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食療——藥食同源,食物歸經(2 / 3)

(2)菜果類:西紅柿、絲瓜、油菜、韭菜、薺菜、香椿、青蒿、櫻桃、烏梅、枇杷、荔枝、芒果、無花果、李子、慈姑。

(3)穀類:醋、黑芝麻。

(4)肉類:海蜇、青魚、鱔魚、蝦、鱉肉、蟹。

歸脾經食物

脾有運化水穀之功,養脾需要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等食物。

(1)藥食類:生薑、馬齒莧、木瓜、肉桂、荷葉、山楂、羅漢果、烏梅、大棗、無花果、龍眼肉、酸棗仁、蓮子、陳皮、海藻、芡實。

(2)菜果類:香菜、苦菜、蓮藕、藕節、茄子、西紅柿、豆腐、茭白、油菜籽、油菜、薺菜、大頭菜、南瓜、芋頭、扁豆、豌豆、胡蘿卜、冬瓜皮、豇豆、辣椒、花椒、大蒜、蘋果、枇杷、西瓜皮、荔枝、橘子、芒果、栗子、葡萄、藕節。

(3)穀類:蕎麥、白薯、高粱、粳米、糯米、小米、大麥、小麥、黑大豆、薏米、蠶豆、黃豆。

(4)肉類:火腿、豬肉、牛肉、雞肉、鵝肉、羊肉、狗肉、泥鰍、鰱魚、鯉魚、鯽魚、鱔魚。

歸肺經食物

肺是進行氣體交換的器官,養肺需要從肺氣和肺陰兩個方麵調理。

(1)藥食類:生薑、淡豆豉、芥子、花椒、海藻、杏仁、百合、胡桃仁、羅漢果、烏梅、白果、香櫞、陳皮、薤白、酒、茶葉。

(2)菜果類:蔥、洋蔥、大蒜、薺菜、香菜、茭白、白蘿卜、冬瓜籽、油菜籽、蘿卜籽、油菜、藕節、青蒿、胡蘿卜、芹菜、冬瓜、蘑菇、慈姑、紫菜、甘蔗、柿子、荸薺、梨、枇杷、香蕉、橘、柚、葡萄。

(3)穀類:薏米、糯米。

(4)蛋肉類:豬肺、豬皮、鵝肉、鴨蛋、白鴨肉、鰱魚。

歸腎經食物

腎髒是人體主要排泄器官,富含蛋白質、氨基酸以及鐵、鈣、錳、鋅等微量元素的食品,有益腎髒的保養。

(1)藥食類:海藻、海馬、桑椹、薏米、枸杞子、胡桃仁、肉桂、芡實、蓮子。

(2)菜果類:大蒜、芥菜、香椿、豇豆、栗子、韭菜、韭菜籽、花椒、小茴香、櫻桃、石榴、葡萄、李子。

(3)穀類:蠶豆、小米、小麥、黑芝麻、黑大豆、薯類。

(4)肉類:海蜇、海參、鯉魚、鱔魚、蝦、黃魚、火腿、豬肉、豬腎、豬肝、豬血、豬心、鵪鶉蛋、白鴨肉、羊肉、狗肉、紫河車、鴿蛋。

歸胃經食物

胃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胃蛋白酶原,有節製的飲食是治療胃病的關鍵。

(1)藥食類:生薑、淡豆豉、蒲公英、佛手、山楂、大棗。

(2)菜果類:胡椒、小茴香、韭菜、甘蔗、蘋果、梨、桃、櫻桃、西瓜、橘、柚、榛子、荸薺、檸檬、蘑菇、蘿卜籽、南瓜籽、土豆、蔥、苦瓜、蓮藕、茄子、西紅柿、菠菜、扁豆、豌豆、豆腐、木耳、白蘿卜、絲瓜、竹筍、白菜、芹菜、黃瓜。

(3)穀類:高粱、糯米、小米、綠豆、蕎麥、大麥。

(4)肉類:牛奶、雞肉、豬肉、豬心、豬蹄、豬肝、豬血、火腿、狗肉、牛肉、青魚、鯽魚、田螺、黃魚。

【貼心提示】

中醫理論的食物歸經學說,是中國傳統飲食宜忌的重要理論依據。中醫認為,食物的養生調理作用,絕非專指珍奇美味,也不隻是講“營養素”有無多寡,而是根據病症、病位、病性和病人的年齡、性別、身體素質類型及四季天時、地理因素等,結合食物的性味歸經理論,來分析並選擇食物的宜與忌。這種科學的飲食宜忌觀,在近代營養學和西醫理論中是沒有的,是中醫的重大價值。

