銀箔、水銀合成銀膏作為牙科補充劑,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汞合金補牙的記錄,先西方1000多年。
藥王孫思邈有關腳氣病治療和預防的論述,亦較歐洲早1000多年。
這裏,還有一個更具體的實例,那就是上海博物館珍藏的一麵西漢銅鏡,當一束光線照到鏡麵,反射後投到牆麵的光亮區,竟將鏡背麵鑄的“見日之光,天下大明”八字及花紋也都透在亮區之中,清晰可見,顯現了當時物理學和冶金鑄造工藝所達到的高超水平。
上述之外,最能反映漢唐文化成就領先水平的,當然莫過於紙、雕版印刷和火藥的發明了。紙最早出現於西漢,這不僅有文獻記載,而且已為20世紀多次的考古發現所證實。東漢蔡倫進一步改造造紙技術,生產出物美價廉的“蔡侯紙”,使紙的使用更加普及,並形成一套相對定型的造紙工藝。目前關於雕版印刷術發明的年代盡管尚有爭議,但迄今為止所知的最早雕版印刷物為唐代作品卻毋庸置疑。唐文宗大和年間(公元827—835年),四川及江淮一帶民間已有板印的日曆在市場上出售,這表明唐後期雕版印刷業已相當發達。火藥(指黑色火藥)問世於唐末,是人們在煉製丹藥時無意配製出來的。唐初孫思邈《丹經內伏硫磺法》一書所記的硫磺伏火法,實際就是早期的火藥配方。中唐的煉丹書《真元妙道要略》明確記載,以硝石、雄黃(三硫化二砷)、硫磺和蜜相合點燃,會引發強烈的火焰。這被公認為第一個原初火藥配方單。自唐末到宋初,這種能引起火焰的藥方,從術士之手傳到兵器家之手,並被應用於實踐,而“火藥”的名字亦被廣泛認知。顯而易見,紙、雕版印刷和火藥,是漢唐時期的重大發明,其對世界文明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自不待言。
城市的繁榮與交通的發達,是漢唐文化成就的又一重要方麵。西漢京都長安,規模超過古羅馬城三倍以上,常住人口文獻記載為24萬,學者據考古資料推測認為不少於50萬。“其城郭之製,則旁開三門,參途夷庭,方軌十二,街衢相經,廛裏端直,甍宇齊平。”(蕭統編:《文選》卷二《西京賦》,長沙,嶽麓書社,2002。)東漢京師洛陽,同樣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飛雲龍於春路,屯神虎於秋方。建象魏之兩觀,旌六典之舊章。其內則含德、章台,天祿、宣明,溫飭、迎春,壽安、永寧。”(《文選》卷三《東京賦》。)唐都長安規模更為宏大,麵積達84平方公裏,皇城是中央官署所在地,外城劃分作108坊,遍布寺院、府第和民宅。其常住人口,當如唐詩所言“長安城中百萬家”,不低於100萬。現今的法國首都巴黎,英國首都倫敦,那時還隻是一些小鎮。漢唐的交通,陸路均以首都為中心向周邊輻射延伸,四通八達;水路除內河航運外,海運亦占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