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戰事起(四)(3 / 3)

分遼東郡為遼西中遼郡,置太守。越海收東萊諸縣,置營州刺史。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追封父延為建義侯。立漢二祖廟,承製設壇墠於襄平城南,郊祀地,藉田,治兵,乘鸞路,九旒,旄頭羽騎。

太祖表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度曰:“我王遼東,何永寧也!”藏印綬武庫。)

直到建安九年,公孫度去世,其子公孫康繼承其位,但是為了向曹氏示好,將永寧鄉侯封給了弟弟公孫恭。

而這一刻開始,遼東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國中之國,同時,遼東也算得上是徹底的成為了公孫家的禁臠。

公孫康為公孫度的長子,公孫度去世,公孫康繼任遼東太守,將之前曹操封給公孫度的永寧鄉侯印綬給了弟弟公孫恭,對曹氏表示了臣服,但是這不過是公孫家表示了臣服。

而公孫康自己,仍然和他的的父親一樣,對中原朝廷“恃遠不服”。

建安十年,袁譚被曹操擊破後,曹操派張遼安撫海濱一帶,張遼擊破了公孫度所置的營州刺史柳毅,公孫康失去了其父經營多年的東萊諸縣。

不過公孫康也不是善茬子,他在失去了營州之後,便直接想到了報複。

公孫康直接對麾下的眾多將校道,“聽曹公遠途出征,鄴城沒有防守的準備,現在我想用三萬步兵、一萬騎兵,直攻鄴城,誰能抵禦!”

眾將領都:“老大您的對,我們這就去打鄴城!”

公孫康又看著他麾下的智囊涼茂:“您認為這主意怎麼樣?”

涼茂回答的就理智多了,他隻是回答:“近來海內大亂,國家將要傾覆,將軍您擁有十萬人之多的兵力,安坐家中,觀看各方的成功與失敗,作為君主的臣下,本來應是這樣的嗎?

曹公憂慮國家的危機敗亡,憐憫百姓的疾苦危害,率領正義之師為下人誅殺凶殘的民賊,功勞巨大,德行廣被,可以是獨一無二的了。因為國內剛剛平定,百姓初步安頓下來,所以沒有責罰將軍的罪過罷了!

而將軍您卻想要興兵向西進攻,那麼生存與滅亡的效驗,不要一個早晨就可以決定。將軍您好自為之吧!”

眾將聽到涼茂的話,都震驚心動。過了許久,公孫康:“涼茂的話還是蠻有道理的嘛。”

白了就是涼茂給了他一個不丟臉的台階,告訴了他,敵我懸殊差距多麼大!

建安十二年,曹操親征烏桓。八月,於白狼山之戰大破烏桓及袁尚軍。

烏桓單於蘇仆延最後和袁家兄弟商量了一陣子之後,作出了決定。

蘇仆延與袁尚、袁熙兄弟投奔公孫康,跟隨他們的還有數千名騎兵。

有人勸曹操乘勢追擊,曹操卻是看到了郭嘉的計策,沒有如此做:“我將讓公孫康送來袁尚、袁熙的人頭,不必再勞師動眾。”便從柳城班師回到了許都。

袁尚逃到遼東後,便同袁熙商量:“現在到遼東,公孫康必然見我,我一個人為兄長親手殺了他,並且占領遼東,還可以用來擴大自己。”

然後,巧了!

公孫康也他娘的是這麼想的,在心裏也打算捉住袁尚來邀功,就事先在馬棚裏安排了精強勇猛的士兵,然後出來邀請袁尚、袁熙。

袁熙心中起疑,不想進去,袁尚強迫他進去,袁熙就同他一道進去。還沒來得及坐下,公孫康喝讓伏兵捉住他們,讓二人坐在結冰的地上。袁尚對公孫康掙紮了起來,強行到:“沒死的時候,忍受不了寒冷,能給我們坐席嗎?”

公孫康:“你的頭顱馬上就要走萬裏路,要席子是有個屁用!”

於是斬殺袁尚、袁熙,連同速仆丸的人頭一起送給曹操。

將領中有人問曹操:“您已退軍而公孫康殺死袁尚、袁熙,這是為什麼?”曹操:“公孫康一向畏懼袁尚、袁熙,我如果急攻,他們就會合力抵抗;緩和時,他們就會自相殘殺;是形勢使他們這樣做的。”

曹操封公孫康為襄平侯,授任他為左將軍。

高句麗從伯固在位時,就不斷侵擾遼東,又接納了逃亡的胡人五百多家,似乎覺得自己又行了。

建安十四年,公孫康將內部穩定,然後讓曹操放心之後,便出軍進攻高句麗,攻破其都城,焚燒邑落,伯固子拔奇埋怨國人,自己為長子卻不能繼承王位,便與涓奴加各率自己統領的部署三萬餘人向公孫康投降。

同時公孫康看到了韓濊強盛,郡縣不能約束,百姓大多流入朝鮮半島。後來,公孫康將屯有縣以南的荒地劃分為帶方郡,派公孫模、張敞等人收集各地流民,起兵討伐韓濊,原先的居民才稍稍離開一些。

