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嬰兒時期,身體各方麵都很稚嫩,同時也是發育最旺盛的時期。飲食要以流食熟食為主,力求食物溫度均勻適中,味清淡,有適宜的營養,易於消化。人乳是人體氣血所化生,營養全麵,溫度均衡,陰陽平和,最適合1歲以內嬰兒的需要。過早或過多給嬰兒添加水果、肉類副食或補品,往往會損傷脾胃,導致“疳積”。
(2)青年時期,生理處於旺盛階段,學習和工作負擔較重,因此食物宜廣而雜,力求營養全麵而豐富,但不適宜過飽,必要時可適當加餐。
(3)中年以後飲食相對清淡一些,油膩厚味食品必須減少,尤其要盡量少吃大魚大肉。老年人髒腑功能逐漸減弱,活動消耗相對減少。此期飲食宜清淡,多用流食,食量宜少,可以適當加餐。要做到大渴不大飲,大饑不大食,切忌肥甘厚味、生冷油膩,忌飲白酒。
飲食與季節適宜
(1)春季是萬物生長之始,陽氣生發之時。此時易反複感冒者、有哮喘病史者、冬季患過病而體弱者、中老年人等應多食清淡的蔬菜、豆類及豆製品等,還可進補一些人參銀耳品、黃芪生脈飲等,切忌辛辣、油膩、生冷之食物。這樣有利於調節中樞植物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增強免疫機能及抵抗力。
(2)夏季炎熱,多雨高溫,出汗過多易耗傷氣陰,應補氣養陰,清熱祛濕防暑,可食用鴨肉、西瓜、綠豆和扁豆,還可吃些海參、海帶、梨和蜂蜜等,忌貪冷飲,免傷脾胃。另外,多吃大蒜還能幫助殺菌,預防腸道傳染病。孕婦和哺育期婦女、體力勞動者應多飲水,出汗多時,還應注意飲些鹽水;內衣內褲應勤洗勤換。久病臥床的病人要經常用溫水洗澡,常換貼身衣被,以防褥瘡和痱子等皮膚病的發生。
(3)秋天幹燥蕭瑟,要防燥養陰,防口幹咽幹、皮膚幹燥,以“溢陰潤肺”為主,要多吃山楂、豆腐等酸性食物。秋天易幹咳或氣管炎複發,應多吃雪梨、鴨梨,以清肺火,止咳祛痰。
(4)冬季氣候寒冷,進行適當的戶外活動,可增強抗寒能力,但要注意保暖,以防凍傷。冬季可食羊肉、狗肉、牛肉、蝦、辣椒、紅棗、胡蘿卜等,這些食物可增強抗寒能力,減少感冒的發生。冬季容易發生口唇幹裂和口角炎,要多吃蔬菜水果。室內要常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並注意防止煤氣中毒。
疾病與飲食宜忌
飲食不慎容易導致髒腑功能失調產生疾病,也可以加重已有的疾病。中醫認為,飲食與人體健康和疾病發生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係,飲食應與疾病相適應。
疾病有多種多樣,每一種疾病不同階段又有所不同,掌握好有病情況下的飲食宜忌是要下一些功夫的,在此隻舉例說明幾個原則。
冬季風寒傷肺引起咳嗽,可食用具有散風去寒的食物,如茭白、洋蔥、大蒜、蘿卜、胡蘿卜、桔梗、杏仁等。
秋季風燥傷肺引起幹咳,可食用具有散風潤肺的食物,如百合、梨、葫蘆、木耳、銀耳等。
平時脾胃虛弱,大便經常稀溏,可餐具有補益脾胃作用的薏米、荷葉、山藥、蓮子、栗子、芡實、牛肉、銀魚、鯧魚、黃花魚等。
患黃疸濕痹的人須忌南瓜與羊肉同食,否則可加重病情。
飲食與數量相宜
食量要因人因證而宜,勿太過或不足。食量太過,運化不及,反損傷脾胃,對健康不利;食量不足,機體得不到水穀精微之品,導致正氣不足,無以驅邪,久之氣血虧損而病生。
飲食軟硬要相宜
食物的軟硬應根據病人脾胃功能酌定。大多數病人,脾胃功能低下,應給以軟、精、細的食物為原則,即使與病證相宜的,也應適當控製,以免加重脾胃的負擔,而使餘邪難清或愈而複發。
飲食習慣要相宜
中醫對飲食講究“簡、少、儉、謹、忌”五字。飲食品種宜恰當合理,進食量不宜過飽,每餐所進肉食不宜品類繁多,要十分注意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講究衛生,宜做到先饑而食,食不過飽,未飽先止;先渴而飲,飲不過多,並慎戒夜飲等。此外,過多偏食、雜食也不相宜。
【貼心提示】
中醫還講究早餐宜早,晚餐不宜遲等原則。同時,要求在飲食過程中宜細嚼緩咽,忌虎咽狼吞;宜善選食和節製飲食,對腐敗、膩油、葷腥、黏硬難消、香燥炙炒、濃醇厚味飲食更宜少進;淡食最宜人,以輕清甜淡食物為好;食宜暖,但暖亦不可太燙口,以熱不灼唇,冷不冰齒為宜;堅硬或筋韌、半熟之肉品多難消化,食宜熟軟,老人更是如此。
【語錄鏈接】
葷素搭配,長命百歲。
——醫學諺語
搭配得宜能益體,搭配失宜則成疾。
——醫學諺語
膳食四配搭:粗細配搭,主副配搭,葷素配搭,海陸配搭。
——醫學諺語
黃金分割四配搭:細糧四粗糧六,主食四副食六,動物四植物六,陸菜四海菜六。