【語錄鏈接】

食療好,食療好,各種食品都是寶。

——醫學諺語

5.五味調和,則可補精益氣也

——《黃帝內經》

食物的性能,又簡稱食性、食氣、食味等,是指食物的性質和功能,是認識和使用食物的重要依據。各種食物由於所含的成分及其含量多少的不同,因此對人體的保健作用也就不同,從而表現出各自的性能。食物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氣、五味,不論食物或藥物,都是寒能清熱、熱能祛寒;辛能散、甘能緩、酸能收、苦能降、鹹能軟;寒涼多有滋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作用,適用於熱證、陽證;溫熱多有溫經、散寒、助陽、活血、通絡等作用,適用於寒證、陰證,等等。

按四氣歸經

食物按其“四氣”可以分為熱、溫、涼、寒四類。我們日常食用的食物中,以溫性食物居多,寒涼者最少。

(1)熱性食物:芥子、鱒魚、肉桂、辣椒、花椒等。

(2)溫性食物: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棗、核桃仁、杏仁、韭菜、小茴香、香菜、南瓜、生薑、蔥、大蒜、桂圓、荔枝、木瓜、櫻桃、石榴、烏梅、香櫞、佛手、鱔魚、鱅魚、鰱魚、蝦、海參、鵝蛋、雞肉、羊肉、狗肉、鹿肉等。

(4)涼性食物:小米、大麥、小麥、蕎麥、薏米、綠豆、豆腐、菱角、蘑菇、茄子、白蘿卜、冬瓜、絲瓜、油菜、菠菜、莧菜、芹菜、桔子、橙子、蘋果、梨、鴨蛋等。

(5)寒性食物:苦瓜、西紅柿、黃瓜、蕨菜、竹筍、茭白、蓮藕、荸薺、甘蔗、柿子、香蕉、桑椹、西瓜、甜瓜、紫菜、海帶、蟶肉、田螺等。

按五味歸經

食物按其“五味”可分為辛、甘、酸、苦、鹹五類。五味之中以甘味食物最多,鹹味與酸味次之,辛味更少,苦味最少。

(1)甘味食物:米麵雜糧、蔬菜、幹鮮水果、雞鴨魚肉類等。具有補益強壯作用,凡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以及五髒虛羸者,適宜多吃味甘之品。甘味雖能補充氣血,又能消除肌肉緊張和解毒,但若過吃甜食易發胖,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誘因,故這類患者及糖尿病人,又當忌吃甜物。

(2)酸味食物:西紅柿、山楂、葡萄、杏、檸檬、橙子等。具有收斂、固澀作用,適宜久泄、久痢、久咳、久喘、多汗、虛汗、尿頻、遺精、滑精等遺泄患者食用。酸味還能增進食欲,健脾開胃,增強肝髒功能,提高鈣、磷的吸收率。但過食酸物,又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3)辛味食物:生薑、大蔥、洋蔥、辣椒、韭菜等。能宣散,能行氣,通血脈,適宜有外感表證或風寒濕邪者服食。辛味可促進胃腸蠕動,增強消化液分泌,增強澱粉酶的活性,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並有祛散風寒、疏通經絡的功能。如外感風寒感冒者,宜吃具有辛辣味的生薑、蔥白、紫蘇等食品,以宣散外寒;寒凝氣滯的胃痛、腹痛、痛經之人,宜吃辣椒、茴香、蓽撥、砂仁、桂皮等辛辣食品,以行氣散寒止痛;風寒濕痹患者,宜飲用辛辣的白酒或藥酒,借以辛散風寒,溫通血脈。

