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中的魚約有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日光下射直到水底,(魚兒)的影子映在石底上,呆呆地停著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來來往往十分輕快迅速,好像和遊人一同娛樂。
由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小溪)像北鬥星那樣彎曲,像蛇那樣遊動,明明暗暗,閃閃爍爍,可以望得到。那潭岸的形勢像狗牙那樣互相交錯,不能知道它的源頭(在哪裏)。
【賞析】
所描寫的小石潭,人跡罕至,淒清幽靜。作者以簡練的文筆,按遊覽觀察的順序,抓住景物特點生動細致地寫景狀物,文字充滿詩情畫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淒苦憂傷的感情。
作者簡介:歐陽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我家有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又常置酒一壺,我這老頭又置身於這五物之中,故自號‘六一’居士。”)
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瞑,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譯文】
圍繞著滁州城都是山。它西南的各個山峰,樹林和山穀的景色尤其美麗,遠望過去,一片鬱鬱蒼蒼樹木茂盛,又幽深而秀麗的,那就是琅琊山。順著山路走六七裏,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峰之間飛瀉而下的,這就是釀泉。山勢回環,道路也跟著轉彎,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翹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邊上的,這就是醉翁亭了。建造亭子的人是誰呢?是山裏的和尚名叫智仙的。給亭子命名的人是誰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的。太守和賓客們到這裏來喝酒,他喝得很少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因此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麗的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裏,而寄托喝酒上。
像那太陽出來了,林間的霧氣逐漸散開了,煙雲陰攏來,岩穀洞穴變得昏暗了,這暗明交替變化的景象,就是山間的清晨和傍晚。鮮花開了,散發著幽微的香氣,美好的樹木枝葉繁茂,濃蔭遮地,西風起,霜露降,天空顯得空闊明亮,水位下落,(水中的)石頭顯露出來——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進山,傍晚回來,四季的景色不同,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於說到那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麵的人呼喚,後麵的人答應,還有那彎腰駝背的老人,和(被大人)領著的孩子,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這是滁州的人們在遊山啊。靠近溪邊來釣魚,溪水是深的,(其中的)魚兒很肥,用這泉水來釀酒,泉水清香,(釀的)酒甘洌甜美。各式各樣的野味、野菜錯雜的擺在麵前的,這是太守設請的宴席。酒上暢飲的樂趣,不是因為彈琴奏樂,而是投壺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雜亂交錯的,人們時起時坐,大聲喧嘩的,這是眾賓客在宴會上的歡樂場麵。一個麵容蒼老,滿頭白發的人,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的,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在西山,人影縱橫散亂,賓客們跟著太守回去了。(這時)樹林裏變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鳥啼聲,這是遊人離去了,鳥兒歡樂起來。然而,鳥兒隻懂得(它)在山林的樂趣,卻不懂得人們的樂趣;人們隻懂得跟著太守遊玩的樂趣,卻懂得不太守(心中)自有他的樂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起歡樂,酒醒後(又)能用文章來記述這種樂事的人,就是太守。太守是誰呢?就是廬陵人歐陽修啊。
【賞析】
這篇優美的抒情文寫於作者被貶為滁州太守第二年(1046年),他當時隻有39歲,卻自稱為“蒼顏白發”的“醉翁”,這有點自嘲的意味。
滁州風光秀麗,歐陽修便寄情於山水,以詩酒自娛,自得其樂,並與民同樂,樂民之樂,心境愉快閑適,把內心的抑鬱掩壓在山水與詩酒之樂中。他這種矛盾的思想感情在《醉翁亭記》中得到體現,不過愉快閑適的一麵表現得充分而鮮明,抑鬱的一麵則表現得較隱蔽,仔細體味還是可以感覺得到。
作者簡介: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人,北寧政治家、文學家。著有《範文正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