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風俗(1 / 3)

年節風俗

春節的起源

對於中國人來說,最隆重最熱鬧最喜慶的日子就是春節了,它起源於原始社會的“臘祭”。人們經過一年辛勤勞動,在歲尾年初之際,用農獵收獲物來祭祀眾神和祖先,以感謝大自然的恩賜,逐漸形成了慶祝歲首的風俗。

春節,我國城鄉張燈結彩,常舉行一係列喜慶活動,如放鞭炮、貼春聯、貼年畫、舞龍、舞獅、吃年糕等。宋代宰相王安石有詩雲:“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年初一早晨人們相見,總要以“恭賀新禧”、“祝君如意”等來互相祝福。

春節的命名始於1913年。當時任內務總長的朱啟鈐先生向袁世凱提出一個《定四時節假呈》,“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夏節”、“秋節”、“冬節”則沒有放假休息。這一製度一直沿用下來。

春節拜年的習俗

大年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隻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便流傳開來。

春節守歲的風俗

守歲,即除夕之夜人們通宵不寐,要聊天、放鞭炮、打牌、包餃子……

守歲習俗最早始於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徐君倩,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古時,守歲也叫“照虛耗”,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掃塵的由來

每臨春節,家家戶戶都要進行一次大掃除。人們噴刷房子,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古稱“掃年”。

春節掃塵,不隻是為了幹幹淨淨過新年,它還有些來曆講究呢!

“掃年”習俗起源於堯舜時代,由古代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中演變而來。到了唐宋時期,“掃年”之風盛行。據宋人吳白牧《夢粱錄》記載:“十二月盡……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以祝新歲之安”。至今民間還流行著“臘月二十四,撣土掃房子”的諺語。

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則傳說。掃塵習俗是因通州(今南通)佃農為迎接玉帝的年糧而來。早先,這裏的佃農一年忙到頭,除納糧交稅外,所剩無幾。他們祈求灶王爺在臘月二十三日上天奉本時多說好話,以便玉帝開恩,從天倉撥點恩賜,在除夕前降下年糧——米雪,讓他們飽飽地吃頓團圓飯。為了迎接玉帝的恩賜,佃農們每年都在臘月二十四日前,將宅院裏外打掃得幹幹淨淨,以迎接天賜年糧,這樣年複一年。春節掃塵的風俗便一代代延續流傳下來。

除夕年夜飯

陰曆十二月的最後一夜叫做除夕。“除”謂去也,“夕”則夜晚。除夕本意就是把本年中最後的一夜去掉,有除舊布新的意思。最通常的是這天晚上全家人要聚集在一起,高高興興、團團圓圓地吃一頓年夜飯。在北方這頓飯一定要吃餃子,在南方這頓飯菜色十分豐富。紹興稱吃年飯為“分歲”,得有十碗頭的菜,其中有幾樣富有特色的菜,如處州綠荀是用泔水浸軟,油煎後加醬油醋煮,再以藕片加白果、紅棗、紅糖煮熟,名叫藕脯,這兩樣謂之“偶偶湊湊”,即偶然、湊巧,取其“逢凶化吉”的意思。杭州、蘇州、上海等地的年夜飯,“蛋餃”是少不了的,這象征著“元寶”。用雞蛋做皮,中有肉餡,皮是蠟黃,餡是粉紅,再放點碧綠的菠菜和白晶晶的粉絲,盛在砂鍋內熱騰騰地端上桌,不但中看又中吃,僅此一品就增添了不少節日的溫馨氣氛。還有肉絲炒筍絲,“絲絲齊齊”,即是諸事順心、樣樣齊備的意思。肉丸一碗謂之“團團圓圓”。再有一碗豬頭肉(叫“元寶肉”),一碗醬蛋燒肉(醬蛋一定要每人一隻,不能少了,謂之“子孫萬代”),還有絕對不能少的一碗胖頭魚,端上之後,不能吃魚頭魚尾,謂之“有頭有尾”。“屠蘇酒”是不論老少,不管善不善飲都得抿上一點的,食罷屠蘇,滿臉緋紅,歡聲笑語,春意盎然。

