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暴力統治甚於西方。如果說印度的議會民主製度在第三世界中是比較發達的,那麼它在實行暴力統治方麵也是相當著稱的。對反對黨尚且如此,對國內人民則更是肆無忌憚。可以說,議會民主與暴力統治二者是相輔相成,印度從獨立開始到20世紀50年代末的13年中,發生警察開槍事件超過英國統治時期。許多犯人不加任何法律審訊就被秘密處決,在獄中受到嚴刑拷打。英·甘地執政時期,為對付反對黨曾在1975年實施“緊急狀態”,實行新聞檢查,壓製國內輿論,逮捕數萬人入獄。印度學者莫漢·拉姆評論說與印度憲法中的緊急狀態條令最為相似的條例是德國第三帝國的魏瑪憲法,與魏瑪憲法的第48條相比,印度憲法實際上更加厲害。英國《新政治家》報道說,印度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已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拉美型警察國家。
5.實行種姓政治。傳統的種姓因素在今日印度政治生活中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表麵上轟轟烈烈的政治民主與實質上是中世紀的落後的種姓製度密切結合構成了印度政治的重要特色。印度許多學者稱印度的民主政治為“種姓政治”並不為過。印度人口中絕大多數是農民,而農民在投票時往往取決於他們的種姓意識,往往投向代表自己種姓利益的候選人。因此,每個黨在大選前必須仔細研究各地區的種姓勢力,努力在地方上占優勢的種姓中發展黨員,並選擇在當地占優勢種姓中有威信的黨員當候選人。這些人一旦當選進入印度政界,其所作所為必然多方考慮支持他當選的種姓社團的利益,從而使印度政治帶上濃厚種姓色彩。印度一位研究政治問題的學者說:“隨著時間的流逝,從爭取自由運動中產生出的具有遠見和代表廣大群眾利益的領袖,正讓位於那些具有狹隘地方主義、種姓色彩很濃的政治上的新人。”一位印度學者認為:“對於我國那些上流社會的人物來說,種姓背景仍然是決定性的因素,不論他是政治領導人,還是高級官員、高級將領、高級知識分子,以及所有影響政治決策的人都毫不例外”。
三、印度文化模式基本特征圖式:
發揚印度教傳統文明和甘地主義+世俗非教跟主義(取消種姓製度、政教分離、照顧部族利益)+西方先進教育與科技
1.發揚印度教文化傳統。
印度前國家領導人甘地、尼赫魯均非常崇尚印度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倡導發揚古代傳統的印度文明。他們認為,印度宗教在印度社會中曾發揮並正在發揮著重大的積極作用。它是印度古老文明存在主要形式或賴以生存的主要土壤。印度悠久的曆史文化之所以一直保存至今,而且放射著燦爛的光輝,主要依托於印度宗教特別是印度教的存在。印度教文化包括文學、造型藝術、音樂、舞蹈、哲學等諸多方麵,都以宗教形式一直延續至今。盡管印度多次遭到外族的毀滅性入侵,但其文化遺產卻幾乎完整無缺地保存下來,印度教功不可沒。另外,印度教也是維係印度統一,使其成為世界偉大民族的強大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柱。近代和現代的印度資產階級革命家們在發動民族民主革命時,往往要借助宗教民族主義的力量。國大黨領袖提拉克、甘地為恢複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引導他們參加民族解放運動,開始訴諸於印度的曆史宗教傳統。他們用印度教經典來號召群眾,用慶祝宗教節日對群眾進行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他們的戰鬥號令一經發出就像符咒一樣,舉國上下一致響應,即使麵對殖民者的瘋狂鎮壓也毫無退縮之意。毋庸置疑,宗教在推動印度曆史向前發展,繁榮文化和開展近現代民族解放運動中,發揮了不容低估的積極作用。
甘地、尼赫魯特別推崇印度教中重和諧(梵我合一)、講仁愛、非暴力、解放賤民等說教,印度也一直把甘地奉若神明,把甘地主義作為國家的重要精神支柱。這無疑對印度現代化有其積極的一麵,特別在教育印度人民熱愛民族曆史優秀傳統,發揚民族愛國精神,團結一心,改革國家貧窮落後麵貌,以及在保持國家和社會的穩定,重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麵,有其獨特功能。在這方麵與東亞儒家文化功能有相類似之處。此外,印度教的某些宗教習俗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特別是對於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方麵有著特殊的積極作用。印度教諸神每位都有一種坐騎,如牛、鳥、獸等,恒河女神的坐騎則是一隻碩大的鯨魚。印度教、佛教、耆教教及基督教等“不殺生”習俗和人們對神靈的尊崇,導致教徒們對鳥類和動物的愛護。印度“愛鳥之邦”的雅號由此而來,很多印度人即便是在窮困潦倒、無以為生之時,也絕不從烏類和動物身上打主意,印度的市場上極少有野味出售。這種習俗特別在世界生態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今天尤為難能可貴。
