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四0、沈括要築永樂城控製西夏(3 / 3)

罔萌訛說道:“如此則勝負難料。”

梁太後說道:“此戰勝則西夏存,敗則西夏亡,大師尚有何良策?”

靈空說道:“從我軍圍永樂城起,宋人必送出求救文書或燃起狼煙。鍾諤從延州點集人馬趕到永樂,最少得三天;如等宋皇朝旨,則最少要七天。李憲從蘭州趕到永樂,最少得十天,如接宋皇朝旨再發兵馳援,則最少要十五天。圍城之後,撤下五萬鐵騎以待鍾諤,梁大王在十天之內攻下永樂,則有九到十成勝算。梁大王可先遣一支輕騎奔襲綏德,宋人必分兵去救,再攻永樂,當萬無一失。”

罔萌訛說道:“大師可謂算無遺策,本王即刻發兵綏德。國師可否隨軍?興州鐵騎,也請太後即下懿旨撥歸臣弟統率。”

靈空說道:“貧僧也隨軍效力吧!”

梁太後說道:“當得如此,此役關乎國運,有勞大師和弟弟了。”隨即看了隨侍身旁的女官一言,女官會意,準備好筆墨。梁太後說道:“禦林軍、各路軍統由梁大王提調節製,抗命者斬。朝中武將各歸本部,軍前效力,有退縮、怯敵者,視為國賊,概由梁大王軍前軍法從事。”女官寫畢,用了禦印交由罔萌訛。

靈空向著梁太後合掌念了一聲“阿彌陀佛”,說道:“經此一役,我國國力困敝,當修政養民。貧僧將雲遊四海,歸無定期,僅有一言以告太後。”

梁太後說道:“請大師指教。”

靈空說道:“請太後還政於秉常,此戰之後,由秉常向宋通誠議和,再請得‘歲賜’,此乃求久安之策。”

梁太後沉吟一會,輕輕歎了一口氣,說道:“大師之言,至言也。還政秉常,此其時矣。”

望著靈空和罔萌訛離開了燕寧殿,梁太後走到殿門之外。燕寧殿是後殿,平日議政的光政殿離此尚遠。但站在燕寧殿前可以看到光政殿的屋頂。秉常被囚後,梁太後暫時攝政,就在光政殿垂簾聽政。靈空大和尚的話是對的,當初囚秉常,是怕他無端送地給宋,現在兩國交戰,不會再有不智之舉,該歸政了。

殿前的秋陽照在身上溫暖舒適,秋風徐徐,涼爽宜人。這種既溫且涼的感覺便是秋意,於是,一種幽思從梁太後的心底生起。她歎了一口氣,不是為了即將到來的一場大戰,也不是因為歸政之後的悵惘,而是……而是寂寂後宮,年華易逝。此時,她想了與博西同床共枕時的歡誤。

米脂原本是西夏的一處砦地,宋五路征討西夏時被鍾諤奪取,隸屬於延州延川縣。米脂城並不大,因其周遭已是西夏之地,作為永樂城的後援,就變得重要起來。米脂必竟又是舊城,沈括又先期辟得官廨,在彼起居,自然要比在永樂城舒適得多。是以在永樂城築好之後,徐禧便回到米脂。因為永樂城構築順利,諸將也還聽命,徐禧感到很得意。或者說感到很快意。君命在身,權柄在握,三軍之中,生殺予奪,旗麾指處,眾將效命,人生至此,能不得意?少小讀兵,自負膽略,恨無三尺劍耳!於今手握十萬貔貅,駐節塞外,築城開邊,人生至此,能不快意?

這一天,徐禧在米脂的臨時行轅內聚將論兵。徐禧居中而坐,沈括在左,李舜舉在右,眾將肅立兩邊。徐禧環顧左右,說道:“本官身膺皇命,版築永樂,諸將用命,不日而成。此城形勢險阨,進則劍指靈、興,退則帶引宥、夏。米脂以為後援,延、綏以為基本。西賊鼠輩,無能為矣!為將如此,豈不快哉!”

沈括聽了微微含笑。築永樂本是他的主意,徐禧前半段的話他是同意的。要說西夏是“鼠輩”,沈括倒真不敢小覷。但他城府很深,當麵不輕易得罪人。現在徐禧正在興頭上,他自然也不會出語煞風景。沈括說道:“徐大人以治策二十四篇,得當今不次拔擢,今以朝庭重臣而以邊事自任,括等敢不佩服?永樂既城,不知徐大人尚有何進取之策?”

永樂城築好之後,下一步當如何,徐禧還真沒有考慮,再說趙頊也隻命他前來相度邊事。見沈括問起,說道:“這個嗎?諸位將軍築城辛苦,休整幾天再議不遲。本官以為,西賊一日不除,我等未可安枕。諸位將軍以為如何?”

徐禧書生意氣,揮斥指陳,也是泛泛而言。西夏這麼好滅?不安枕又如何?眾將也不會把徐禧的話當真,樂得就著話意奉承兩句:“徐大人之言極是,我等惟命是從。”

徐禧見眾將奉承,越發有興,正要說話,中軍報道:“綏州急信,請大人過目。”說畢遞給徐禧。徐禧看過,說道:“綏州被夏人所圍,來信求援,此事不可延宕,眾將誰願領兵前往?”

眾將正拿不定主意是去還是不去,沈括說道:“綏州被圍,祇事體大,下官親率兵一萬赴援,徐大人以為如何?”

徐禧說道:“有沈大人親往,本官尚有何慮?不知沈大人幾時發兵?”

沈括說道:“明晨四更點集,五更吃飯,天亮便走。”

徐禧說道:“今晚本官稍備薄酒,以壯行色,願得早聞好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