(4)鹹味食物:海產品、豬肉、狗肉、豬內髒等。其功效為能軟堅,能散結,也能潤下,凡結核、痞塊、便秘者宜食之。具有鹹味的食物,多為海產品及某些肉類。如海蜇,味鹹,有清熱、化痰、消積、潤腸的作用,對痰熱咳嗽、痰核、痞積脹滿、小兒積滯、大便燥結者,食之最宜。海帶,味鹹,有軟堅化痰作用,適宜癭瘤瘰鬁、痰火結核者服食。常食之物豬肉,味鹹,除能滋陰外,也能潤燥,同樣適宜熱病津傷、燥咳、便秘之人食用。

(5)苦味食物:苦瓜、苦菜等。其功效為能清泄,能燥濕,適宜熱證、濕證病人服食。例如,苦瓜味苦性寒,用苦瓜炒菜,佐餐食用,取其苦能清泄之力,達到清熱、明目、解毒、瀉火的效果,適宜熱病煩渴、中暑、目赤、瘡瘍癤腫者服食。再如茶葉,苦甘而涼,也具有清泄的功效,適宜夏日飲用,有清利頭目、除煩止渴、消食化痰的好處。

【貼心提示】

一般來說“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味同者作用相近,味異者作用不同。五味相調,在用食時必須注意不同性味食物間的拮抗與協調,如鱉魚與莧菜,雞肉與黃鱔,蜜與蔥一般都不同用,就是因其性味不相協調的緣故。因此,在選擇食物時,必須注意五味調和,才能有利於健康。

【語錄鏈接】

五味貴和,不可偏勝。酸多傷脾,苦多勞肺,辛多傷肝,鹹多傷心,甘多傷腎。

——醫學諺語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髒氣。

——《黃帝內經·素問·五藏別論》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五味入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勞心。

——《黃帝內經·靈樞·五味》

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黃帝內經》

6.補養得體,卻病延年

——醫學諺語

中醫在預防保健和診斷治療疾病中,很注意病者的體質狀況和疾病的證候,講究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也就是說,各個人的體質和所患疾病的證候,有寒熱虛實之不同,必須“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所以,辨證論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則。隻有遵循這一原則才能保證實效。補品是針對虛證使用的,而對虛證又必須從陰、陽、氣、血幾個方麵剖析,然後辨證用藥,才能真正發揮其補養的功效。

補氣

補氣又稱益氣。氣虛主要是指髒腑功能衰退的病理現象。其證候表現是困倦乏力,頭暈耳鳴,不願多講話或講話無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稍加運動即大汗淋漓,舌淡,脈虛無力。補氣類食物有大米、小米、黃米、糯米、大麥、小麥、蓧麥、黃豆、白扁豆、豌豆、土豆、白薯、山藥、胡蘿卜、香菇、雞肉、牛肉、兔肉、青魚、鰱魚等。補血

補血又稱養血。血虛主要是由於出血過多或血的來源不足所引起的病證。其證候表現為頭暈眼花,麵色萎黃,口唇與爪甲色淡,心慌氣短,以及婦女月經量少,色淡或閉經,脈細弱等。補血類食物有胡蘿卜、龍眼肉、荔枝肉、桑椹、血豆腐、動物肝髒、動物肉類、海參等。

補陽

補陽又稱助陽。陽虛主要表現為麵色蒼白,四肢冰涼,無精打采,腰膝酸軟,自汗,蜷臥嗜睡,尿清便溏,脈微無力。補陽類食物有韭菜、刀豆、豇豆、核桃仁、羊肉、狗肉、鹿肉、動物腎髒、鴿蛋、鱔魚、海蝦、淡菜等。

滋陰

滋陰指滋養陰液的一種治法。陰虛主要表現為身體消瘦,心煩失眠,潮熱盜汗,口燥咽幹,舌紅苔淨,脈細或細數。滋陰類食物有白菜、梨、葡萄、桑椹、枸杞子、黑芝麻、銀耳、黑木耳、百合、牛奶、豬肉、甲魚、龜肉、烏賊等。

【貼心提示】

通常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往往互相影響。如氣虛不能生血,血虛又會影響氣弱;陰虛可以導致陽虛,陽虛又可導致陰虛,最後還可能導致陰陽氣血俱虛。所以,在食補的時候必須根據證情的具體變化,正確使用補養食膳。

