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內科疾病藥膳
竹葉粥
【材料】
鮮竹葉20克,水洗淨,生石膏100克,煎水500毫升去渣,粳米100克。
【操作】
用粳米100克,加入竹葉石膏水一同煮成粥,每日食用2~3次。溫熱服食。
【功效】
竹葉,甘淡微寒,能清心除煩,用於壯熱煩渴譫語;石膏清熱降火、除煩止渴,為清解肺胃實熱的要藥。
【貼心小提示】
熱退即停,不可久服。
天麻石決明豬腦湯
【材料】
豬腦1個,天麻10克,石決明15克。
【操作】
將上3味同放鍋中,加水適量,以文火燒1小時,燉成厚羹湯,撈去天麻、石決明即可。食腦,喝湯。可分2~3次食完。宜常服。
【功效】
適用於肝陽頭痛、頭暈脹痛、心煩易怒、睡眠不足等症。
鱅魚川芎白芷湯
【材料】
鱅魚1尾,川芎、白芷各60克,調料適量。
【操作】
1.將鱅魚去鱗、鰓及內髒,洗淨。
2.味藥裝紗布袋中,紮口,入鍋同燉至魚肉熟時調味,撈棄藥袋即成。食魚,飲湯。
【功效】
適用於頭痛、頭風眩暈等症。
蔥醋粥
【材料】
蔥白、大米、食醋。
【操作】
蔥白切段備用,大米洗淨放鍋中,加水熬煮,水開加入少量的食醋和蔥白,攪拌均勻即可食用。
【功效】
發汗解表。適用於頭痛、鼻塞、厭食、困倦乏力、精神不振、厭食。
蕪荽黃豆湯
【材料】
新鮮的蕪荽、黃豆、食鹽。
【操作】
黃豆用水泡發,與幹淨的蕪荽放入鍋中加水熬煮,十五分鍾後加鹽食用。
【功效】
扶正解表。適用於發熱、頭痛身痛、食欲不振、困倦乏力、精神不振。
黃豆芽豬血湯
【材料】
黃豆芽、豬血各250克,黃酒及調料各適量。
【操作】
1.黃豆芽去根洗淨;豬血劃成小方塊,用清水漂淨
2.鍋內加油少許燒熱,爆香蒜蓉、蔥花、薑末
3.下豬血並烹入黃酒,加水煮沸,放入黃豆芽,煮2分鍾,調入精鹽、味精。
【功效】
適用於血虛頭暈、缺鐵性貧血。
當歸羊肉羹
【材料】
山羊肉250克(切塊),黃芪、黨參、當歸各25克,生薑及食鹽適量。
【操作】
1.將黨參、黃芪、當歸用紗布包裹,與羊肉同放砂鍋內。
2.加水煎煮,至肉爛時放入生薑及食鹽。隨意食肉喝湯。
【功效】
補氣養血,溫中暖下。對氣血雙虧,血不上榮而致的眩暈療效較好。
【貼心小提示】
有內熱的病人慎用。
四君子蒸鴨
【材料】
肥鴨1隻,黨參15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
【操作】
1.將肥鴨殺死,去毛及肚腸,洗淨,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用紗布包好,放入鴨肚內,
2.整鴨放於大碗中,加蔥、薑、料酒、鹽、味精、鮮湯,用濕棉紙封住碗口,於籠中蒸至熟,去棉紙。藥袋,佐餐食之。
【功效】
健脾補氣;適用於脾虛,消化力弱,大便稀薄。
煨冬筍
【材料】
新鮮冬筍500克,豌豆苗100克,白糖5克,料酒50克,蔥5克,薑5克,雞湯500克,澱粉5克,味精1克,雞油10克,精鹽1克,花生油500克(約耗50克)。
【操作】
1.豌豆苗摘去老葉,留豆苗尖,洗淨。
2.鮮冬筍剝去老根、老皮,去淨筍衣、嫩皮,用開水煮透,切成劈刀塊。
3.鍋內放入花生油燒至五、六成熱,放入冬筍滑片刻,將油瀝去。
4.鍋內留油少許,下蔥、薑末熗鍋,速下冬筍、白糖、料酒、精鹽、味精、雞湯,煨四、五分鍾,用水澱粉勾薄芡,淋入雞油,盛盤中,撒上豌豆苗即成。
【功效】
冬筍性味甘寒,有和中潤腸、清熱化痰作用,腸臊者宜食。
豌豆苗含粗纖維多。因此,凡大便幹燥,胃腸運化受阻或胸脘脹滿不下者,食用此菜,防止發生便秘。
此菜素淡,可吃菜喝湯。
粟米山藥糊
【材料】
粟米100克,山藥100克,白糖適量。
【操作】
1.將粟米、山藥用小火炒至焦黃,研為細粉。
2.每次取30克,加水200毫升,煮熬成糊,加白糖調勻,隨宜食用。
【功效】
補脾胃,助消化;適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瀉便溏。
冰糖蜜桃
【材料】
櫻桃10枚,七成熟的水蜜桃750克,冰糖濕澱粉各適量。
【操作】
1.將水蜜桃切成兩半,去皮,去核疊放在碗中,放入冰糖,蓋上圓盤,上籠蒸10分鍾左右,然後取出。
2.將蜜桃翻扣碗中,原汁潷入砂鍋中,加入冰糖、櫻桃、清水,置火上燒沸,用濕澱粉勾稀芡,撇去浮沫,澆在蜜桃上即成。
【功效】
甜潤爽口,果湯均可食用。
桃子含有較高的糖類、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具有益氣血、生津液、消積塊、活淤血之功效,是津傷、老年體虛、腸燥便秘及痔瘡的理想滋補菜肴。
櫻桃性溫澀,味酸甘,有調中益容、止渴生津、養脾開胃的作用,因其潤腸,有利防治便秘。
何首烏煮雞蛋
【材料】
何首烏100克,雞蛋2個,蔥、薑、鹽、料酒、食油各適量。
【操作】
1.何首烏洗淨,切成長12厘米、寬1.5厘米的塊,把何首烏、雞蛋放入鋁鍋內,加水適量,放入蔥、薑、料酒、鹽。
2.鋁鍋放在旺火上燒沸,然後用文火熬至蛋熟,將蛋取出,放入涼水中泡一下,剝殼,再放入鋁鍋中煮2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