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樓又稱了望樓,登高視遠,便於指揮倒也無可厚非。
西夏兵從永樂城西而來,三十萬人,旗甲顯明,隊列嚴整,在隊列的最前麵,是西夏國精粹中的精粹,防衛京城興州的禦林軍鐵騎五萬。其後才是從涇原北調來的二十萬兵。其中步兵居多,騎兵居少。加上從靈州調來的五萬,這種規模,已為近年來所無。宋軍在城門前陳兵一萬,則是最為悍勇敢鬥的鄜延軍。
在永樂城的西門之外,是一大片開闊地。離城門三裏許,有一條小河,是無定河的支流。河寬不足三百步,水深齊胸。西夏兵必得先渡過河再列陣交戰。排在隊列之前的西夏鐵騎最先涉水過河。站在徐禧身旁觀戰的李舜舉指著前方對徐禧說道:“這是西夏鐵騎,又名鐵鷂子,鋒銳無匹,當其半濟而擊之,可以一舉取勝。若讓其登岸列陣,其鋒不可當矣!”
徐禧說道:“何必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取勝也得堂堂正正!”
李舜舉雖並未帶過兵,但也曾隨郭逵南征過交阯。征交阯未能畢全功,是因為郭逵沒有過富良江取交州,但幾個仗打得還是漂亮的。郭逵帶兵也絕非如徐禧般剛愎,剛愎得不可理諭。當此成敗存亡之時,李舜舉忍不住說道:“如果敗呢?敗也要堂堂正正?徐大人既喜讀兵,‘兵者、詭道也’不會不知吧?”
徐禧看了李舜舉一眼,顯然對李舜舉的話感到吃驚。但已沒有空說話了。西夏鐵騎已然結陣完畢,開始震蕩衝突。徐禧忙把手中黃旗連連展動,宋軍開始衝決,兩軍迅速接戰。
鄜延兵銀槍銀甲,為鍾諤所帶,皆能以一當百,異常驍銳。今天可是釘頭碰到了鐵錘。西夏鐵騎,頭盔連麵部罩住,隻留眼睛。胸背鐵葉甲護身,牛皮作袖以護臂,連馬都載著護臉。一身黑甲,手執長刀,呐喊衝來,先聲奪人。兩陣相距不到五百步,馬一發力,須臾便到。開始時戰馬還能衝入對方陣中,兵刃碰撞,叮當亂響。隨後便兩軍成膠著狀態,戰馬碰著戰馬,兵士擠著兵士,隻能硬劈硬剌,硬接硬架。因為兩軍都是精粹,往往數個乃至十數個回合後才有人中招倒下。
這場戰鬥,無比慘烈。西夏兵有著三方麵的優勢。一是人數超出宋軍數倍。如連後軍算上,那是超出了數十倍。二是裝備上的優勢。身上衣甲雖不能說是刀槍不入,至少是可以避重傷而為輕傷,中槍未必便死,仍可繼續戰鬥。三是屬進攻方,主動邀鬥,心裏上占上風。西夏方是梁大王罔萌訛親自指揮,軍中已下了死命令,有退者立斬於陣前。包括那些平時揎臂擄袖好勇鬥狠的武將,不問貴戚勳舊,與軍士一視同仁,是以西夏兵是有進無退。永樂宋軍由曲珍率領,與十餘部將衝決在前。曲珍本是鍾諤手下一員悍將,既驍勇,武功又高。手中一柄大刀舞動起來,呼呼風聲,閃亮如電。今天與西夏鐵甲接戰,上來先砍殺了十幾個,隨之便被西夏三個領軍裹住,而這三個領軍武功均不弱,大刀掄起,兵刃相碰,叮當亂響,已是衝突不出。此時西夏鐵騎步步壓上,呐喊之聲,驚天動地。不到半個時辰,宋軍已覺不支,隊列稍有鬆動,便一敗不可收。
這一仗宋軍大敗,將校寇偉、李思古、高世才、夏儼、程博古及使臣十餘人士兵八百餘人戰死。因兩軍交接拚鬥,城門已不能開,曲珍殺出重圍,率殘兵沿小路入城,崖峻徑窄,攀援而上,隻得丟棄戰馬。夏人得八千餘匹戰馬,合兵圍城。
徐禧站在城門譙樓之上,見兩軍呐喊衝殺,隻把手中黃旗亂展,指望宋軍得勝。又見西夏軍前鋒人數已遠遠超過宋軍,其後續紛紛渡河,一眼望去,竟是無邊無涯,到此時方知不妙。眼見著宋軍敗陣,西夏兵把永樂團團圍住,隻得走下譙樓,聚將商議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