台灣居民把吃年夜飯叫做“圍爐”,全家大小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一起聚餐。桌上各樣菜都得吃點,平日不喝酒的也得喝上一口。每樣菜亦很有意思:魚圓(丸),象征團圓。蘿卜“菜頭”,意為“好彩頭”。金雞的“雞”台灣語諧音為“家”,即“食雞起家”。一些油炸食物因為經油煎火炸,以示“家運興旺”。蚶在台灣語解作“胖”,吃蚶取意“發財發福”。“圍爐”時的蔬菜是不用刀切的,洗淨連根煮熟,吃時亦不咬斷,而是從頭到尾慢慢吃進肚裏,以祝福父母長壽。

年夜飯末一道菜通常是魚,通常是不吃完它或者一口也不吃,取“年年有餘”、“吉慶有餘”的喜兆。“魚”、“餘”同音,這種“有餘哲學”的思想意識是孔夫子時代以前的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齊國的晏嬰留給後人的,他的《晏子春秋》特別提到當時的古老禮俗——吃魚不要翻過麵。在中國傳統文化裏,詩禮之家都告誡子弟,赴宴時務要守這個規矩。孔子要他的弟子“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孟子奉勸戰國諸侯耗用國家人力財力不要“竭澤而漁”,都是這一係列的看法。

除夕壓歲錢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將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為什麼過春節的時候要給孩子壓歲錢呢?

這裏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裏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癡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

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著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合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裏,一陣颶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迸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壓歲錢”了。

在我國曆史上,很早就有壓歲錢。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麵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麵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麵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鬥等。

唐代,宮廷裏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資治通鑒》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裏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意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裏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為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為“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

從上麵的敘述中不難發現,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著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裏健康吉利。

鞭炮的由來

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進學升遷,以至大廈落成、結婚嫁娶、商店開張等等,隻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裏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藥,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漢代,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之聲。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曆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魏晉時,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按一定比例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藥。有人將火藥裝在竹筒裏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藥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人們還將許多小型爆仗像長鞭似的串在一起,稱為“鞭炮”,使之點燃之後,響聲不絕。鞭炮的名稱,沿襲至今。

春節對聯喜盈門

春節貼對聯是我國流傳至今的一個傳統習慣。春節來臨,在家門口貼上一副對聯表示喜慶,祈禱來年平安幸福。

最初,人們在桃符上題詞,稱為題桃符。如“薑太公在此,百無忌禁”或“有令在此,諸惡遠避”等一類壓邪話和符咒。接著又有人在題桃符基礎上題聯語。聯語從內容和形式來看,都是吉語佳話,文字工整,長短對等,又講求對仗。這種做法到五代又有了新發展。在西蜀亡的前一年(964年),後蜀皇帝孟昶在除夕之日令學士辛寅遜在桃板上題詞,以貼寢門,因嫌題詞對仗不工,就親筆寫成一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兩句桃符詩就是後來大家公認的我國最早的一副對聯。自此以後,到宋代,對聯開始興起。蘇東坡訪王文甫,就曾贈王一副“門大要容千騎入,堂深不覺百男歡”的對聯。但當時的對聯還稱桃符。王安石有《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桃符改成春聯已是明代的事情。公元1368年,明太祖帝居金陵(南京)時,除夕之夜,令公卿士庶之家都貼春聯,過年時還曾親自微服出行,逐門觀看,以為樂趣。並趁興親筆題聯,一賜大官陶安:“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一賜某平民屠戶:“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從此春聯才在廣大的農村和城鎮普遍盛行起來。

春聯,作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逐漸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小至婚喪嫁娶,記事抒懷,大至國家大典,政局分爭,無不應用。脊聯、壽聯、挽聯、賀聯、名勝聯、宅第聯、答贈聯、中堂聯,名目繁多。後來,它不僅衝破了一般的喜慶範圍,進入名山大川,佛殿書院,清泉仙洞,畫閣芳園,亭榭館所,而且應用到宗廟祭祀,壽誕生辰,營建修造,落成遷進,出行遠遊,入學考第,送往迎來……總之,一應大小事務,都有品題贈答。

