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多時,顧陽便來到了黃河邊上,是時年關已近,氣異常的寒冷,雖然大雪初止,紅日高照,卻似乎無濟於事,黃河上到處都結滿了厚厚的冰,由於黃河水裏含沙量較高,是以在陽光的映照下,冰上反射出金黃的顏色,來往的商販和馬隊就在這冰上行走。顧陽此刻可沒心情欣賞這一奇景,他要在黑之前趕到山東省菏澤府投宿。他後悔之前吃飯時沒有把老板的馬買下來,否則自己此刻也不至如此著急,顧陽從來往的商隊中急急穿過,一路向前急奔,也奇怪,老似乎總喜歡與人作對,當你需要時間時,時間似乎過得飛快,當你不需要時間時,時間卻似蝸牛般緩緩蠕動。顧陽越走越急,太陽也越落越快,像是兩個長跑型選手在比賽腳力,終於,太陽緩緩從西山落下,顧陽也來到了菏澤府城門外,趕上最後一批進城的人入了城。顧陽入了城後先找一家當鋪把那身錦袍給當了,換了二兩銀子,又找了一家規模不大,卻還幹淨的客店,要了一碗熱麵,急急地吃下,身上漸漸暖和,顧陽又在二樓要了一間普通的客房,洗了腳,熄了燈,便欲早早睡下,可是顧陽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就是睡不著,按理走了一的路,是很累了,也奇怪,當一個人努力地想要睡著的時候,卻反而睡不著。
顧陽在床上直躺了半晌,終於還是決定起身,他點著燈,在屋中來回踱步,他想要讓自己再累一點,踱著踱著,忽然他瞧見在衣櫃的隔板上放著一摞書,顧陽瞬間來了興致,他想不到在這旅店裏還會有書,顧陽緩步走過去,拿起最上麵的一本細瞧,卻是《九章算術》,顧陽對算數一門最是頭疼,覺得枯燥無味不,且毫無應用價值,他想不通前人為何要在這一方麵鑽研得沒完沒了,他撂開《九章算術》,去看第二本,但見上麵寫的是《論語》二字,早在家時,父親便讓自己把這本書看了不下十遍,顧陽已經倒背如流,對這書早就沒有了興趣。他又拿起第三本書,瞧見書麵正中用隸書寫著《大喬帝國建國史略》八個大字,左下角乃用正楷寫著“筆喬”兩個字,想必是這本書的作者。顧陽出生時,大喬帝國就已是慶元皇帝秉政,是時距大喬帝國建國已有五十載,年代久遠,顧陽對大喬帝國的建國史不甚了解,隻是模糊知道幾件重要的事,顧陽心想反正也睡不著,正好惡補一下這段本朝的輝煌曆史。顧陽手捧著這本史書,來到燈下坐定,預備秉燭夜讀,隻見他緩緩翻開書冊,瞧那書裏寫的故事,其大致內容是:喬太祖黃半聲本是湖南省的一位秀才,適逢前朝皇帝昏庸無能,下層百姓民不聊生,外族武士大舉入侵,本地農民揭竿起義,在這種動亂的年代裏,讀書人已經是百無一用,黃半聲悲恨難當,經過一番思量後,決定棄筆從戎,回家變賣典質,招募鄉勇,挑起一竿旗,加入了浩浩蕩蕩的起義大軍。當時起義的農民都尊南京的楊興國為首領,因為楊興國的勢力最大,實力最強,黃半聲也毫沒思索,領著自己招募來的一百來號人投靠了楊興國。在黃半聲招募的這一百來號人裏邊有三個人武功甚高,且極其善於排兵布陣,此三人分別是梅汪季,譚戊垣和紀辛離。這三人本是師兄弟,師從於同一個老師學習兵法武術,正值戡亂救國之際,三人拜別師父,一同投靠了黃半聲。這三個人之所以選擇跟隨一無所有的黃半聲而不是直接跟隨楊興國過榮華富貴的日子,是因為他們覺得黃半聲有文化,想的深遠,並且是真的為下百姓著想。事實上每次打仗黃半聲總是衝在最前邊,打了勝仗也從不計較功過獎賞。黃半聲與三人情同手足。就這樣黃半聲的隊伍漸漸發展壯大。一次,黃半聲給楊興國彙報工作時,偶然發現楊興國的書桌上有一封與外族人士通氣的信,黃半聲大怒,他平生最瞧不起的就是裏通外國的人,黃半聲遂與楊興國大吵了一番,楊興國道他之所以與外族人士通氣,實則是欲曲線救國。黃半聲啐了那楊興國一口,帶著自己的人馬憤然而去。由於楊興國的大片江山都是黃半聲打下來的,自黃半聲走後,他的實力一日不如一日,而黃半聲的地盤在梅汪季三人的奮戰下卻日益壯大。幾年後,黃半聲終於推翻了前朝政權,建立了新的朝廷,定國號為“喬”,大封文武百官,梅汪季被封做“平威將軍”,譚戊垣被封做“折威將軍”,紀辛離被封做“煞威將軍”。爾後黃半聲又馬不停蹄率領著眾位將軍把外族入侵者趕回了漠北,最終統一了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