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修行六度
佛教的思想能給我們智慧的啟示,需要我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斷地去總結和超越。我們可以用佛教的“六度”思想來修正自己的人生。這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
如何從最初的願望抵達目的地呢?佛教講,一個修行人從發心開始,直至最終達到覺悟,中間就要做這六樣功課。
1、布施
不求回報的付出,就是布施。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無畏施就是寧可舍掉自己的生命去幫助別人。企業家真正能做到這點的時候,你的事業和人格魅力,就會讓人刮目相看了。
中國有兩個字叫“舍得”,舍掉越多,得到的就會越多。所以我們要不斷地去奉獻自己,最好把人生就變成一個不斷付出的人生。
“打開心量,放下自我,活在當下,奉獻真愛”,這是我曾經在交大和同學們分享的主題。心要打開,像虛空一樣沒有局限,不管是醜、惡、染汙、清淨,都能包容和接納。作為一個有願景、有大格局的人,他的心胸一定要像虛空般寬廣。這樣才能將各種各樣的人凝聚在你的身邊。
物質的布施,其力量反而是最小的;布施知識、精神、理念、技術,會有更大的功德。古人說,給人以魚,還不如教會他釣魚。所以我們要學會把愛、包容、智慧傳播給他人。
文化是有足夠的力量來管理我們的企業,但是我們沒有那麼大的凝聚力讓他們凝結成一股繩。我們有很多顧慮,很多東西放不下,自私自利堵在我們的心中。
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曾經“舍身飼虎”。這在我們聽起來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佛陀之所以勇於舍棄自己的身體,就是他認為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也正是這樣,才成就了佛教延續幾千年的思想傳承。一個能屹立幾千年的組織,不是簡單的事情。我們的企業能不能做到這點?
台灣星雲大師說,一生當中,如果你有那麼一兩次把自己所有的財產,把身上除了進監獄可以帶走的東西,都能全部舍下,重新再來的話,你的人生境界就會跟之前截然不同了。
所以我們第一個就要學會布施,不斷地把我們最愛惜的東西看淡,放下。放下不等於放棄,放下是將你內心當中騰空,然後以更大的力量去麵對他。
2、持戒
人應該要樹立一些不可觸碰的戒條。比如要遵守國家的製度,遵守自己道德的底線,遵守什麼東西是可做的,什麼東西是絕對不能碰的。
佛教有最基本的“五戒”。“殺生”,佛教的不殺生是指不殺人,殺人是犯了根本戒。當然並不是鼓勵大家去殺小動物,隻是有主次之分。“偷盜”,人家沒有答應給你的東西,拿走的話那就屬於偷盜。“邪淫”,夫妻之外的性關係屬於邪淫。“妄語”,就是講謊話,不誠實的話。“飲酒”,佛教為什麼倡導不飲酒呢?因為飲酒會迷失自己的智慧,佛教特別注重智慧。酒喝得迷迷糊糊,就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