大年百姓貼窗花

關於過年貼窗花的民俗,古代就有“門窗貼紅紙葫蘆,逢節過歲收瘟疫”的說法。民間窗花是一種民居門楣的裝飾,在辭舊迎新的年俗活動中應用格外普遍。目的主要是辭舊迎新,討個吉祥。

窗花藝術的題材十分廣泛,有人物、花卉、走獸、文字吉祥圖案等,而綜合人、鳥、花、蟲、文字於一幅畫麵的形式則更為多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概要算喜字窗花了。喜字窗花一般為新婚洞房而剪,但新年又是很多新人成婚的佳期,所以喜字窗花也就常作為新年裝飾。喜字的原形,民間解釋為“葫蘆”,葫蘆多籽多福,自古以來即是生命和生育的象征。所以喜字這樣一個又有葫蘆形狀、又代表喜慶含義的文字,自然成為窗花藝術的題材。喜字窗花一般都剪成“雙喜”,除了專用端端正正剪出的喜字外,一般的雙喜都是文字與花紋的綜合。在喜字的圖案處理上,藝人們各自顯示出他們的想像力,斑馬虎頭、石榴桃花、雙魚蓮花、蝴蝶瓜藤、萬年青、龍鳳蝙蝠等等各種形象都被用進喜字圖案中,這些都是民間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愛戀、婚姻、生育、得子喜祥寓意的象征,其畫麵大膽精致,巧妙嚴謹,吉祥如意,充滿平和之氣。

窗花是很合適北方室內裝飾的一種形式。北方幹燥較多塵土,民居建築多為窗欞木格,為了防塵,人們就在窗格上裱一層白紙,紅豔豔的窗花貼在白窗戶紙上,既喜氣又好看。鏤空的窗花還可以讓陽光射過照到室內,幹燥少雨的氣候,使得窗戶紙可以保存相當長的時期,窗花也就能保存得較久。每年除夕除塵撣塵之際陳年的窗花也陳舊褪色了,於是再換上新窗戶紙和新窗花既省事也不花錢,一次次地把村宅民居襯得紅紅火火,因此深得人民群眾的喜愛。窗花藝術有了深厚的群眾基礎,也就獲得了生機勃勃的藝術生命,在我國各地民間幾乎都有品味、格調、樣式、花色不盡相同的窗花藝術,而且各地都形成了自己的剪紙藝術風格,窗花藝術成為了民間數量多、流傳廣的藝術形式。除夕不殺雞

舊時,在浙江舟山過年不許殺雞,這是什麼原因呢?

據說明朝末年,魯王逃到了舟山,輔佐魯王的是舟山人張名振。張名振是東海抗清名將,屢次擊敗清軍。1651年的除夕,清兵趁張名振率兵遠出攻打鬆花江之機突襲海城,清軍逢人便殺,他們相約,一直殺到雞鳴為止。他們殺了舟山百姓1.8萬多人,最後隻剩下六戶人家。當清軍殺到劉家嶴時,忽然聽到了公雞的叫聲,便停止了殺人。正是由於這一聲雞叫,才救了舟山的這最後六戶人家,舟山人才得以繁衍下來。從此,這一紀念公雞挽救人們性命而除夕不殺雞的風俗就流傳下來。

元旦的由來

元旦是全世界人民傳統的新年。元旦,就是一年的頭一天。“元旦”是合成詞,拆開來講,“元”是第一或開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一輪紅日從地麵升起。

在中國,“元旦”這一名稱,都說起自傳說中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他以農曆正月為元,初一為旦。據《史記》載:夏代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以十月初一為元旦。辛亥革命後,我國把正月初一稱作春節,公曆1月1日叫新年,不稱元旦。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才又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陰曆的祖先“埃及曆”,把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的那天作為元旦;阿富汗把春分作為元旦;猶太人把秋分作為元旦;而寒帶的愛斯基摩人的元旦是不固定的,他們把第一次下雨作為元旦。公元前46年,羅馬皇帝儒略·愷撒製定“儒略曆”,開始時他把冬至作為元旦。但是,人們堅持要把朔日作為元旦,因此就把元旦延到冬至後十天。

