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2 / 2)

【賞析】

詞寫陸遊自己的愛情悲劇。這是悔恨,也是對封建婚姻製度的控訴。

戀繡衾

不惜貂裘換釣篷,嗟時人誰識放翁。歸棹借樵風穩,數聲聞林外暮鍾。

幽棲莫笑蝸廬小,有雲山煙水萬重。半世向丹青看,喜如今身在畫中。

【譯文】

不惜用貂裘來換這釣魚的小船,感歎現在的人還有誰認識我呢?回家時槳借風劃得很穩,夕陽西下,聽見林外有寺鍾敲響。

幽閑地居住在此,不要笑我的房子如何窄小,這房子外邊有雲、有山、有霧、有水環繞。半輩子喜歡山水畫,如今果真幸福地生活在畫裏了。【賞析】

這首詞表現了詞人歸隱山林之後的欣喜之情。也不免有“誰識放翁”的遺憾和感歎。

秋波媚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台。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似南山月,行地暮雲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譯文】

邊城的秋天到了,軍士們的號角聲慷慨悲壯。代表平安的烽火在高台上高高燃起。高歌擊築、憑高灑酒,引起即將收複失地的無限激動情懷。有什麼自然景致能比南山的明月更多情呢?它為了讓我們清晰時看到長安南山,特意將層層雲霧撥開。長安城內的美景——灞橋的煙柳、曲江的池台一定會熱情地歡迎大宋軍隊的到來。

【賞析】

詞以擬人手法融合獨特的想象,描繪了抗金、收複關中失地的光明前景,表達了能為國而戰的欣喜之情。

作者簡介:範成大(1126~1193年),字致能,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曆知處州、靜江府兼廣南西路安撫使,參知政事等職。曾使金,不辱君命。詩多關心時政民生之作。詞風清逸淡遠。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等。

霜天曉角

晚晴風歇,一夜春威折。脈脈花疏天淡,雲來去,數枝雪。

勝絕,愁亦絕,此情誰共說。惟有兩行低雁,知人倚、畫樓月。

【譯文】

夜晚天晴風亦停歇,一夜春寒肆威將梅花摧折。淡淡的雲天下,稀疏的花枝依然含情脈脈,浮雲飄來飄去,數枝梅梢猶帶雪。

勝景超絕,觸起悲愁也苦極,此情向誰傾訴呢?隻有長空裏兩行低飛的鴻雁,知道有個人將欄杆憑倚,在畫樓上仰望明月。

【賞析】

詞先描勝景頓覺美不勝收,再述愁情,卻又令人哽咽,“一句”此情誰共說”引發讀者共鳴,感人至深。稱得上好詞。

作者簡介:辛棄疾(1140~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曆城(今山東濟南)人。21歲起義抗金,不久歸宋。曆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等地方官職。42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雖曾兩度被起用,但一直未被重用。68歲病逝。一生力主抗戰北伐,提出許多有關方略,均未被采納。詞風慷慨悲壯,有不可一世之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