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滅佛興道(二)(1 / 3)

自從滅佛的詔令頒布之後,天下佛門便迎來了滅頂之災。

張庭雲領著金花教、魯班教、華光教等諸多教派、並同各州郡的駐軍,如蝗蟲一般,將齊國境內無數寺廟洗劫一空。

先是京畿附近,而後一路向東,從牛首山殺到寶華山,再從寶華山殺到天目山。

而後又轉而西進,一路屠武夷、滅衡山,誅縉雲,破梵淨。

短短一年時間,除了峨眉派、天台宗等佛教名門尚與玄門聯軍僵持不下之外,其餘大小小的佛寺皆是被攻破山門。

凡是不願意還俗的僧眾,皆成了刀下之鬼;凡是寺廟中的田產財物,皆成了朝廷的公產。

所到之處,鮮血四濺、人頭滾滾。無數座如來金身被推倒砸碎、浩瀚的佛家經卷盡毀於一旦。

其實若是佛門攜手同心,共拒外敵,未必會如此輕易便大為潰敗,隻因張庭雲行動實在太過迅捷,聯合四方諸教,各個擊破。

再加上佛門中人大多不喜殺戮,還以為這隻是普通的門戶之爭,直到死前最後一刻都還奢望著能說服張庭雲放下屠刀,卻全然沒注意這滅佛之戰背後的巨大陰謀和利益之爭。

更令佛門僧尼感到萬分屈辱的,乃是張庭雲將許多僧侶抓捕過後,並不叫其死個痛快,而是將其胸膛剖開,檢驗心肝,備受折磨之後才痛苦死去。

他們當然不知道,張庭雲這是在尋找金蟬子,金蟬子麵目俊美、心有七竅,張庭雲為了在沙門中找尋金蟬子,不惜將沙門之中、眉目清秀的僧侶一一選出,將其全部剖胸驗視,若是發現誰人心上生有七竅,便將其救下而後帶回鍾山,至於那些心髒與常人無異的僧侶,張庭雲便任其哀嚎至死。

可張庭雲縱是搜遍了全國寺廟,卻仍是未找到那個心有七竅之人。

他的目的雖是並未達成,可玄門之中卻有不少人在這場滅佛之戰中獲利頗豐:

張庭雲的慷慨大大超出了眾人的意料。凡是搜獲的法寶,他一一賜予同道;凡是搶來的名山道場,張庭雲盡數賞給部下各教。

一時之間,道教一躍而為齊國第一大教,而張庭雲,也成為玄門之中當之無愧的盟主!

至於天子蕭道成,亦憑著繳獲的寺廟田產、擄來的眾僧,而大大充實了國庫、開拓了兵源。

國中道俗兩界,皆是憑著此役而大大壯實了力量。至於佛門中的數十萬僧尼,雖是處境不一,卻都悲慘至極。

他們要麼橫遭殺戮,要麼忍辱充軍,要麼避難於深山老林,要麼北渡到魏國之地。

張庭雲一邊派遣諸教攻打殘存的佛門諸派,一邊請求蕭道成下令,在諸多渡口嚴防死守,嚴禁僧徒過江。

張庭雲在佛道兩教掀起了腥風血雨,不止是佛門中人,就連靈寶派、閣皂宗等玄門正宗亦是看不下去了。

他們多次派出門徒與張庭雲交涉,希望能夠中止這場大戰,可張庭雲卻都是置之不理。這些所謂的名門大派已經沒有了與張庭雲談判的資本,天下無數教派紛紛歸附於正一教門下,希望能在滅佛之戰中分得一分勝利的果實,如今的正一教,早就取代了靈寶、閣皂等名門,成了毋庸置疑的玄門第一大教。

而蕭道成,也從不斷壯大的正一教中,察覺到了一絲潛在的威脅。

聖旨下達的當天夜裏,張庭雲正率領部眾將東林寺團團圍住。

東林寺乃是佛門名刹,佛門蓮宗修行之所在,廟內共有五百弟子,寺中住持,正是被稱為“大雁神僧”的智寵大師。

這“大雁神僧”的名號張庭雲自然是聽說過的,傳說古時佛祖曾住在波羅奈國,在曠野中為天人等四眾弟子演說微妙法義。

當時空中有五百隻大雁,聽到佛說法的殊勝梵音,心生歡喜,便在天空中盤旋飛翔,不忍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