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六章 戰事起(十九)(3 / 3)

“元圖又有何不同意見?”

麾下的文武分成派係爭鬥,袁紹作為主公自然是清楚這一點的。但是,袁紹卻是相信,唯有競爭才能讓麾下的文武進步,這也是袁紹放任麾下文武爭鬥的原因。同樣的,袁紹也知道麾下的競爭已經有些太過了,他也想過去控製一下。然而,每當袁紹想要壓製的時候,心中卻是隱隱有一個念頭告訴他,讓他不要去搭理,放任麾下去爭鬥,這才是對他最有利的。袁紹也不明白到底是什麼原因,每次想要展示自己作為主公的威嚴訓斥一番,卻一直都無法付諸行動,對此,袁紹也有些困擾。

“主公!”

逢紀對著主位的袁紹作揖行了一禮,而後環視帳內眾人一眼,方才不緊不慢的說道:“主公乃是冀州之主,在外人看來,袁常太守隻是主公的麾下。若是主公棄故安城而與袁常太守彙合,聯手攻打通縣,必定會對主公的威名產生影響,會讓天下人覺得主公無能,連一個小小的故安城都打不下,還要與自己的麾下攻打一個小城。因此,從這一點出發,屬下以為公則之計並非良策。”

“元圖此言亦是在理!”

袁紹讚同的點了點頭,認可了逢紀的話。袁紹這一輩子就是最看重名聲,這一點或許是因為袁紹是妾侍之子,從小而造成的心理陰影,也是無法改變的。一旦袁紹能夠改變這一點,那麼,曆史上的結果或許就會不一樣了。當然,曆史是沒有如果的,袁紹的心理已經固定,想要改變是很難,至少袁紹他自己活著袁紹的麾下,沒有人覺得袁紹這一個心理是個缺點。袁紹麾下的文武都是聲名卓著,且是出自世家大族之人。若是讓袁紹招納寒門子弟來跟他們共事,他們必然不會允許。因此,袁紹的這一點心理,其實已經影響到他麾下的文武,成為了一個障礙。

“主公。屬下以為元圖此言乃是謬論!”

郭圖還以為逢紀能有什麼好計,等聽完逢紀的話,當即就站出來反駁。

“正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若是主公拿下幽州,成為勝者。天下人又有誰會對主公說三道四?況且,別人不知道,主公卻是明白我軍與袁常太守是聯合。與盟軍共同進退又有何不可?莫非我們非要死抓著故安城不放,在此損兵折將才是最好的?所以,屬下以為元圖之言有誤!”

郭圖的話也很對,難道非要在故安城跟公孫瓚消耗,才是明智的做法?顯然,這是很不明智的。

“主公。屬下並非是說要與公孫瓚硬拚。屬下以為,可以將公孫瓚誘騙出城,在城外與公孫瓚交戰,沒有了城池的優勢,公孫瓚如何與主公的大軍對戰?屆時一舉拿下公孫瓚,再掌控幽州,豈不是易如反掌?”

“哼,主公與袁常太守聯合,這幽州之地最終是歸屬於袁常太守,於主公而言並沒有多大的益處。既然如此。主公何須白白損兵折將,應當讓袁常太守去承擔這個損失。況且,在城外作戰我軍也並非就有了優勢。公孫瓚有數萬騎兵,再兼有白馬義從這等精銳騎兵,想要正麵交戰,即便是勝利,我軍也是傷亡慘重,屬下以為沒有必要如此。”

“公孫瓚有數萬騎兵,有白馬義從又如何?莫忘了主公早就給公孫瓚的騎兵準備了應對之策,若是公孫瓚的騎兵敢出戰,必定讓他們有來無回。”

“主公。屬下以為…”

逢紀和郭圖二人在那爭執不休,一時之間誰也說服不了誰。而帳內的其他人則都是在一邊看熱鬧。反正大家的關係都是競爭關係,逢紀和郭圖在那爭鬥。他們還能免費看戲,對他們而言並沒有損失,何樂而不為呢?

等逢紀和郭圖二人爭吵累了,沒有說話之時,袁紹看向審配,詢問到:“正南,你作為此次大軍的督軍,有何看法?”

聽到袁紹的話,逢紀和郭圖二人同時看了審配一眼,都是不屑的抬了抬眼。

袁紹當初反客為主把韓馥給逼走,當上了冀州刺史之後,請出盧植作為自己的軍師。盧植是名揚四海的大儒,同時又是一名出色的將領。當初黃巾起義之時,盧植便是抗擊黃巾的主將,若非被誣陷下獄,且當時宦官當道,盧植或許都能成為大將軍,而不是何進這個屠夫當大將軍了。盧植作為袁紹的軍師,袁紹麾下的謀士自然沒有意見,而且眾將領也很聽從盧植的命令。隻不過,在數月之前,盧植因病躺在床榻之上,也沒辦法繼續替袁紹出謀劃策。故此,這一次大軍出征的時候,審配才能做到督軍的位置。若是盧植還在,督軍自然是由盧植來擔任。

審配能夠成為督軍,自然是因為他的名氣。審配是冀州本地人,名氣在冀州相當的響亮,袁紹本就喜好名聲,自然把審配任命為督軍。而逢紀和郭圖則因為在冀州的聲名不是很響,就與督軍這個要職無緣了。當然,逢紀和郭圖二人對審配是不服的。

審配聽到袁紹指名自己,思索了片刻,隨後出列說道:“主公,屬下以為與公孫瓚正麵交鋒是可以的,一方麵能夠顯示出我軍的戰力,同時還能讓公孫瓚知曉主公的大軍並不懼他的騎兵。明日,主公可光明正大的邀請公孫瓚出城決戰,若是公孫瓚不答應,便能夠打擊公孫瓚軍的士氣;若是答應,主公便可趁此機會展示實力;同時,主公還可派遣士兵在附近搜尋是否有通過之法,若是有路,主公可派遣一軍饒過故安城,奇襲涿縣。公孫瓚知曉之後,必定會因此慌亂,主公也可趁此機會拿下公孫瓚。”

“哈哈,正南不愧是我軍督軍,此計甚好!如此便依正南之計,明日邀請公孫瓚在城外交戰,同時派遣一軍搜尋道路。”

袁紹既然決定了,自然沒有人反對。

一夜無話,第二日,袁紹大軍旌旗蔽空的在城外列好陣勢,而邀戰的戰書則射入城內,坐等公孫瓚回複。(未完待續)

https://8./book/52571/25594653.html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