——醫學諺語
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
——諺語
粗茶淡飯易入口,青菜豆腐保平安。
——諺語
10.所食之物,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
——《金匱要略》
中醫特別講究飲食禁忌,認為食物總是搭配著食用的,食物的配伍是為了增強食物的食療效果和可食性,以及營養保健作用的,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來應用才能保證機體的正常運行。
食物搭配的禁忌
食物禁忌,是關於吃的“紀律”。該“紀律”對人的健康和生命非常重要,吃得合適,食物可在人體內得到充分利用,能促進健康;吃得不當,不僅可以降低營養成分,還可能產生一些有害物質,從而損害健康。
飲食中有“食物相克”的說法,意思是說兩食物放在一起食用,如搭配不當,極容易導致生病或中毒,從營養學的觀點看,食物相克大致有下列幾種情況。
一是兩種食物在吸收和代謝過程中發生拮抗作用,互相排斥。
二是兩種食物在分解過程中產生有害物質,如河蝦不宜與辣椒、西紅柿、橙子等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配吃,因為蝦肉中的無毒五價砷會被維生素C還原為劇毒的三價砷,即“砒霜”,吃多了會危及生命。
三是從中醫角度來講,食物分寒冷溫熱四性,如果兩種大寒食物同食就會把人吃倒,大熱食物吃多了就會上火,隻有四性食物搭配著吃,才不致使人寒熱失衡。不過,人本身有解毒和調節平衡的能力,偶爾少量攝入有害物質,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大礙。
四是盡量不吃已被證實有毒的食物,如含鉛的鬆花蛋、街頭賣的毛雞蛋、髒油炸的油條等。
病患的飲食禁忌
中醫認為,身體在某些狀態或吃某類藥物時,必須限製進食屬於某些性質之飲食,例如水腫患者要限製食鹽攝入,腹瀉患者忌吃肥膩食物。
一是患有某些疾病必須限製飲食,如肝病忌辛熱食物,心病忌鹹食,水腫忌鹽食,骨病忌酸甘食味,膽病忌油膩,寒病忌生冷水果蔬菜,皮膚瘡瘍忌魚蝦,暈眩、失眠忌胡椒、辣椒及茶等。
二是根據中醫辨證論治原則,以證型來考慮病人的禁忌。凡表現熱症病人,如陰虛內熱、痰火內盛或津液耗傷者,忌食薑、椒、羊肉之溫燥產熱食物;凡外感未愈,或在喉疾、眼疾、皮膚病之後,應忌食芥末、蒜、蟹、雞蛋等發風動氣食品;凡屬濕熱內盛之人,當忌食麥芽糖、豬肉、酪乳、米酒等助濕生熱的飲食;凡中焦脾胃虛寒、大病、產後者,應忌寒涼之飲食,如西瓜、李子、田螺、蟹、蚌等;凡各種失血、痔瘡、孕婦者,應忌食慈姑、胡椒等推動血流之飲食;妊娠期禁服強烈的袪淤血、有毒、催吐、辛熱及刺激蠕動的食品。
用藥的飲食禁忌
俗話說“服藥不忌嘴,醫師跑斷腿”,患者在服藥期間,需講究飲食。病人在看中醫後應問醫生:“吃東西應該注意些什麼?”,“服中藥時,有什麼東西不可以吃?”在服用某些藥物期間不能吃某些食物,否則就會影響藥物的療效,這就是飲食禁忌,即通常所說的“忌口”。為了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應該注意如下飲食禁忌。
一是在服用含有地黃、何首烏的藥物時,忌食蔥、蒜、蘿卜。服用薄荷時,不應吃鱉肉。服用茯苓時,食物裏不能放醋。吃鱉甲時,不要配莧菜。服用瀉下劑,如大承氣湯、麻仁丸時,不宜過早食用油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服用驅蟲藥時,也應忌吃油膩食物,並以空腹服藥為宜。
二是在患病服藥期間,凡是屬於生冷、黏膩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避免食用。有咳嗽症狀的病人,飲食不能過甜、過鹹、過於油膩,也不要吃辣椒,同時要戒煙、戒酒,以助早日痊愈。
懷孕的飲食禁忌
某些藥物具有損害胎元以致墮胎的副作用,所以應該作為妊娠禁忌的藥物。根據藥物對於胎元損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分為兩大類。
一是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較強,或藥性猛烈的藥物,如巴豆、牽牛、大戟、斑蝥、商陸、麝香、三棱、莪術、水蛭、虻蟲等。
二是慎用的包括通經去淤、行氣破滯,以及辛熱等藥物,如桃仁、紅花、大黃、枳實、附子、幹薑、肉桂等。
