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風俗(2 / 3)

也有的認為端午節是龍的節日。這是聞一多先生提出來的,現在學術界大多沿用此說。此外,一說是紀念伍子胥;一說是起源於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

端午節吃粽子

在端午節有一個傳統的風俗習慣——包粽子。關於包粽子的由來,較為流行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相傳,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屈原投入汨羅江殉難後,楚國百姓每年五月初五這天,大家都駕著船,把飯裝到竹筒裏,投到江中祭奠屈原。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年間,長沙有一個名叫歐回的人,說他白天見到一個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人對他說:“你們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龍吞了。今後你們可以用竹葉塞在竹筒口上,再用五色絲線捆牢,因為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說完人便不見了。後來,歐回把此事告訴大家照辦。據說,人們包粽子,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中秋節的起源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節日這天,有拜月、賞月、祭月、吃月餅之俗。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十五日祭月,香燈品供之外,則團圓月餅也,雕西瓜為蓮瓣,摘蘿卜葉作娑羅。”

關於中秋節風俗的由來有各種說法:①據史籍記載,在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製,並將農曆每季中的每個月的十五日,分別稱為“孟”、“仲”、“季”。八月十五日,居於秋季的正中,故稱為“仲秋”或“中秋”節。②古代,由於長期戰火綿綿不息,造成了國破民窮,妻離子散。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常常以月寄情,望月思鄉,懷念親人。③古時候,由於人們對宇宙間的自然科學缺乏了解。便將“月缺月圓”作為“悲歡離合”的象征,由此幻想到月宮裏,一定有什麼神仙菩薩,祭拜他們可以保佑自己。所以,在民間逐漸形成了祭月、拜月的儀式和賞月吃團圓月餅的風俗習慣了。

中秋節吃月餅

中秋吃月餅的習慣,在我國曆史悠久。關於中秋吃月餅的由來,有許多的說法。

普遍的說法是:唐朝時,太宗李世民為征討北方突厥,平定其屢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將李靖親自率部出征,轉戰邊塞,結果屢建奇功。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歸京。為了慶祝勝利,京都長安城內外鳴炮奏樂,軍民狂歡通宵。當時有個到長安通商的吐蕃人,進獻給李世民一盒胡餅。唐太宗李世民接過裝飾華麗的餅盒,取出彩色圓餅,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說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隨後,將賀餅分給了文武臣官。從此,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下來。

重陽節的習俗

農曆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

重陽節,正值金秋,古人賞菊花、佩茱萸(一種濃香的藥草),所以亦叫茱萸節、菊花節。我國古代以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月日並陽,故名“重陽”,又稱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代就已形成,到了漢代,漸漸盛行起來,至唐代正式定為節日。

重陽節,實際上是我國農民喜慶豐收的一個節日。因“九”與“久”諧音。“久久”又有“宜於長久”、“年年豐收”之意。

重陽節有出遊登高、賞菊、插茱萸、放風箏、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習俗。據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載:“是日京師花糕極勝,市人爭買,供家堂,饋親友,有女兒之家,送以酒禮,歸寧父母。”曆代文人多有詠重陽詩。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望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為詩家佳作,萬家傳誦。

我國政府於1988年定重陽節為敬老節,每年九月初九,全國開展敬老活動,關心老人生活,請老人參加慶祝會,觀看文藝演出等。

重陽節吃糕

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我國許多地方都有吃糕的風俗。

傳說,在很早以前,在一座高山下住著一個莊戶人家。戶主人是個為人忠厚的莊稼漢。一天傍晚,他從地裏回家,路遇一老先生。老先生對莊稼漢說:“九月初九,你家裏要遭災。”他一聽,嚇了一跳,說:“我沒做壞事,怎麼還有大難呢?”老先生說:“天有不測風雲,好人難免受災,在九月初九前,你要揀草木少的高地方搬家,越高越好。隻要照我的話做,就可以避災。”老先生說完就走了。

