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譯文】
晉代太元年間,有個武陵的人,以捕魚作為職業。(有一天,他搖著船)沿著溪水而上,竟忘記走出了多遠。然後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兩岸,在方圓幾百步內,中間沒有別的樹木,芳草鮮美,落花紛紛鋪滿一地。漁人感到很奇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完這片樹林。
桃花林在溪水的源頭消失了,(漁人)就看到一座山,山邊有個小洞,(洞口)好像有光亮。(漁人)就丟下船,從洞口進去。(洞口)開始很狹窄,隻能通過一個人。再走幾十步,就豁然明亮了。(裏邊)土地平坦寬廣,屋舍規則整齊,有肥沃的田野、優美的池塘和桑園、竹林等等。(那)田間小路縱橫交錯,雞犬鳴叫的聲音(人們)彼此聽得清清楚楚。這裏邊(人們)來來往往,耕種勞動,男女穿的衣服,都像外界的人一樣。老人小孩,都高高興興地自得其樂。
(那裏邊的人)一見到這個漁人,就十分驚訝,問(漁人)從哪兒來,(漁人)一一回答了他的問話。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裏擺酒殺雞做飯(熱情招待)。村子裏聽說來了 個人,都來問長問短。並自述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禍亂,帶領妻室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再也沒有出去過,因而跟外麵社會斷絕了(關係)。(他們)問(漁人外麵)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連漢朝也不知道,更不用說(知道)魏、晉了。這個漁人一件件地給他們詳盡敘述自己的(見)聞,(那些人)都感歎(不已)。秦人又各自請(漁人)到有他們家裏,都擺出酒飯(來招待)。(漁人)居住了好幾天,(才向村民們)辭行。這裏邊的人叮囑(漁人)說:“(這一切)不值得向外邊的人說。”
(漁人)走出洞以後,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著來時的路線(回去),沿途並作好記號。到達武陵郡城後,(漁人)去拜見大守,(如實)稟報了這些情況。太守於是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設置的標誌,結果迷了路,再也找不著道兒。
南陽郡的劉子驥,是個高尚的人,(他)聽到這個情況,就興致勃勃地計劃前往。還沒有付諸行動,不久就病故了。這之後,就再也沒有去探訪的人了。
【賞析】
本文是一篇內容新巧、文字優美的散文。文章按時間順序,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花源的經過,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離開桃花源後再尋桃花源的情形,都貫穿起來了。故事曲折往複,懸念迭起,虛中有實,引人入勝。
作者調動了豐富的想像,創造了一個遠離人世的理想境界。這個理想境界通過作者的筆,寫得既真實又虛幻。同是桃花源,真實的一麵寫得自然真切,如現麵前,且充滿人情味;虛構的一麵寫得迷離恍惚,若隱若現,無法追尋。這兩方麵的結合,更加突出了桃花源仙境的美妙,是浪漫的理想與現實的有機結合。
景物優美,氣氛寧靜,讀後給人詩情畫意之感,仿佛置身於人間仙境之中了。
【作者簡介】林嗣環:本文看清人張潮所編的《虞初新誌》。作者林嗣環,字鐵崖,明末清初人,生座生月不詳。
“口技”是我國民間一種表演技藝,有悠久的曆史。又叫“學象聲”、“哨”、“相聲”、“象聲”等。現代的相聲即是從口技發展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