元宵抹黑臉

誰也不會願意讓人把自己抹成大黑臉。可是,在農曆正月十五、十六,人們都可以隨便往對方臉上抹黑,這樣做是為了祝願生活平安,吉祥如意。

相傳有一年冬天裏老天沒有給森林裏降下一片雪花。這一天,山神乘人們熟睡時偷偷把山林點著了。火越燒越大,燒得鳥飛獸竄。獵神趕緊打發林中最美麗的烏鴉去喊人救火。烏鴉挨門挨戶地叫了大半天才叫來一半的人,烏鴉和人們拚命撲打了三天三夜才撲滅了大火,獵神看見烏鴉漂亮的羽毛被熏得漆黑,就像隻黑色的鴨子,很心疼,氣憤地說:“靠山吃山的人都不來救火,我一定要降災給他們。”為了分開救火的人和沒有救火的人,他讓烏鴉去給救火的人戴上念珠。村裏有個俊媳婦特別愛幹淨,她看到丈夫、大伯子和叔公救火回來臉上熏得黑一塊、紫一塊的,就讓他們把臉洗幹淨了。天黑了,救火的人們都睡下了,烏鴉叼著一串珠子落在木障子上,俊媳婦上前問:“烏鴉,你叼串草珠子做什麼?”烏鴉說:“獵神叫我送給那些救火的人,誰戴上這念珠誰就是救火有功的人,他就可以免受災禍。”俊媳婦又問:“這麼多人,你能記清誰去了,誰沒去嗎?”烏鴉說:“獵神告訴我,凡是救過火的人。臉都被煙熏黑了。”一聽這話,俊媳婦忙說“我家去救火的人,我已經叫他們把臉洗幹淨了。”烏鴉說“這我可管不著了”,拍著翅膀飛走了。

俊媳婦急忙進屋喊這些救火的親人,可是怎麼也喊不醒。她後悔了,早知這樣,何必讓他們洗臉呢!忽然她有了主意。她來到灶前,兩手抹上鍋底灰。走到丈夫跟前。按照他回來時的樣子抹上了黑,然後,她又來到大伯子跟前,剛想伸手抹,又急忙把手縮回來了,她平時對大伯子畢恭畢敬的,怎麼好往他臉上抹黑呢!可是想到烏鴉就要給救火的人們送念珠了,為了親人免遭災禍,她隻好給大伯子和叔公抹了個黑臉兒。

第二天是正月十六。早晨醒來,他們發現臉被抹黑了,脖子上還掛了一串珠子,很是奇怪,俊媳婦把這一切告訴了他們,大伯子和叔公從心底感謝她,都說她也應該免災去禍。這時正好有隻烏鴉飛過來,他們便想要一串珠子給俊媳婦。烏鴉說:“念珠已經沒有了。隻要她臉上有救火的痕跡,獵神就會免除她的災難。”大伯子和叔公一聽,趕緊進屋也給俊媳婦抹了個黑臉。這一年,俊媳婦家沒有任何災禍。鄉親們聽說這事後都仿效他們。在正月十五、十六這兩天不分輩數,相互抹黑,祝願一年平安如意,求得神靈的保護。

元宵節的由來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

元宵節起源於漢武帝祭祀“泰一神”。

漢武帝在五帝之上又設立了個最高天帝“泰一神”,在甘泉宮修建泰一神祠壇。正月十五黃昏開始,用盛大的燈火祭祀,通宵達旦,從此,就有了正月十五張燈結彩的風俗。

東漢時,明帝於上元夜在宮廷、寺院“燃燈表佛”,令士族庶民一律掛燈。此後,禮儀便演變為民間節日。

節日裏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放燈時間,漢代為一晚,唐玄宗規定為三個晚上,北宋延長至五個晚上,明代朱元璋規定從正月初八晚始張燈,至十七日晚落燈。節日裏燈火輝煌,萬燈展姿,綺麗無比。

