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呀你。”“哈哈,難得聰明了。“
教室的議論聲響起來的時候,譚希玲把粗線往左延伸至黑板的最左端寫上1840,而後又從粗線往上下方向,各延伸出一些曲線,繼而又從曲線上再分開幾支出去,轉過身來,“說對了,這就是我們以時間為主線,人物、事件及曆史意義為輔線的脈絡圖,也就是時下流行的樹狀結構圖。”
“樹狀圖?”“曆史知識脈絡圖?”
“老師,這是要給我們把這一學期的曆史知識都串起來嘛?”
“那我們以後,是不是不需要記筆記了?”
“老師,我們的曆史作業,可以交這樣的線條圖嘛?”
“想得美,曆史事件和意義陳述,你不用文字來表達,怎麼得分呀?”
“整本書,我們會用三條線來串聯,第一個如黑板所示,時間主線。”譚希玲笑著,看向台下張望的眼睛,那裏有驚奇,有疑惑,也還有閃閃發光的求知欲。
“這個好,中國近現代史,一個起止時間,中國古代史再來一個起止時間,這個我喜歡。”
“那第二個呢?”“又用什麼來做主線呢?”
“第二個嘛,我們再回顧一下,第二個故事人物了。”譚希玲笑道。
“第二個故事?曆史名人的評價嘛?”
“我知道了,是以曆史人物生平軼事以及評價為主線。再記一遍,是嘛,老師?”杜曉風的驚喜聲從教室的後麵傳來。
“你說錯了,應該是從政治,思想文化,經濟,科技,教育,格局等方麵來說了吧?”
“嗯,有道理。““好像都有道理呀。”
“說得很好,第二條線,確實是以曆史人物為主線,對他所處的時代,曆史事件,人物關係網詳細梳理一遍。”譚希玲說道,“至於那位同學,說從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麵來說的,也是對的,那是我們的第三條線。”
“可是,老師,我們記不住這些時間怎麼辦?”
“來,我們看看幾句話,”譚希玲笑道,在黑板的中間位置寫了四行字,“442,林丫頭棄鼻簽,一扇香鸚鵡,隔向償關望,中民二半半。”
“這什麼呀?”“這什麼跟什麼呀?”教室裏是一張張懵逼的臉。
“像詩不是詩,粗讀還押韻。”淩蒙初的一句話,引得前後幾個人笑了起來。
“在幫你記憶呢。”何詩菱笑笑,這方法,可行。
“啊?”淩蒙初一臉錯愕地看向何詩菱,又轉向了講台。
“我去,這天書呀?”唐霽用手撓了撓頭,眨了眨眼睛,一時也愣住了。
淩初陽笑笑,準備回應唐霽的問話,卻看到曆史老師正看向這裏。
“淩初陽,”譚希玲笑道,“的同桌,說一下,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