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零章 戰事起(三)(2 / 3)

“訂盟”即定議。訂盟之禮叫文定,又稱小聘。也就是所謂的訂婚禮。送定,擇吉日,由男家備送聘禮至女家。聘禮計為:紅綢(用金字甲庚別在紅綢上或安金字於帖內)、金花(金簪)、金戒指、金耳環、羊、豬、禮燭、禮香禮炮、禮餅、連招花盆(取意連生貴子古兆)、石榴花等(石榴花取意多子)。媒人及男家雙親或其親戚,陪同前往。女家接受聘禮大部分,備十二品件回贈。禮餅則分贈親戚朋友,作為訂婚通知,此叫“分餅”。受贈親朋,日後須贈賀結婚禮物。舉行訂婚禮。有“戴戒指”儀式。送定時,男家六人或十二人(雙數)親至女家送禮,女家將聘禮奉置於神龕祖先案頭前供拜。由將嫁女兒捧甜茶上廳,一一介紹與之見麵,男家飲茶後各送“壓茶匝”之紅包於茶杯上。隨後女複出,坐在廳堂中央之椅上(雙腳另置一矮幾表示高貴;出嫁麵向外,招夫麵向內),由男家尊長掛戴戒指。戒指有金銅二個(銅同音同,取意夫婦同心),以紅線係結。以示夫婦姻緣。戴戒指完後,請男家人入席,則訂婚禮成。也有簡化的。將小聘、大聘並合而行,亦即將訂盟、納彩、納幣三禮合而為一,總稱為“送定”。

“完聘”也就是納彩和納幣,或稱大聘。具婚書、聘金、幣帛(首飾)等物,署“納幣之敬”送往女家,女家也隨輕重而回報。完聘禮物由媒人等作陪,送往女家。富貴人家聘禮隆重,其次序是:吹班(樂隊)、禮帖(記載禮物項目、儀式次序)、婚書、聘金、大餅、冰糖冬爪、桔餅、柿粿、福丸(龍眼幹)、豬腳、麵線、糖果、閹雞兩隻、母鴨兩隻、大燭一對或數對、禮香兩束、衣服(新婦用禮服)、手環、金戒指等。

聘禮至,女家燒香鳴炮。奉告神明祖宗,歡宴男家送禮人。以坤書(女方婚書)交付媒妁。男家送未禮物。概按其品種領受一部分或原封壁回,如福丸、閹雞、母鴨。均屬男家福分,應退回。豬腳僅取其肉,豬腳骨應退還。而以新郎禮服、衣帽鞋襪、鍾繡之類為回禮。“聘禮”:聘禮品物均記於紅紙禮帖,其稱呼宜雙忌一,又多用喜、成、雙等吉祥文字。聘禮帖式:謹具婚書成通、啟書成封、聘金雙封、盒儀成封、訓儀成封、錦麟成楹、壽帕雙福、色仙成端、金豬成首、喜羊成隻、糖屏八拾、福丸滿百、夢糖成盒、龍燭雙輝。

大聘之後便是請期,也就是定下婚禮的日期,男女雙方都同意之後,告知雙方親朋好友。最後便是親迎,也就是所謂的迎親了。而親迎也有很多要求,例如上中等的家族行親迎,而中下等的家族多從略,僅由媒人代往迎娶。迎娶當日,新郎偕同媒人及親朋六人或八人作迎親客(俗稱“娶嫁”,即儐相)陪隨同行。及至女家,請食“雞蛋湯”(甜湯內置脫殼煮熟雞蛋一個)。食雞蛋湯,(僅喝其甜湯,用筷將雞蛋戳開或攪動了事)。同時,女家團圓會餐,稱食“姊妹桌”,即惜別宴。父告誡:“勤謹小心,早晚聽舅姑、丈夫言語”;母告誡:“必敬必戒,三從四德。”新娘難免依依不舍,媒妁催促上轎。新娘叩拜祖先,叩別父母,擇定時刻隨新郎由西階步出,而有年高多福之“好命人”扶持上花轎。新娘上轎時唏哭幾聲,俗稱“哭好命”,以示好命。花轎起行不遠之地,新娘應放下紙扇或手帕,俗稱“放扇”、“送扇”。以示嫁出臨別紀念。又說:以此表示拋棄不好“性”癖,以求和順,俗稱“放性地”(性與扇偕音)。一路上,娶嫁濱相放鞭炮,作攘邪之意。花轎至男家門前停,擇吉時進入門內,新郎用扇於轎頂敲三下,又用腳“轎門”三次,以示新郎之威嚴,使新娘順從易於駕禦。而後由“好命人”牽新娘下轎,媒妁撐傘遮天,新郎護送入洞房。

至於期間還有的儀式,也就不多敘述了。跟西方的婚禮儀式相比,華夏的儀式著實複雜。看人家西方人,找個禮堂、牧師禱告一番,然後問下你願不願意。她願不願意,至於送入洞房什麼就更不用說了。人家在婚禮前都已經ooxx過了,有的新娘還是挺著大肚子進行儀式的。

袁常對於關靖的禮待。便是禮儀的表現。雖然雙方即將要開戰,卻還要擺出這樣的架勢。從另一方麵來說,這也是華夏人的虛偽和奸詐。表麵上跟你談的很開心,暗地裏給你捅刀子,那就誰都不知道了。

“關長史此番前來本太守營中,不知所為何事?”

“袁太守,你我都是明白人,何必揣著明白的糊塗呢!若是袁太守無心商談,某也不打擾袁太守。這便告辭罷了!”

對於袁常的客氣,關靖並沒有多少領情,反而是直截了當的說道。

“哼!”

對於關靖的表現,袁常麾下的人都表現的很不滿意,個個怒目而視。至於典韋,更是不滿,冷哼一聲,便要拍桌子抽武器幹架了。

“哈哈!”

袁常爽朗的大笑一聲,瞥了一眼典韋,典韋這才止住發怒的架勢。

“關長史果真是爽快人。雖然關長史的話讓人不喜歡聽。不過,不得不說,本太守就是喜歡關長史你這樣暴脾氣的人。既然關長史名言了。本太守也就不拐彎抹角了。關長史的來意本太守已經知曉,無非是想要讓本太守退兵。對於這一點,也不是沒有轉圜的餘地,不過,這就要看公孫將軍的誠意了。”

說起正事,袁常當即擺出一副正色,之前的客套也都消去。看著關靖,袁常也就直截了當的說道。

“不知道袁太守要我家主公何等誠意?我家主公已經委任某為此次使者,隻要是合理的要求。我家主公都能答應。”

關靖同樣擺出一副正色,鏗鏘有力的說道。當然。關靖這話就有些托大了,公孫瓚同意關靖出任使者來勸說袁常和袁紹退兵。可是,公孫瓚可沒有跟關靖說過會答應袁常和袁紹的任何要求。也就是說,公孫瓚的意思就是袁常和袁紹退兵,那就無須戰鬥,大家你好我也好。若是袁常和袁紹不退兵,公孫瓚也沒有懼怕,見麵就是幹,難道他幽州的士兵是吃素的?不過,關靖也知道,談判嘛,看的就是各自的底氣,誰的底氣足,誰就能占據上風。關靖沒有公孫瓚的支持,隻能自己給自己加注底氣,若是袁常開的條件太讓人難以接受,關靖也隻能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