九月初九清晨,莊稼漢依老者的話領著家人剛爬到一座山頂上,就見家裏房子著起火來,越燒越大,山腳下和山腳中一片火海,幸虧山頂周圍全是光禿禿的石頭,才沒燒上來。

莊稼漢全家九月初九爬山登高避災一事,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到了第二年九月初九,一些人惟恐災難落到自己家裏,就往高處搬家,登高避災。可是,住在平原的人家怎麼辦呢?另外,九月初九年年有,一年搬一次家,也折騰不起呀,後來,有人想出一個辦法。九月初九做糕吃,“糕”、“高”同音,以吃糕來表示登高消災。從此,重陽節吃糕的風俗流傳至今。

重陽節賞菊

我國民間流傳的九月初九重陽節賞菊習俗,始於東晉著名文學家、田園詩人陶淵明,他一生酷愛菊花,以菊為伴,號稱“菊友”,被人們奉為“九月花神”。

陶淵明種菊,既食用又觀賞。每逢秋日,當菊花盛開的時候,附近的鄉親、遠處的朋友,常到他家做客賞菊。他就攤煎餅、燒菊花茶款待親朋,大家走時采菊相送,“今日送走西方客,明日又迎東方朋”。來賞菊的人們川流不息,常使他不能按時去田園耕作。他常想,要是能讓菊花一日開,客人一天來,那該多好啊!後來,他灌園澆菊時,自語祝願道:“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日來。”說來奇怪,到九月九日那天,含苞欲放的菊花真的爭奇鬥豔地一齊盛開了,客人們也都在那天來了。親朋詩友笑逐顏開,望著五彩繽紛、芳香四溢的滿園菊花,吟詩作詞,令人心醉,都誇菊有情,不負陶公心。親朋好友相約,年年重陽一日來賞菊,重陽賞菊的習俗便由此形成,流傳至今。

重陽節采茱萸

重陽節在農曆九月初九,正是秋高氣爽,菊花飄香的季節。這一天人們成群結隊走向野外,到山裏去采茱萸。采茱萸的習俗可能源於漢代。據說,采茱萸能夠消災避邪,保佑平安。

據南朝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記載:東漢年間,汝南汝河一帶流行瘟疫,威脅著人們的生命。有個叫桓景的人曆盡艱險入山,拜道士費長房為師,學習消災救人的法術。有一天,費長房告訴桓景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趕快回去搭救父老親人。九月九日這天要人們登高,把茱萸裝在紅布袋裏紮在胳膊上,再喝菊花酒就能挫敗瘟魔,消除災禍。”桓景回到家鄉遍告鄉親。到了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洶湧澎湃,雲霧彌漫。瘟魔來到山前,頓覺菊花氣味刺鼻,茱萸異香刺心而不能靠近。這時,桓景揮劍激戰,把瘟魔斬死在山下,為百姓消除了禍害。傍晚,人們返回家裏,發現家裏的雞、狗、羊、牛等家禽、家畜都死掉了,而人免除了災禍。從此,每年的九月九日,大家都登高采茱萸避禍,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事實上,這個習俗還有些科學根據呢!因為茱萸是一種散發著濃重香氣的藥用植物,能驅蚊殺蟲,而菊花酒有清熱解毒明目的作用,因此,這一習俗有防止秋季疫病的作用。

臘月的由來

農曆十二月,俗稱“臘月”。臘月這一名稱的由來,要追溯到距今一兩千年的古代。

據《說文解字》注雲:“臘,合也,合祭諸神者。”《玉燭寶典》說:“臘者祭先祖,臘者報百神,山日異祭也。”可見臘是古代人們祭祀百神及祖先的一種活動。因為臘祭多在農曆十二月進行,因此從周代開始,便把農曆十二月叫臘月。到了漢代,又按“幹支紀日”的方法,把“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定為“臘日”,就是“臘八”。

臘月初八喝粥

農曆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叫做臘日。臘也是合的意思,在新舊年銜接之際,舉行連天地神靈加祖先一起的“合祭”,古時稱為“臘祭”。也有的說臘是獵的意思,臘祭即子孫們獵取了野獸,恭恭敬敬地祭奉祖先。這是原始社會對祖先崇拜的遺風。

