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禍兮福所倚(1 / 2)

在偌大的中書令府,下人或有三兩百,除了掌權的執事還有各個主子的貼身廝或丫鬟,都是些出生賤籍的最底層人。得主子待見的,或可取個姓名,更多的就是一個編號而已。

不過眼前的“九五一八”,劉同卻是記得的,隻是他特意冷落到廚房的雜役中。

那是在十三年前,劉同之母突染重病。在延請名醫診治之餘,劉同紮紮實實地準備了豐厚的貢品和香燭,乘著一輛馬車,去往西郊的覺台寺祈福許願。

覺台寺建寺已逾千年,任憑王朝更迭,寺中的香火依舊鼎盛。香客中口口相傳,隻要心意誠達,寺中的祈福皆會靈驗。

劉同趕到覺台寺山門前,便見到絡繹不絕的香客,或往寺裏走,或從寺裏出,老老少少,態度虔誠,沒有駐足停留的,除了兩個人。一個中年人,臉上布滿傷疤,揮著長長的竹掃帚,一絲不苟的清掃著,揚起的些許灰塵,並不妨礙旁邊那個約莫兩三歲的孩童,跑跳著,玩樂著。

許是感覺到旁人的目光,那中年人轉頭向劉同望了過來,微微點頭,臉上的疤痕舒展了一下,然後繼續打掃著。

劉同顧不得這些,便徑直往山門走去,穿過昭泰門,沿著王殿和大雄寶殿一側的走廊一路往裏,來到觀音殿。他整了整衣衫,再將手中的貢品和香燭交予知客僧,才邁步踏過門檻,規規矩矩地在蒲團上跪下,屏除雜念,不看頭頂上那大殿穹頂令人肅穆的各色圖案,更不敢仰視手持淨瓶的慈航大士,心中唯一祈求家中老母能早日康複。他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頭,然後從知客僧手中接過三株點燃的香,往香案上的香爐中插去。

拜佛許願完畢之後,劉同如往常一般,去往觀音殿後堂的求簽處,求一支簽,看看吉凶。許是隨人願,今日正是大憲國聞名遐邇的法隱大師在解簽,此種機緣,自然不可能錯過。

劉同從案幾上輕輕拿起簽筒,略一停頓,上下一顛,兩支竹簽便掉落出來。他正要撿起竹簽放回簽筒重搖時,不料法隱大師開口道,“世人皆趨利避害,不知吉凶相伴,福禍相依。一支簽有一支簽的解法,兩支簽就自然有相應的解法。”

聽法隱大師如此,劉同便將兩支簽遞了過去。

“九五簽,下簽:路險馬羸人行急,失群軍卒困相當。灘高風浪船棹破,日暮花殘降霜。”

聽著簽文,劉同的眉頭不禁一皺,這可是下下之簽。隨即聽到法隱大師又解讀另外一支簽。

“一八簽,上簽:否去泰來咫尺間,擇木良禽覓緣。若逢好風憑借力,何愁青雲杳無邊。”

“以兩支簽一並來解,想必施主近日遭遇不順或家人抱恙。人生難免曆劫苦,柳暗花明也逢春。苦厄時心存善念,自然否去泰來,由危轉安。為人能知恩圖報,自然也會福澤綿長。”法隱大師手持簽文,不緩不急地道。

劉同隻覺耳邊回蕩著“心存善念”“否去泰來”和“知恩圖報”,忙稱謝道,“多謝大師指點。”

求簽完畢,劉同便打算啟程回去,剛剛跨過後堂門檻,又一眼瞥見那位疤麵的中年人,在幾步之外的走廊處打掃,那孩也在一旁。

“嗬、嗬”,那中年人突然朝劉同喊起來,含糊不清,根本聽不清楚,隨即便奔了過來,伸手一扯,硬把劉同推開,“哐當”“哐當”兩聲,簷下的兩盞紅燈籠墜下,籠麵破碎,骨架撐開。

“哇”的一道哭聲,幾步之外傳來。一盞紅燈籠,連帶簷下的掛架,砸在那男孩身上。

那疤臉男子又“嗬嗬”衝過來,扶起跌坐在地的孩。觀音殿中的知客僧和法隱大師,以及一些香客也聞聲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