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周敦頤:本文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北寧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濂溪人。
說,是一種文體,它往往通過描繪事物抒情議論,說明道理。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
水麵上、陸地上的草本花和木本花,可愛的很多。晉代的陶淵明隻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間的人很愛牡丹。(而)我唯獨隻愛蓮花,(因為它)出自汙泥卻不受沾染,在清水中洗淨後卻不妖豔。(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蔓延,不生枝節,芬芳遠播,(就)更顯清香,高高地潔淨地直立(在水麵),(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卻不能輕慢地玩弄它。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而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愛菊花的人,(從)陶淵明以後很少聽說過。愛蓮花的人,像我這樣的還有誰呢?(至於)愛牡丹的人,那當然(就)很多了!
【賞析】
《愛蓮說》是我國古代散文中的一顆明珠。
作者用清淡的色調,抒情的筆觸和比喻的方法勾勒出三種優劣不同、高下有別的形象。通過評菊花,抑牡丹,讚蓮花,褒貶現實中的各類人物,從而歌頌了“君子”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汙,純正堅貞的高尚人格,表現了自己不慕榮華、不圖名利、不入世俗、恬靜寡欲的生活態度和耿介孤高的品性,諷刺了當時社會上追求功名富貴的庸俗之輩。真是立意高遠,不同凡響。
作者簡介:沈複(1763——1822),清代文學家。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閑情記趣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樂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定神,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此皆幼時閑情也。【譯文】
回憶起我小時候,(視力特別好)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能看清秋天鳥兒新生出的最纖細的羽毛,(隻要)見到細微的東西,一定要仔細察看它的紋理,因此常常產生超然物外的樂趣。
夏天(的傍晚),蚊子成群地飛,嗡嗡的叫聲像悶雷,(我)暗暗地把它們比作一群鶴在天空中飛舞。我心裏這樣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我)昂著頭看,脖子也累得發僵了。(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睡帳中,慢慢地用煙噴它們,讓它們衝著煙霧飛叫,(我把這個景象)比作“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雲端飛鳴,我高興得(不停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牆那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和小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來,讓身子和花台一樣高;聚精會神地仔細觀察,把草叢看作樹林,把蟲蟻想象成野獸,把凸起的土塊比作山丘,把低窪的地方當作壕溝,(我)神遊在那裏,安然自得。
有一天,(我)看見兩個小蟲在草間爭鬥,我就仔細觀察,看得興致正濃時,突然一個家夥掀倒“山”壓倒“樹”走來,原來是一隻癩蛤蟆,(它)舌頭一吐,兩隻小蟲就全被它吞掉了。(當時)我年幼,正在出神地看(那兩隻小蟲爭鬥),(癩蝦蟆的到來)不覺使我猛然一驚。(等我)神情安定下來,(便)捉住了這蛤蟆,抽了它數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了。
這都是我幼年時候的閑情趣事呀。
【賞析】
本文反映了兒童豐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爛漫的童趣。
全文緊緊圍繞著一個“趣”字,揭示出兒童神奇美妙的內心世界。而這些“物外之趣”對大人來說似乎是閑情逸趣,可這卻是孩子們把他們的小世界與外麵的成人大世界融合在一起的結果,這使我們聯想到孩子們“過家家”,視布娃娃為了、以紙盒子作屋的場麵和樂趣。表現出孩子童的純真無邪,好奇好動的特性。
作者簡介:柳宗元(見《黔之驢》)。(773——819)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傑出的文學家。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譯文】
從《鈷姆潭》西小丘往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流水的的聲音,像玉佩玉環相碰時發出的清越響聲,我很喜歡聽到它。(於是)砍伐竹子,開出一條道(往裏走),看到下麵有一個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別的清澈,潭底是整塊的大石頭,靠近岸邊,石底翻卷上來露出水麵,成了小石礁,小島嶼,小石壘,小岩石。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莖蔓,覆蓋著,纏繞著,晃動著,連綴著,參差不齊,隨風飄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