2.倡導世俗主義。
印度教與現代化是相悖的傳統文化,它給印度社會的進步帶來巨大的消極作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印度社會的現代化發展。印度獨立後尼赫魯及其政府則極力倡導世俗主義。非教派主義或世俗主義被認為是尼赫魯主義的主要內容之一。早在20世紀30年代尼赫魯就曾一再反對教派主義,認為教派主義領袖們都代表著一小撮上層階級的反動集團,而這些人又利用群眾的宗教熱情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獨立後,尼赫魯進一步倡導非教派主義思想,反對一切宗教、種族和種姓歧視,使各個宗教、種姓和種族集團和平共處。具體內容主要有:(1)取消種姓製度。尼赫魯明確表示:種姓製度是反動的、起束縛作用的,是發展的障礙。在其範圍內,不可能有地位平等和機會均等。也不可能有政治民主、經濟民主。因此,尼赫魯及其領導的政府采取了種種措施限製種姓製度。國大黨黨章規定,凡黨員均不信奉、不履行任何形式的種姓製度。而信奉沒有階級或種姓差別的統一社會。印度憲法也規定,所有公民不受種族、種姓的影響。(2)主張信仰宗教自由,政教分離。尼赫魯認為,每一種宗教和信仰都應有充分的自由,得到同等的尊重,它的每個公民享有同等的自由和機會。國家保護所有的宗教,不親某個宗教而疏其他宗教,國家本身也不把任何宗教宣布為國教,也不允許宗教幹預政治和經濟生活。他認為,有組織的宗教在政治上將不起大作用,將來宗教會成為個人的私事,不會用於政治目的。以教派主義形式出現的宗教與政治的結合是非常危險的結合。(3)保護和照顧少數人集團特別是落後種姓和部族的利益。尼赫魯認為,世俗主義理想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少數人集團的態度。他要人們記住少數人集團的利益和福利是他們的神聖信念。如果他們沒有這種信念,那麼他們所損害的不僅是國家,而且也是他們自己。印度憲法明文規定,對表列種姓和落後部族給予積極照顧,在議會中給他們保留席位;設立“表列種姓地區”和“部族地區”及其專員;定期就他們的情況向總統提交報告等等。
3.吸收西方先進教育與科技,實行科教興國。
吸引西方先進文明乃是實現後發型國家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而在西方文明中最為關鍵的要素乃教育與科技。印度在吸收西方先進科教方麵在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中是著稱世界的。印度之所以走在發展中國家前列是由三個要素決定的。(1)英國在對印度實行政治占領與經濟掠奪的同時,也將西方先進的教育、科技、議會、文官、法律等移植到它的最大殖民領地。因此,“印度傳統文化受到很大打擊,以神學為中心的舊式宗教教育,受到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挑戰。”西方文明的衝擊,一方麵使傳統文化受到壓製,西化文明特別在語言、教育體製等方麵已嚴重影響壓倒梵化傳統;但另一方麵,隨著基督教文化的輸入與傳播,在印度各種層次英式學校和科研機構則相繼建立並不斷擴展,與此同時一批掌握了近現代國際交往的語言(英語)和科技知識的知識分子也相繼湧現。殖民時代教育基礎與印度現代知識分子的湧現便為獨立後的科教興國路線打下了良好基礎。(2)印度知識分子精英不僅在民族解放運動中發揮領導作用,而且在科教興國和建設現代化國家中也同樣發揮中堅與骨幹作用。他們文化程度較高,大多在英國名牌大學受過西方文化的熏陶,而且閱曆豐富,富有實踐經驗,道路坎坷,在參加反英鬥爭中坐過牢,吃過苦,不少人在獨立前曾出任英屬印度文官和參事會議員。獨立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發展,印度知識階層的社會地位和作用顯得日益重要和突出,正是這批精英成了印度現代化科教興國的骨幹和核心力量。印度約有350萬科技人員在各種科研機構和大學中工作。他們與國際接軌較早,廣泛參加國際合作與科技實踐活動,效果顯著,成就突出。印度已有多位學者、科學家和社會活動家獲得諾貝爾獎。印度是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獲得諾貝爾獎金最多的國家。(3)印度獨立後,曆屆政府都極為重視科教興國,並采取一係列舉措,推動和加快科教事業的發展。在印度極力倡導科教興國的奠基人是尼赫魯先生。他把實現科學技術的自主視為維護國家政治獨立和經濟獨立以及印度能否實現現代化的關鍵和基礎。他在1962年對斯裏蘭卡科學促進協會的演講中說:“雖然我長期投身於印度的政治鬥爭,但我的思緒常常使我回憶起在劍橋大學作為一名學生常去科學實驗室的那些日子。在後來若幹年的變化發展中,我再一次重新認識了科學。政治生涯把我引向了經濟學,而經濟學又把我引回到科學和科學方法以解決我們的各種問題。惟有科學能夠戰勝饑餓和貧窮、疾病和文盲、迷信以及積久的習俗和傳統,惟有科學才能解決被饑餓人群所困擾的富庶國家的問題。今天有誰能忽視科學?我們必須事事求助科學。未來屬於科學,屬於與科學為友的人。”
