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四三 蘇軾拜訪王安石 相與甚歡(2 / 3)

因為要等肉熟,午飯到未時才吃,餓得王防幾次下廚房催飯。直到肉香從廚房中溢出,蘇軾說聲“可以了”,這才吃飯。蘇軾先請王安石和王勝之嚐肉,兩人見盤中肉作琥珀色,尋常令人見而生膩的肥膘,竟然晶瑩玉潤,令人不忍下箸。王安石用再筷子夾了些放入口中,隻覺香嫩異常,入口皆化。蘇軾笑問道:“如何?”

王安石笑道:“果然妙極。”

王勝之也嚐了一口,笑道:“怪不得子瞻如此得意,果然燒得一手好肉。”

其實,蘇軾燒肉之法固佳,在黃州時生活過於困窮,如何有許多佐料?王安石雖在飲食上不大考究,廚房之中佐料卻也齊全,燒成之後,色香味俱佳,超出黃州之肉多矣!其後,這種燒肉之法便由王安石家傳了出去,燒法越來越精,調料也幾經增損,竟成了金陵一道名菜。又因此燒法乃蘇軾所傳,遂以“東坡肉”名世,流傳至今。

午飯後,王安石提議先去半山樓,再去太平興國寺,蘇軾欣然答應,王勝之照例相陪。

自秦淮河走陸路岔向東北,隻見前麵屏山如璧,便是蔣山了。半山樓其實不在蔣山之中,而在蔣山和城廓的中間。從蘇軾的泊船之處到半山樓,往多裏說也不到十裏。一條小道蜿蜒向前,因為路窄,兩人不能並轡而行,王安石騎著毛驢走在前麵,蘇軾騎馬跟著,王勝之走在蘇軾後,最後麵跟了五、六個從人侍候照應。天氣固熱,卻也有了些秋意,滿目蒼翠,樹葉尚未萎黃,隻山腳多了些嵐氣。偶見妃紅儷白從碧翠環護中探出,別有一種妍麗情致。蘇軾久困於船艙之中,因見山景不俗,不覺胸懷大暢。

走了不多遠,有一個十多戶大小的村莊。蘇軾聽到有人招呼道:“這不是王半山嗎?”

“半山先生,不是搬走了嗎,如何今天又來?”

“半山老人,坐會再走?”

王安石嘴裏嗯嗯啊啊的回答著。這時有兩個村童跟在毛驢後衝著王安石“王半山,王老頭”的叫著,王安石也不以為意。蘇軾心想:我自稱上可陪玉皇老兒,下可陪貧夫乞兒,與士子論詩,與甿農說鬼,但本色未掩。隻怕不若此老,整個兒一山野之人。

又走了一會,蘇軾隨王安石過一小溪,上得石橋,隻見於青山回護綠水環繞之中,露出一處宅院:半山樓到了。

半山樓,顧名思義,該是建在半山了。走到近處,蘇軾才知並非如此,不過是比柳岸清溪略高而已。甚至連拱衛內室的圍牆都沒有,不過是一處能夠遮風避雨的尋常宅院,其規模氣勢隻得中人之家。但乍看雖甚樸拙,細品卻也不失典雅。

走到大門口,王安石和蘇軾、王勝之相繼下了驢、馬,王安石問蘇軾:“此處如何?”

蘇軾說道:“好,真個是野老居所!”

半山樓固已成了保寧禪院,房舍仍是半山樓原樣,大門成了山門,並沒有擴建。此時院中住持聞聲迎了出來,相邀奉茶。略作歇息,王安石和蘇軾、王勝之去太平興國寺。

太平興國寺在蔣山山中,離半山樓大約五、七裏路程。依然是王安石騎毛驢,蘇軾、王勝之騎馬,迤邐而行。蔣山(又稱鍾山、紫金山)斜矗於金陵城東北,並無峻拔奇崛的山峰,於靜穆中見其大氣。從半山樓到太平興國寺,沿路也無斷崖危石咫尺天涯之險、飛瀑流泉玉龍倒掛之奇,卻是滿山鋪青積翠,蟬聲鳥鳴之聲不絕於耳。太平興國寺便掩映在巨木濃蔭之中。

蘇軾隨王安石瞻仰了佛容,因王安石在寺中給父母和王雱建得有道場,蘇軾少不了焚香作揖,禮拜一番。又在寺中瀏覽一會,再回方丈用茶。

王安石端起茶杯抿了口茶,笑問蘇軾:“此山如何?”

蘇軾答道:“甚是秀美。”

王安石說道:“子瞻何不也在秦淮覓地三畝,濯清波以為樂?”

蘇軾說道:“卜居秦淮,與相公為鄰,固所願也*。”

王安石點頭稱是。稍頃,蘇軾笑問王安石:“此山甚得我心,介甫杖屨其間,豈能無詩?”

王安石說道:“閑時也曾作得四絕句,子瞻問及,豈敢藏拙?”

王勝之笑道:“方丈室內紙筆是現成的,相公不妨錄出,子瞻也應有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