公孫康死後,其子公孫晃、公孫淵年紀還還,遼東官員便推立公孫恭任遼東太守。黃初二年,魏文帝曹丕稱帝後,派使者就地授任公孫恭為車騎將軍、假節,封爵平郭侯,並追贈公孫康為大司馬。

這個時候,其實曹丕也不是不想將遼東收回來,但是收回來歸收回來,這個時候,還是要為他公孫家遮擋,畢竟名義上是自己的,那也是好的。

同時,公孫家在公孫恭這裏,就正式進入了第三代,也是最為重要的一代了。

公孫度創立了後遼東公孫家,公孫康緩和了中原的關係,確定了地位,正式壯大了公孫家,到了公孫恭,就是遼東公孫的轉折,也算得上是他衰敗的開始了。

公孫恭,公孫度的次子這是其一,哥哥公孫康繼位的時候,還將永寧鄉侯的虛銜給了他。

等到了公孫康死去,公孫恭不得不繼任了,那主要是因為,自己的兩個侄子實在是太了,公孫晃、公孫淵等皆年幼,於是眾人推舉公孫恭為遼東太守,而公孫恭也隻能赴任了。

而公孫恭不想成為這個遼東太守,那也是真的,不是因為別的, 而是他不想被人嘲笑。

論才能,妾室公孫恭並不算多麼的差勁兒,但是論運氣,公孫恭太差勁兒了。

公孫恭是公孫度次子,公孫康之弟,而且還是曹丕親封的車騎將軍、假節,封平郭侯!

這都是他的榮耀,但是他願意用這所有的榮耀換取一樣東西,那就是他想要做男人,繼續做男人就好!

黃初元年,拜為車騎將軍、假節,封平郭侯,但是緊接著,他突然發現自己下體潰爛了,然後他找遍了這遼東的大夫,卻是都無能為力,最後在萬般無奈之下,他選擇了將自己的下體,割掉!

一個男人,親自下令割掉自己的下體,從此不能人事,這是多麼惡心的一件事情,而這件事情就這麼發生在了公孫恭的身上。

而且這件事鬧得比較大的還有管寧的事情。

當然,管寧和公孫恭沒有什麼關係,當然這兩個也不是什麼親戚,更不是管寧操的刀,而是因為管寧和公孫家的關係,是極為不錯的。

當年的各種事情,讓管寧心死了之後,便有了退隱的心思,管寧聽遼東太守公孫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與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遼東。

公孫度空出館舍等候他們。管寧拜見公孫度,隻談儒家經典而不語世事,之後,管寧隨即就居住在山穀中,開始做講解《詩經》、《書經》,談祭禮、整治威儀、陳明禮讓等教化工作。

遼東的人們也是知道管寧的大名的,所以都很樂於接受管寧的教導,管寧於是頗受人們愛戴。

太祖曹孟德任司空後征召管寧,公孫度的兒子遼東太守公孫康截斷詔命,不對管寧宣布。當時公孫康對外以朝廷的將軍太守為號,但在內確有稱王之心,想要謙遜的以禮授予管寧官職,讓他輔佐幫助自己,但最後還是不敢對他,他就是如此受到敬畏。

不過這種情況下還是在公孫恭的時代改掉了。

曹丕曾經詔令公卿大臣舉薦獨行特立的隱士,司徒大人華歆舉薦了管寧,曹丕就專門用安車前往征召,而正好趕上了遼東大變,公孫康英年早逝之後,兒子還是頗的,便給了公孫恭機會。

那個時候,公孫恭還是個爺們,不過在公車到的時候,公孫恭就不是了。

這其中的故事,便無法表述了,誰也沒有證據,就像誰都不知道那玩意是怎麼就突然爛掉了。

但公孫恭因病喪失了生育能力,身體虛弱不能治理,而公孫康之子公孫淵才智出眾。管寧擔心禍亂將起,於是帶著家眷部屬渡海回到北海郡,公孫恭親自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贈給他服飾器物。

自從管寧東渡,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前後所給他的資助饋贈,他都接受後收藏起來。西渡之時,全都封好退還給了公孫氏。

之後管寧在離開了遼東之後為了不想和曹氏有什麼瓜葛,直接拐了個彎跑了,讓曹氏的人撲了一個空不,也算是讓華歆等人知道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管寧告訴他們,你們玩你們的,別打擾他這個已經老家夥了,他不想摻和他們之間的故事了,也不想給自己找點什麼事故出來。

不過出於對公孫家的感激,他仍然是告訴了公孫恭,以及公孫家的親信,公孫恭現在這個狀態,再看看那個十分聰慧的公孫淵,這內亂基本上是真的跑不了了,希望公孫恭能夠明白這個事情吧。

至於公孫淵,在管寧的眼中,這個孩子可不是什麼善於之輩,隻不過他的能力

管寧沒有,不過他 電話在遼東還是很重的,公孫恭也算是聽話,對於公孫淵十分的防備,但是在公孫恭的心中,卻是沒有真的將這個侄子當成什麼厲害的人物。

因為公孫淵的確是聰慧一場,不過他有一個致命的問題。

那就是公孫淵的大哥,公孫恭的大侄子,公孫康的嫡長子,公孫晃!