在尼赫魯的努力推動下,印度把科技教育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實行科技教育興國路線,並采取了若幹重大措施。其中包括:
(1)製定專門的“科學政策決議”,確立了印度科研發展的目標,成為印度長期指導科技發展的大政方針與國策。(2)頒布促進科技發展的各種立法,為印度科技發展奠定法律基礎。(3)建立實施科技發展的職能部門,如印度科學與工業研究委員會、原子能委員會、國家宇航研究委員會等。(4)增強研究開發機構活動,如設立綜合研究中心、成立技術谘詢機構等,以提高研究開發活動的技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5)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如扶持重點、實行科技人員流動製度、關心科技人員生活、吸引科學家回國工作等。(6)積極引進外國先進技術,以促進印度科技進步和印度自力更生能力。(7)把科技發展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成為各五年計劃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在重視科技發展的同時,印度政府同樣重視教育的發展。尼赫魯認為,當人力資源受到教育和訓練之後,就會變成現代世界最寶貴的財富。印度特別重視高等教育,明確高等教育目標並設立大學增款製度等。在尼赫魯科教興國路線的指導下,印度科技取得十分引人注目的科技成就。1947年獨立時,印度科技的總體水平是非常落後的,但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印度的科學技術有了飛快進步。現在,它已號稱“世界第三科技大國”。它在當今世紀的高新尖科技領域內,諸如原子能、空間技術、海洋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某些軍事武器等方麵所取得的成就已舉世矚目。
第二節 20世紀90年代後印度模式的轉型
一、印度模式轉型的原因與標誌
20世紀90年代,印度已從原來的尼赫魯時代的舊模式走出,並正在向自由市場經濟模式過渡。出現這種轉型的因素是多方麵的。(1)從國際環境說,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經濟的迅速發展,促使印度領導人重新思考印度現代化的發展道路與模式。蘇聯、東歐的社會主義的解體,中國加大改革開放步伐,走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無疑也迫使印度重新思考印度原來的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印度發展模式。(2)從印度自身的經濟發展而言,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時期,即印度模式第一時期,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與東亞、中國相距甚遠。印度在20世紀70~80年代出現所謂“五低”現象:“計劃經濟效率低、私營經濟市場低、人民生活水平低、經濟增長速度低、發展模式運作低。”印度不僅沒有出現經濟奇跡,相反,卻陷入3.5%的低增長率的困境之中。經過40多年的實踐檢驗,這種模式有其成功的經驗,也有負麵或失敗的教訓。特別是20世紀80~90年代在東亞經濟飛速發展的對比下,迫使印度領導人痛下決心,擺脫傳統的尼赫魯模式,對其經驗與教訓進行實事求是的總結和反思。(3)印度政治舞台主導力量發生結構性的變化,一直扮演印度政治舞台主角的國大黨已如強弩之末,不僅權威式領導人物紛紛消失,而且自身年邁多病,昔日風采已盡消失,人民把目光逐漸投向能將他們帶入新世紀的新生政黨身上。而印度人民黨的崛起恰恰適應了印度人民渴望變革、追求新生的願望。印度人民黨利用印度宗教力量,效仿老甘地的謀略和手法,掀起印度教民族主義,從而一改印度政治版圖。總之,印度模式的轉型是印度現代化進程的曆史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