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四二、人才難得,趙頊起用蘇軾(3 / 3)

謝表差人送走,蘇軾忽然覺得自己已不是黃州人了。或者說他忽然覺得不需要依附這片土地了,反倒想留下最後的一瞥。看著夫人王氏和朝雲喜孜孜的收拾著行裝,蘇軾微微一笑,走出雪堂。

蘇軾繞堂一周,他對經營多年的雪堂頗有點得意。雪堂之前,籬內種菜和茶,籬畔有菊,稍遠處數十、百株棗、栗已經成林,屋後是大片的蒼鬆和桑樹,陂田以東,是一片平展展的稻田。這是元豐七年的正月,屋角的冰雪還沒有化盡,春風也隻在有太陽的地方逡巡。枝頭除了鬆樹有點灰樸樸的綠,其它如棗、栗、桑樹還隻是光禿禿的空枝。但可以想見,在這些空枝中正在化育著蓬勃的生機。蘇軾躑躅一會,想道:“我既歸常,這雪堂就送給邠老了,真正便宜了他!”

幾天之後,詔書到了,改蘇軾為常州團練副使。趙頊是接到蘇軾的謝表之後立即改詔的,一刻也沒有耽擱。

蘇軾攜眷乘船順流而東,沿途遊山玩水,詩歌贈答,到金陵時,已是七月中了。蘇軾到金陵要看望的,第一個人便是王安石。

此時的王安石官拜荊國公兼司空、集禧觀使。辭相日久又遠離朝廷,王安石固然已不問政,其實倒也沒有閑著。他先後著了<字說>、<洪範傳>,又把三經新義校核了一遍,檢出了錯字別字,上表請國子監重新刻過。此外便在蔣山之中與鬆嵐相伴,或讀書或吟詩,日子過得倒也逍遙。隻是既入老境,身體大不如前了。五月份曾經病了半個多月,趙頊特地命蔡卞來金陵探視。蔡卞是王安石的二女婿,現在已是中書舍人了。王安石在半山樓宅院住了九年,正因為一病,住半山樓出入不便,遂舍半山樓宅院為寺,上表請賜名額。趙頊下詔賜名為保寧禪院。王安石則在秦淮河畔另建了房舍居住。

蘇軾船到金陵,從長江直接彎入秦淮河,直駛到王、謝故居*旁才泊住。王安石得信後,連忙騎了毛驢趕來,才到船邊,王安石高聲喚道:“子瞻、子瞻,安石在此!”

蘇軾正在船艙中與先期來到船上的江寧知府王勝之說話,聽出是王安石的聲音,連忙出船相迎,走到船首,才發覺身上沒有穿公服,頭上沒有戴帽,――也顧不得再回船艙穿戴了,向王安石躬身一揖笑說道:“軾今日敢以野服見大丞相。”

王安石還了一揖,笑道:“禮豈為我輩而設!”

王勝之也走出船艙向王安石拱手作禮。見禮畢,王安石伸手一讓,對蘇軾說道:“請往寒舍相待。”

蘇軾欣然答應,與王勝之相繼上岸。

王安石的居所與蘇軾的泊船之處相距甚近,房屋建在秦淮河北岸,所謂麵河而居。屋旁青蔬數畦,雞鴨一群,倒是遂了夫人吳氏的心願了。數十間房屋與周遭相連成片,尋常的兩扇黑漆大門,沒有特別的威勢,也沒有與宰相身份相匹配的瞻麗。王勝之來過幾次,熟見不怪。蘇軾走到門前,笑問道:“原來這便是大丞相家?”

王安石問道:“如何?”

蘇軾笑道:“白日清波天光,晚上燈影槳聲,果能適性怡情。”

王安石一笑,與蘇軾、王勝之揖讓進了客廳。奉茶之後,蘇軾忽然麵色一端,說道:“軾有言於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