在這個時候,就算是公孫恭沒有什麼子嗣的存在,那也不是什麼人都能夠接納他的遼東的,再加上各種原因,以及管寧當時沒有真的提出來公孫淵的名字。

所以公孫恭在後麵看著逐漸變得低調的公孫淵之後,他將自己的目標改了,變成了公孫晃!

或許管寧自己也不知道這個貨他是怎麼想的,也不知道他公孫恭怎麼腦子就抽了,直接將公孫晃給解決了。

任子製是一個很神奇的製度,“吏二千石以上,視事滿三歲,得任同產若子一人為郎。”意思是,兩千石以上官員,隻要任滿三年,即可任“同產若子”一人為郎官。

白了,就是二千石官職以上的官職,需要放一個孩子到朝堂之上,給他官位養著他,但是換句話,也算是質子。

李恢之子李遺,當初就是這種情況的。

但是因為到了漢末之後,這種製度已經名存實亡了,聽話的你放不放都沒有關係,不聽話的,比如臧霸,比如公孫度,公孫康,比如當初向曹氏稱臣的江東孫權。

你讓他放,他也不放。

所以,這就是個廢話。

但是公孫恭最後冥思苦想了之後,將自己的大侄兒,各個公孫康的長子公孫晃給送出去了,直接將公孫晃扔到了朝堂之上,送到了洛陽之中,給曹丕當郎官。

據守當初曹丕見到了公孫晃的時候,他也是懵了,公孫家在遼東這麼多年,曹操和曹丕父子從來沒有想過,那邊的那幾位爺還有這心思呢。

所以為了表示認可,還給了公孫恭很多的好處,然後將這個子就留在了身邊,願不願意上朝都沒有關係,反正就在洛陽好好呆著,那就你好我好大家好了。

之後,公孫恭看到曹丕將公孫晃收下了,他也就算是放心了,然後安安穩穩的做起來自己的遼東太守了。

但是就在曹丕死後的第三年,也就是曹叡繼位之後的太和二年年底。

公孫恭被自己的侄子包圍了。

“叔父,麻煩將你的位置,讓出來吧!”老實了好多年的公孫淵,終於露出了自己的獠牙。

此時的公孫淵,已經不知不覺間收攏了不的勢力,這些年為了讓自己的這個叔父放心,公孫淵可算是受了不少苦,如今他也成年了,他的勢力也算是已經成長起來了。

剩下的事情,就是奪回自己的位置。

看著自己麵前的侄子,他突然想到了管寧的話,忍不住啐了一口。

不過很快他就啐不出來了,因為他被自己的侄子軟禁了,或許是心中還不想背上這種罵名,公孫淵沒有殺了公孫恭,而是軟禁了他,奪下了遼東的地盤!

這個消息,也用最快的速度,傳到了洛陽。

這一下子,曹魏的朝堂再次炸了,因為公孫恭這個“太監”當遼東太守,對於他們來更加的穩定,也更加的放心,但是現在是公孫淵。

或許是旁觀者清的原因,在曹魏的朝堂之中,他們公認的是,公孫淵的能力,要比公孫恭強的多,頗有乃父之風,而且會將遼東徹底的恢複到當初聽調不聽宣的地步。

所以一時間議論紛紛。

其中劉曄認為公孫氏占領遼東很久,恃著海和山的阻隔,可能會好像胡族一樣難以製約,甚至發動叛亂。

建議應趁公孫淵初登位,出其不意出兵討伐,並開設懸賞引誘他的反對者協助,可能未必開戰就能解決遼東割據問題。

他的這種話也是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很多人都覺得這是對的,並且同意按照這個來做。

甚至於在洛陽當質子的公孫晃,也就是遼東公孫家的嫡長子,公孫淵的親大哥,也上表朝廷,而他的不是給弟弟正名,而是請求朝廷能夠出兵攻打公孫淵。

公孫晃在知道了這個消息之後,一連上了十五道折子,不斷指出公孫淵可能會生叛亂,請曹魏朝廷直接派出大軍討伐遼東!

但是最後曹叡卻是決定,拒絕這個建議。

曹叡最終還是下了命令,拜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

將遼東這塊兒地方,徹底的送到了公孫淵的手中,讓他名正言順的占據了遼東,對此,劉曄也是無奈的歎息,並沒有多什麼。

(《三國誌·卷八》:康死,子晃、淵等皆,眾立恭為遼東太守初,恭病陰消為閹人,劣弱不能治國。太和二年,淵脅奪恭位。明帝即拜淵揚烈將軍、遼東太守。)

而劉曄之所以不什麼,曹叡之所以寧可咬著牙去哪裏多布置兵馬,也不出兵討伐,其實最主要的是在另一個方向又再次出現了一個問題。

之前退到漢中的諸葛亮,再次的出兵了,大半年的時間,就讓諸葛亮直接再次興兵,而這一次的目標,就是陳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