【語錄鏈接】

祛邪用藥,補養用食。

——醫學諺語

欲使身體好,藥補不如食補。

——醫學諺語

7.飲食有節,身必無災

——醫學諺語

中醫把人每天吃的食物分成五大類,隻要按類別選購食用,就能基本保證營養平衡。這五類食物是:穀類、薯類等主食;豆類和豆製品,牛奶或奶製品;魚、肉、禽、蛋等動物性食物;蔬菜水果;油脂類。甜食、糖果、酒等沒有列入,它們對膳食平衡作用不大,吃得越少越好。

中華膳食寶塔

寶塔形的膳食結構,底層大,上層小,提倡每人每天吃30種左右食物,以達到營養平衡,確保健康。

第一層:穀類——五穀雜糧是中國人的主食,除了白米和精麵外,應添加雜糧,因小米、燕麥、高粱中的礦物質營養豐富,人體內不能合成,隻能靠從外界攝取。

第二層:蔬菜、水果——蔬菜分根、莖、葉、花、瓜、果,各類蔬菜中營養素含量不一,尤其是深綠色、橘黃色的蔬菜水果營養素含量高,配膳時都要照顧到。

第三層:雞、鴨、魚、肉、蛋——它們都是蛋白質食物,要適量按比例供不同人群食用,吃雞時不吃鴨,吃豬肉時不吃牛、羊肉,可以多吃魚。

第四層:奶和豆製品——這是含鈣豐富的食物,是中國人最缺少的營養素,有條件的應該每天喝一瓶奶,沒有條件的可喝豆奶或吃豆製品。

第五層:調味品——三種白色食物,即豬油、鹽、糖,要少吃些。

每日飲食搭配

(1)五穀及根莖類:即主食300~500克,根據個人活動量大小選擇食量。

(2)魚、肉、蛋、豆、奶類:共5份,每份按50克算,如:魚肉、豬肉各50~100克,也可雞肉、魚肉各50~100克,豆腐1塊或豆漿1杯,加上雞蛋1個或牛奶1杯。

(3)炒菜用油:每人用量不超過3匙(25~30克)。

(4)蔬菜:至少500克,可選用深綠色、深黃、紅色的蔬菜。

(5)水果:1~2個,可選用蘋果、鴨梨、鮮桃、橙子、橘子、芒果等。

【貼心提示】

“飲食有節”是指飲食要有規律,不可暴飲暴食,也不可克製飲食,更不能偏食。暴飲暴食會造成腸胃負擔,克製飲食會使身體缺少必要的營養素,偏食更會因營養不平衡而導致多種身體疾病。所以說,隻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才可能保證身體“無災”。

【語錄鏈接】

五穀皆食,粗細都吃,食不厭雜,適可而止。七八分飽,青春不老。

——醫學諺語

多素多魚,少肉雜食,類多種多,瓜菜水果,五穀雜糧,什麼都嚐。膳食清淡,少食多餐。五味不亢,不甜不鹹,健康之本,益壽之源。

——醫學諺語

8.平衡膳食,辨證用膳

——醫學諺語

如何維持平衡膳食,保證健康呢?首先應該掌握食物營養知識,最好在中年以前就能夠養成平衡膳食、生活規律和拒不吸煙等優良習慣,保證足夠的健康儲備。

傳統膳食營養素的平衡

主食和副食的平衡是十分重要的,一定要比例適當。所食動物性食物不應超過植物性食物。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從生活實踐中已認識到五穀雜糧是須臾不可離的主食。可見主副食比例適當是保證營養平衡的前提。

傳統食物雜與精的平衡

人體需要的營養是多方麵的,從人類的進化曆史看,必須有眾多來源的食物才能滿足營養的需要,由於微量元素等微營養素隻能從外界攝取,體內不能自身合成或產生,因此雜食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傳統膳食的酸堿度平衡

瓜果、蔬菜是食物中的堿性食品,而富含蛋白質的雞、鴨、魚、肉類等屬於酸性食品。無論日常生活或節假日,餐飲中都應掌握膳食酸堿的平衡,兩者不可偏頗,要注意菜肴的葷素搭配,隻有平衡方可益補得當。