中國僧侶喝臘八粥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最早始於宋代。據《天中記》載:宋時東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諸大寺送七寶五味粥,謂之臘八粥。不僅朝廷官府寺院造大量的臘八粥,而且民間也爭相效法,廣為流傳。到了清朝時期喝臘八粥的風俗更為盛行。在宮廷裏皇帝、皇後、太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大寺發放米果,以供僧侶餐用。寺廟僧侶要舉行盛大的誦經法會紀念釋迦牟尼,相傳十二月初八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日。在民間,臘八這一天人們也做臘八粥,有慶祝豐收的意思。

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中,關於臘八粥有較詳細的記述: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仁、鬆子以及白糖、紅糖、葡萄以作點染。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洗器終夜經營,至天明時則粥熟矣。除要先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品種以多者為勝,競巧爭奇,較之古人有過之而無不及矣。由此可窺見清代民間臘八節風貌。這種風俗流傳至今已無迷信色彩,人們喝臘八粥隻是以應節令而已。在北京一帶的居民中常在臘八前後泡製“臘八蒜”,把幹淨的蒜瓣泡在不透氣的醋瓶中,泡至春節才開瓶取食,醋中有蒜味,蒜中有醋香,別有風味,是吃水餃的好佐料。

藏族的望果節

八月(無固定日子)是藏族的望果節。一般在青梨成熟前,曆時三至五天。“望果”一詞是藏語,意為“轉田壟”。

節日裏,當地藏民穿上盛裝,抬著用青梨、麥穗編成的“豐收塔”,舉著標語、彩旗,活動在田間地壟。轉完地頭,舉行賽馬、演戲、唱歌、跳舞等文體活動。

相傳一千五百年前,在山南劣結、乃東一帶已有轉地頭慶祝活動。每到莊稼成熟時,鄉人繞本村地頭轉圈,以祈天神保佑豐收。佛教傳入西藏後,望果節活動便增加了佛教內容,沿襲至今。

藏族的雪頓節

藏族的雪頓節,又稱藏戲節。“雪頓”這個詞是藏語,意為“吃酸奶子的節日”,在7月初舉行這個節日,曆時五天。過節時各地藏劇團彙集於拉薩,舉行會演。拉薩市民和郊區農民身穿盛裝,帶上食品、用品,前往羅布林卡觀看演出。如今,雪頓節時,拉薩、日喀則、窮結、雅隆、堆龍、德慶、尼木等地的專業文藝團體和業餘文藝宣傳隊也趕來參加慶祝,演出各種節目熱情歌頌西藏人民的新生活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成就。

關於節日由來有種種說法:一說是為了紀念藏戲之神鐵橋活佛唐東結波大師;另一說是17世紀前,按佛法,喇嘛在夏季有數十天禁止出門,說是怕踩傷大地的生物。至開禁日,紛紛出寺下山,世俗百姓備酸奶施舍。經過演變就成為現在的雪頓節。

藏族的香浪節

香浪節在每年農曆六月下旬舉行。這是甘肅夏河一帶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已有數百年的曆史。這個節日時值氣候最適宜,農活剛完和奶香肉肥之際,草地山間,百花怒放,藏民則帶上豐盛酒肉等食品,移帳於溪流、河濱之旁或山頂平坦之地,飲酒高歌,遊樂玩耍幾天。節日裏最熱鬧的是賽馬、賽犛牛。此外還有“大象拔河”、“噶吞”、摔跤等體育活動。晚上燃起篝火,舉行歌舞晚會。如今,當地機關幹部也專門放假,與藏胞一起歡度節日。

“香浪”為郊遊的意思,也譯作“浪山”,類似漢族地區的春遊、踏青。相傳,過去寺院裏的僧人,在每年盛夏季節到山野裏采伐燒柴,由於路途較遠,一般當天不能返回寺院,便選擇依山傍水的地方撐起帳篷宿營,勞動之餘進行娛樂活動。後來這一形式流傳民間,就形成了“香浪節”。

