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禧和李舜舉奉旨去延州議邊,延州鍾諤奉旨赴汴梁入對,他們並沒有在路上相遇。
鍾諤這是第一次入宮見駕,這也是邊臣的殊榮,所謂“君王一顧重,壯士百死輕”,鍾諤此刻的心情激動又昂揚,恨不得立時便把一腔熱血灑在疆場上。他站在崇政殿前抖落一身征塵,然後大步進殿向趙頊行君臣大禮,趙頊說一聲“免禮,平身”,君臣倆互相作了短暫的打量。趙頊已經三十五歲,做了一十五年的皇帝,所謂威儀棣棣,令人不敢仰望。而鍾諤在趙頊的眼裏,果然與朝中百官不同。首先,鍾諤的臉色經邊塞風沙的打磨和霜雪的侵淩,已成了古銅色,給人一種拙樸狂悍的感覺。便是進殿時的容姿步履,也與朝臣的撩衣躡步、誠惶誠恐大異其趣。趙頊心裏先讚一聲:“真乃守邊大將也!”他問鍾諤:“延州至京,間關千裏,可知朕何以召卿回京?”
鍾諤答道:“臣奉旨率兵西討,頗知西夏虛實,如今邊事未寧,陛下召臣,或有顧問之意?”
趙頊微微含笑,又問道:“卿既得銀、夏、宥三州,自無棄置之理,可知何以守備?”
鍾諤說道:“以臣之見,僅此三州何足道?橫山延袤千裏,多馬宜稼,人物勁悍善戰,且有鹽鐵之利,夏人持以為生;其城壘皆控險而築,足以守禦。今之興功,當自銀州始,其次遷宥州於烏延,又其次修夏州,三郡鼎峙,則橫山之地已囊括其中。又其次修鹽州,則橫山強兵、戰馬、山澤之利,盡歸中國,其勢居高俯視興、靈,可以直覆其巢穴矣!”
這是鍾諤的治邊方略,已經考慮久矣!此時說與趙頊,辭色既壯,其言也甚辯。由他勾勒出的這幅邊疆守備圖,對於一心建立邊勳的趙頊來說,確實具有極強的吸引力,也頗有點為其激動。趙頊說道:“卿之意甚善,邊將皆如卿,何愁西夏不平!”
趙頊的安撫獎掖,使鍾諤激動不已,他跪倒在地,叩頭說道:“臣甘願盡死力以效陛下。”
入對稱旨,鍾諤激動又得意,仿佛京師的風物也格外的美好。他並沒有馬上回延州,倒不是被京師的氤氳之氣香甜之風所陶醉,久在邊庭,難得來一次京城,執政大臣、上司同僚還能不去拜訪拜訪?鍾諤此來早有準備,光是地方土特產、希罕物件就帶了幾車。人情之常,少不了的。
鍾諤還在權臣中穿梭拜訪時,徐禧已上表乞請鍾諤速回延州。徐禧奏道:
銀州雖據明堂川、無定河之會,而故城東南已為
河水所吞,其西北又阻天塹,實不如永樂之形勢險厄。
竊惟銀、夏、宥三州陷沒百年,一日興複,於邊將事
功實為俊偉;但建州之始,煩費不資。若選擇要會,建
置堡柵,名雖非州,實有其地,舊來疆塞,乃在心腹。
已與沈括議築砦堡各六,自永樂(堞)至長城嶺置六砦,
自背岡川至布娘堡置六堡。
徐禧的奏事鍾諤沒有看到,不知其內容。既然欽差通過皇帝要他速回延州,自然延宕不得。徐禧的奏言否定了鍾諤的方略,說得也是振振有辭。趙頊不知當地的實況,不能判斷孰是孰非,因徐禧是自己派去專門相度邊事的,又與鄜延路經略安撫使沈括議過,也就準了徐禧的意見,下詔由徐禧親率諸將往築永樂,沈括移府並率兵為援,陝西轉運判官李稷負責饋餉。
築永樂城是沈括的主意,事先並未與鍾諤議過。徐禧和李舜舉到延州時,鍾諤已在入京的路上。徐禧聽沈括說起築永樂城方略頗有道理,再說沈括的身份是鄜延路經略安撫使,前已做到翰林學士、三司使,資曆比徐禧老得多,徐禧便先入為主,讚同了沈括築永樂城的方略。又聽沈括說起鍾諤回京入對正是向皇帝陳述治邊方略,心裏便不耐煩起來,他不是直接派人叫鍾諤回延州,而是上表通過皇帝叫鍾諤回延州。
汴梁正是菊花爭奇鬥豔的時候,邊塞的秋氣卻在荒瘠的曠野上彌漫。漠漠長風卷起的黃塵遮蔽了天空,天地間變得一片渾黃。看不到一點鮮活的綠,有的是浩瀚無邊的廣大。可以常見遊騎在馳騁,箭矢在呼嘯,安堵和稼穡成了奢侈。
沈括出身在錢塘,這是一個猶如盈盈小女般嬌柔明麗的地方。現在的任所延州,卻有著北方大漢的曠達和強悍。長在此等地方,縈繞腦中的不會是詩而是功業。即便是詩,也是蘸著血和淚寫的。沈括是在王安石二次辭相後,欲改免役法而被蔡確彈劾,先以集賢院學士知宣州,不久又以龍圖閣待製知延州的。五路征討西夏,沈括坐鎮延州,由鍾諤率鄜延兵入夏,攻下米脂和銀、宥兩州,沈括也升為龍圖閣學士。原本沈、鍾兩人同戍延州並無不睦,想不到在經製邊事上有了分岐,而此時沈括的想法已成了徐禧的方略。
徐禧此人並非從進士踏入仕途,他是由呂惠卿舉薦的。呂惠卿領修撰經義局時,舉薦徐禧以布衣充檢討。到趙世居一案劾查李士寧時,已是太子中允、館閣校勘、監察禦史裏行了。後來又升到禦史中丞,並以給事中赴延州。幾年光景,徐禧儼然已是朝庭重臣。在他的眼中尚有沈括,鍾諤則未必有了。文官看不起武將,這在宋朝是通病,其實是製度和待遇使然,文官的待遇比武將高得多。在邊疆,也是文官領導武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