元宵節,除吃元宵外,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陝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麵湯裏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陽、靈寶一帶吃棗糕;雲南昆明人多吃豆麵團。

正月十五鬧花燈

正月十五鬧花燈始於我國漢代,當時叫“上元燃燈”。正月十五這天晚上的燈火,一直要點到第二天天明,為的是祭祀一個名叫“泰一”的神。“泰一”是傳說中最尊貴的天神,是最大的主宰一切的天神。人們燃放燈火祭祀“泰一”,是為了求天神保佑一年裏平安吉祥。

在中國曆史上,正月十五鬧花燈最盛大的場麵起始於隋煬帝時代。唐玄宗時,紫禁城內開燈節,設燈樓,“百裏皆見”。到了北宋,燈會從三夜延至五夜;南宋又增為六夜,萬盞彩燈壘成燈山,“樂聲嘈雜十餘裏”。燈節最長的是明朝,朱元璋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燈會伴著煙火,還有鼓吹雜耍弦樂,光影五色,通宵達旦。觀燈,也就成了中國特有的一種風俗。

清明節的起源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4月5日前後。這一天,人們有掃墓、踏青之俗。掃墓時,剪除荊草,供上祭品,焚化紙錢。都市人們出郊踏青,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抵暮而歸。秦以前已有祭墓事,唐時始盛行。

關於此節日緣何而起,曆來眾說紛紜。較為普遍的說法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相傳春秋時,幫助晉文公重耳複國的大臣介子推功成身退,隱居綿山。為迫使他出山做官,晉文公於清明前夕焚山燒林,不料介子推寧願抱樹焚身,也不願從命。文公傷心之至,決定把綿山封給他,稱為“介山”,還規定每到介子推被燒那天,禁火三天,不吃煙火食。從此,清明前夕便有了“寒食節”,寒食活動一直延續到清明日。

也有人說這個節日源於清明風。春分後加十五日,清明風至。此時,萬物生長,清潔而明淨,稱之清明。

還有人說是民俗積漸而成。清明節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節氣,二是指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演變為節日的隻有清明。

踏青的風俗

踏青,現代稱“春遊”,此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據史料《晉書》一書中記載,自魏晉以後,每年農曆三月初一到初三,人們出外踏青,頗為盛行。宋代詩人張光在《玉樓春》中,這樣寫道:“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遊女並。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吳惟信有“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之句,這些都是文人墨客在春遊踏青時留下的名詩麗章。

我國土地遼闊,由於受氣候的影響,各地踏青的時間也不盡相同,最早踏青的時間根據馮應京的《月令廣義》中記載:“蜀俗於正月初三日,踏青遊春日。”在嶺南廣東、福建一帶,人們把農曆二月初二定為“踏青節”,長江中下遊地區把清明作為踏青掃墓之日,在北方遼東要到五月初才到野郊去踏青。

端午節的由來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中國民間三大節日之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女兒節、天中節等。端午中的“端”是開始、起初的意,午是農曆地支紀月五月的稱呼,“五”與“午”既音同又通用,因此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端午有吃粽子、躲午、賽龍舟、戴艾蒿、帶香包、驅五毒、飲雄黃酒、掛長命鎖、掛老虎素等習俗。各地飲食習慣也有不同。江西萍鄉人吃包子和蒸蒜;山東泰安一帶吃薄餅卷雞蛋;河南汲縣一帶吃粽子和油果。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說法不一。民間流傳較廣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古代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屈原出生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的楚國,曾為楚國左徒(僅次於宰相的官職)。由於楚王寵信奸佞,聽信讒言,政治腐敗,當楚國首都為秦攻破時,屈原無力挽救危亡,又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就於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抱石跳入今湖南省汨羅江而死。傳說屈原投江後,屍體始終未浮上來,當地漁民為了使屍身免遭魚龍蝦蟹的侵害,便包了許多粽子扔進江裏。以後逐漸形成了一種穩定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