藏族的沐浴節

沐浴節也是我國藏族人民的一個節日,曆時七天。每年夏末秋初,拉薩東南天空出現一顆明亮之星時,各地的藏族百姓,都到附近的江河裏去沐浴。

相傳,從前草原上有一個人叫宇托,是雲旦貢布的名醫,醫術十分高明。有一年,瘟疫在草原蔓延,宇托利用其妙手回春的醫術,救了許多人的生命。後來,宇托去世了,草原又遭到更嚴重的瘟疫,人們盼望宇托的在天之靈能保佑他們驅除瘟疫。一天晚上,有一個病危的婦女,夢見宇托告訴她:“明晚,東南天空出現一顆明亮的星星時,你就下到吉曲河去洗澡,洗完澡,病就會好。”這婦女照此去做,果真恢複了健康。其他去洗澡的病人也都因此除病。人們說這顆星是宇托的化身,他把河水變成藥水,讓人們洗澡治病。因為天帝隻給宇托七天假,這顆星也就隻出現七天。從此以後,藏族人民把這七天定為沐浴節。

蒙古族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那達慕”一詞是蒙語,意為“娛樂”或“遊戲”。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內容有摔跤、射箭、歌舞以及貿易活動。

節日期間,男女老人乘車騎車,穿著節日的盛裝,不顧路途遙遠,從四麵八方來參加比賽和觀賞。會場上,彩旗飄揚,人鬧馬嘶,平日寧靜的草原,頓時變成繁華的彩城。

在節日的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美妙多姿的歌舞,有各種展覽,進行物資交流。那達慕大會,是蒙古牧民歡樂的節日。

苗族的爬山節

每年農曆三月下旬苗族人民過傳統的爬山節。

這段時間,方圓百裏的苗族人民,在望豐鄉五岔路口舉行爬山活動。穿著節日盛裝的人們,滿山遍野,喜氣洋洋,他們在這裏舉行有民族特色的賽馬、鬥雀、拔河和打籃球等活動。同時還舉行盛大的賽歌會,飛歌、情歌、酒歌、古歌和敘事歌,這些歌聲像一對對輕燕飛向天空,像一股股泉水,流淌到人們心裏,抒發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的向往。

關於這個爬山節的起源,流傳著一個民間故事。傳說苗寨有一對男女青年,為爭取婚姻自由,勇敢地與財主作鬥爭,最後殉情於馬場——現今的望豐鄉五岔路口。後人開展各種活動紀念他們,代代相傳,演變為節日。

苗族的趕秋節

趕秋節,又稱秋社節、交秋節,這是西花坦、鳳凰、瀘溪等地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在立秋時,當地群眾停止幹農活,穿上盛裝,結伴成群,歡聚在傳統的秋坡上,進行打秋千、吹笙、歌舞等娛樂活動。活動完畢時,由眾人選出兩位有聲望的人裝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預祝豐收和幸福。

關於這個節日的來源,民間有個傳說。相傳有個叫巴貴達惹的苗家青年,一次出去打獵,撿到一隻精美的繡花鞋,為尋找製花鞋的姑娘,他造了一架可坐八個人的秋千,在立秋之日邀約後生、姑娘前來一起遊玩娛樂。終於在相邀的男女青年中找到了花鞋的主人七姑娘,後來,兩人結為夫妻。隨後年年舉行這種娛樂活動,最後演變成趕秋節。

苗族的羊馬節

每年四月二十六日,屬“羊日”或“馬日”,這一天是苗族的羊馬節。如果這天不逢“羊馬日”,節期則往後退移到“羊馬日”,但要在端午節前過節。過節時,人們從菜園子裏采一些菜來喂羊喂馬,同時,殺肥豬、做粑粑、製團散,和家人團聚會餐,歡度節日。