傳統膳食的冷熱平衡

生冷、涼食進食過多會損傷脾胃和肺氣,微則為咳,甚則為泄,體虛胃寒的人,特別是老人和兒童,夏日更應慎重。反之,飲食也不可太熱,否則易傷胃脘、咽喉。

傳統膳食四性的平衡

根據我國藥食同源的傳統理論,膳食寒、熱、溫、涼四性必須保持平衡組合。如凡體質偏熱者,尤其是發燒、急性炎症患者,應忌吃羊肉、狗肉等熱性食物。吃寒性食物時必需搭配些熱性食物。如螃蟹屬寒性,生薑屬熱性,吃螃蟹時要佐以薑末等等。破壞攝食食物四性的寒熱平衡自然有損於健康。

傳統膳食五味的平衡

日常膳食中,甘、酸、苦、辛、鹹五味調配得當,可增進食欲,有益健康,反之則會帶來弊端。如甜食有補氣血、解除肌肉緊張和解毒等功能,但食糖過多易影響食欲,酸味可增加食欲,健脾開胃,且可增強肝髒功能,提高鈣、磷的吸收率,但過食酸味使消化功能紊亂。

傳統就餐饑與飽的平衡

古人主張“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饑不可太饑,飽不可太飽。這就是饑與飽的平衡原則。同時飲食時間要有規律,即“飲食以時”。我國傳統的一日三餐製是符合科學道理的,早餐應保證,廢止朝食論是不可取的。

傳統就餐動與靜的平衡

就餐前後動與靜的平衡同樣也是很重要的,因為人們每天飲食中所攝入的營養與其身體的熱量消耗間需要保持平衡。古人主張食前及食中宜靜而專致,不可分心,以利納穀和消化。

傳統就餐快與慢的平衡

咀嚼是幫助攝食及消化的重要環節。進食時緩嚼慢咽,能使唾液大量分泌。唾液中的澱粉酶可幫助食物消化,溶菌酶和一些分泌性抗體可幫助殺菌解毒。而緩食又能使胃、胰、膽等消化腺得到和緩的刺激,令其逐漸分泌消化液。近年來還發現,細嚼慢咽有利於減肥。

傳統就餐心理情緒的平衡

平靜愉快的情緒有利於消化功能正常進行,食前和食中保持這種情緒,對於健康有重要的意義。與此相反的情緒,則會危害脾胃。音樂對於消化功能大有裨益。

【貼心提示】

要做到膳食平衡,應根據自己身體的營養需求,調整飲食結構,注意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等幾大營養素的平衡,使糧食、果蔬和動物性食物的搭配比例合理。一旦做到膳食平衡,就可以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語錄鏈接】

食能養生,也能喪生,把握均衡,健康長生。

——醫學諺語

膳食合理,四大措施:淡少生雜,益壽飲食。淡食身好,少食不老,生食防癌,雜食抗衰。

——醫學諺語

五穀宜為養,失豆則不良;五畜適為益,過則害非淺;五菜常為充,新鮮綠黃紅;五果當為助,力求少而數;氣味合則服,尤當忌偏獨;飲食貴有節,切切勿使過。

——醫學諺語

食能排邪而安髒腑,悅情爽氣以資氣血。

——孫思邈

9.食品無優劣,配搭是關鍵

——醫學諺語

中醫認為:飲食“搭配得宜能益體,搭配失宜則成疾”。換句話說,食物存在“相生相克”的情況。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說:“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那麼,飲食在什麼情況下適宜又益體呢?

飲食搭配的適宜

一是把性能基本相同或某一方麵性能相似的食物相互配合,能夠不同程度地增強原有食療功效和可食性。如菠菜豬肝湯,菠菜與豬肝均能養肝明目,合而為湯,可增強補肝明目之效。

二是當兩種食物同時用時,一種食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食物降低或消除,如大蒜可防治蘑菇中毒等。

三是當兩種食物同用時,由於相互牽製,而使原有的功能降低甚至喪失。如食銀耳、百合、梨之類養陰生津潤燥的食物,又食辣椒、生薑等,前者的功能會被減弱。

四是兩種食物同用時,能產生毒性反應或明顯的副作用。如蜂蜜反生蔥、反蟹等。

由此可見,前兩種搭配是正確的,而後兩種搭配卻是錯誤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掌握食物配伍的有關知識。

飲食與年齡適宜

人的一生當中,在不同的年齡段有著不同的生理狀態和生理需求。因此,中醫認為,飲食應該適應不同年齡階段的生理特點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