關於羊馬節的來曆,民間傳頌著這樣一個故事。明末清初,苗民起義,遭官府鎮壓,人們把幾隻羊吊在戰鼓上,把一些戰馬拴在塵土多的地方,然後人們悄悄棄寨而走。當官兵呐喊衝殺時,原來悄然無聲的寨子突然鼓聲大作,塵土四起,官兵誤為中了埋伏,慌忙撤退。死裏逃生的苗民,回到了寨內。由於羊馬解救了苗民的滅族之災,苗民把羊馬視為救命的神畜。恰巧這一天是四月二十六日,又屬“羊日”,苗家就把這天定為紀念羊馬的節日。

苗族的吃新節

吃新節是苗族人民的古老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初六過節。時值中稻即將成熟,豐收在望,各家各戶都要從稻田裏拔出三顆孕穗的穀米,洗淨後放在米飯上蒸熟,讓全家品嚐,這叫做吃新。據說吃新節是為了紀念一位一心為民謀福的英雄。每逢過節,苗族人民都穿上節日盛裝,吹蘆笙唱苗歌,並舉行賽馬、鬥鳥等活動。

苗族的龍船節

苗族人每年農曆五月二十三至二十七日過龍船節,也有的在五月初五。節日的主要活動是龍船競渡,沿江觀看者往往達數萬人。

壯族的婭拜節

婭拜節在農曆四月兔日(初四)舉行,是壯族的傳統節日。

節日這天,要殺一頭牛、一頭豬、兩隻雞和煎四十八條魚,男女老少都上婭拜山祭奠婭拜,禮儀十分隆重。

關於這個節日的來曆,民間傳頌著一位女英雄的故事。相傳婭拜是宋朝年間一位壯族女英雄。那時,官家經常派兵到壯族寨子燒、殺、搶、掠。婭拜見了非常氣憤,她就與丈夫一起,領著壯族人民抗擊官兵的搔擾,在戰鬥中,夫婦倆壯烈犧牲。打掃戰場時,人們隻找到婭拜遺體,但沒見她丈夫的屍體。人們把婭拜埋在附近高山上。從那時起,那座高山就被叫做婭拜山。每年逢婭拜遇難那天就奠祭她。

壯族的歌圩節

壯族歌圩節在農曆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初八、五月十二和中秋節舉行。歌圩,在壯語中叫“窩墩”、“窩岩”,意為到田間或岩洞外去唱歌,源於唐代歌仙劉三姐,盛於宋元明清。如今,歌圩盛行於廣西五十多個市、縣。

節日期間,男女青年穿上盛裝,歡聚在一起,歌唱問答。內容多為天文、地理、曆史、社會生活、勞動生產和倫理道德等。此外,還有拋接繡球、碰彩蛋等活動。

瑤族的達努節

達努節又叫祖娘節或者盤古王節。達努節是廣西等地瑤族民間最為盛大的傳統節日,在農曆的五月二十九日舉行。“達努”是瑤族話,意為不要忘記民族的曆史。這個節日雖然隆重盛大,但並非每年舉行一次,而是根據當地的傳統習俗、年成好壞、人畜安康的情況而定,有的地方三五年一次,有的地方甚至十二年才過上一次。

關於達努節的由來有種種動人的傳說。其中一個比較完整的傳說是:遠古的時候,傳說中的瑤族祖先密洛陀女神要她的三個女兒到人間去獨立生活。第二天一早,大女兒首先起床,扛起犁耙到平原去犁地種田,後來子孫繁衍成了漢族。二女兒起床後,挑著書擔讀書去了,以後生子生孫就成了通曉琴棋書畫、吹拉彈唱的壯族。三女兒日上三竿才起床,一看家產沒有了,便哭了起來。密洛陀就把家裏僅有的一鬥穀子給了她,叫她到山裏去開荒種地。可是穀子發芽了,野貓來刨;禾苗分葉了,麝出來啃;稻穀成熟了,山雀飛來啄。三女兒哭著告訴媽媽,媽媽便把珍藏了多年的一麵銅鼓送給她。三女兒把銅鼓帶回山裏,煩悶時敲鼓取樂。鳥獸來吃莊稼,就敲起銅鼓驅趕鳥獸。結果稻穀獲得了豐收,三女兒就在山裏安居樂業傳宗接代,便成了現在的瑤族。為了紀念自己的祖先,瑤族人便把密洛陀的生日——農曆五月二十九日定為達努節。

崩龍的族采花節

崩龍族的傳統節日,每年清明舉行。這一日,男女老少盛裝華服,相約到附近花山花林采擷鮮花,采得的花兒或贈送友人,以示友誼和祝福;或點綴自家房舍美化環境。

彝族的火把節

夏曆六月二十四日前後幾天是彝族傳統節日——火把節。節日裏,人們盛裝慶祝,舉行摔跤、鬥牛、射箭、賽馬等遊樂活動。入夜點燃火把,挨家挨戶走訪,並奔馳山鄉田野,驅除“鬼邪”。

火把節要歡度三天。頭一天,白天各個村堡都要殺牛,將牛肉砍成大小均勻的坨坨煮著吃,稱為吃“坨坨肉”;晚上,人人舉火把。第二天和第三天,白天開展文體活動,人們鬥牛、鬥羊、摔跤、跑馬、彈月琴、彈口弦、唱歌、跳冬格舞等;晚上以堡為單位,舉火把,一條條火龍繞著堡子和莊稼地轉,山山嶺嶺,村村寨寨到處出現火龍、火花、火環等。

相傳,火把節的由來與諸葛亮有關。很久以前,雲南維西地區的百姓主要以打獵、捕魚為生。有一年,諸葛亮率兵來到這裏,了解到當地百姓不會種水稻,他就率領大家搬石頭、壘田埂、修水渠,同時派人去四川拉稻種。一天夜裏,諸葛亮得悉去拉稻種的人馬被瘴氣和黑暗困在不遠處的森林裏,便決定讓附近村寨的男女老少,每人點起一束火把,用火攻瘴氣的方法,迎接運送稻種的漢兵,這一天是夏曆六月二十四日。從那時起,維西、巨甸一帶就開始種植水稻,每到這一天,當地人就點燃火把,載歌載舞,慶祝這個象征幸福的日子。

彝族的剽羊節

6月23日剽羊節是雲南鶴慶西山區彝族傳統節日。節日那天當地群眾都上山打獵,將所獵獲野味丟進火中烤熟,飲酒野餐,歌舞娛樂。如有遠方來客參加節日活動,主人一定要“剽羊”款待客人。“剽羊”時,主人把羊牽到客人麵前,問客人是否喜歡。然後,數人緊執羊尾穩住羊身,一人用粗棒向羊頭猛擊三下,羊立刻倒斃視為吉祥。然後主人用利刀快速“剽羊”,剝皮割肉。吃飯前,主人必須在火塘中燒羊肝給客人吃,表示尊敬。吃飯時,主婦時刻都在注視客人飯碗裏的飯,不等吃完即給添上。

關於剽羊節的起源,傳說西山區有個九十九歲的打獵能手獵媽,為鏟除惡魔,把羊懸掛在鬆杆頂端,率村民日夜練習箭法。村民們練就了本領,最後把魔鬼除掉了。後人舉行種種活動紀念獵媽為民除害的功績,由此而演變為節日。

彝族的慶年節

每年夏曆十月是彝族人民的慶年節。過節時候,一般都要宰牛羊豬祭祖。過去在涼山,下屬須向主子送豬頭半邊,以示隸屬。彝族人民在過年節時飲酒唱歌互相拜年。節日夜晚,青年男女聚集鬆林裏或空場上“跳月”。男子彈大三弦或伴以月琴、笛子,女子對舞。舞蹈動作有跑三步停兩拍向前抬腳和原地跳轉拍掌等,節奏鮮明,情緒歡快。

白族的青姑娘節

每年夏曆正月十五日,在雲南劍川縣有一個白族婦女的傳統節日——青姑娘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