凡禁用的藥物,絕對不能使用;慎用的藥物,則可根據孕婦患病的情況,斟情使用。但沒有特殊必要時,應盡量避免,以防發生事故。
食時的禁忌
食時就是指食用食物的時間禁忌,也就是什麼時間不宜吃什麼,什麼時間吃什麼好。主要指下列情況。
一是季節食忌。在中國被奉為醫聖的漢代名醫張仲景在他的養生名著《金匱要略》中說:“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這就是中國古人所稱的吃飯四大禁忌:春肝、夏心、秋肺、冬腎,這也是中國宮廷飲食的禁忌依據。
春天為什麼不能吃肝?俗話說,吃什麼,補什麼。春天的時候,肝氣很旺,脾氣較虛弱,如果春天吃肝,豈不是肝氣更旺,脾氣更弱?春、夏、秋、冬四季的禁忌,就是這個道理。懂得進食禁忌的人,把四季分出四味: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這是說,不同的季節,要吃不同的食物。
二是晝夜食忌。白天的飲食忌不能滿足生理需要,晚上的飲食忌生理超標。晚餐不宜多飲酒,飲酒會加速血液循環,易使人興奮,影響睡眠。晚上經常飲酒,還會使血糖水平下降,引發“神經性血糖症”。晚餐忌飲食過飽或暴食,以免使胃機械性擴大,導致消化不良及胃疼等現象。如果晚餐後不久就上床睡覺,不但會因胃腸的緊張蠕動而難以入睡,還會影響大腦休息。
三是三餐食忌。早餐禁食所有糕點、成品飲料、熟製品、半成品、餐館食堂的飯菜和忌用所有的塑料、化纖製品,也不宜全吃幹食和隻吃雞蛋。午餐忌吃得太辣,忌飲酒,忌簡單應付了事。晚餐忌過遲,忌進食過多,忌進食大量蛋、肉、魚等厚味,忌大量飲酒等。
四是餐前、餐中、餐後禁忌。飯前飯後忌飲水,忌吃冷飲。吃飯時不宜吸煙。飯後不宜馬上睡覺,不宜立即幹活,不宜飲茶,不宜馬上吃水果。
食量的禁忌
俗話說:“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一日三餐的飲食量都要有所講究。飲食過量和營養過剩會增加體內各髒器的負擔並導致畸形發展。長期食量過多,會使人體內甲狀旁腺激素增多,導致骨骼過量脫鈣,發生骨質疏鬆。
食質的禁忌
有些食物經過一段時間就會變質,有的食物本身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對於這些食物一定不要食用,否則會對身體造成危害。經常食用隔夜米飯,容易損傷胃氣。身體健壯的人感覺尚不明顯,病人、脾胃虛弱的人還是不吃為好。炒飯幹硬而難以消化,體弱或脾胃虛弱者不宜食用。蓧麥麵不可多食,會使人脫發。水果落地,經過24小時,並有蟲、蟻咬食過,不能食用。烏梅多食會損人牙齒。李子不可多食,會使人腹脹。山楂,空腹食用傷人脾胃,平時脾胃虛弱的人不宜過多食用。桔、柚多食可使人口中味覺下降。櫻桃、杏多食會出現筋軟乏力。梨多食會使人脾胃虛寒,易容易引起便稀,孕、產婦不可多食。生棗多食會使人腹脹,有損牙齒,不能與蔥、魚同食。鹽多食血滯,麵色缺少光澤,傷人肺,損傷津液而口渴,加重水腫病症。死魚目閉合的不可食用。兔肉經常食用會損人血脈,傷元氣,損陽事。虛癆病人不宜食用。香菜經常多食,會損人精神,使人忘事,加重腋臭。大蒜經常多食可生痰,動火,散氣耗血,損目昏神,忌與蜜同食。
【貼心提示】
人的體質有強、弱、盛、衰之分,病有虛、實、寒、熱之別,不管您日常選擇什麼膳食,隻要適合您的體質和病情就是最好的膳食。
【語錄鏈接】
病人不忌嘴,跑斷醫生腿。
——醫學諺語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
——孫思邈
所食之物,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
——《金匱要略》
飲食,以養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縱然雜進,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興禍患。
——《飲食須知》
11.藥在食中,食到病除
——醫學諺語
中醫曆來認為藥食同源,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中列為上品的藥大部分是日常食物。食品與藥品之間沒有絕然的界限,隻是一般稱為食品的性味偏於平和,比如大米、小麥、紅棗、山藥、幹薑、茴香、花椒、木耳、杏仁、百合、核桃、蓮子、蜂蜜、香油、西瓜、大蒜等,都是我們常吃的食品,又都是常用的中藥。
食療,或者叫食品療法,愈來愈引起人們的興趣。食品,可以提供人們必需的各種營養成分,強身防病;在已患疾病後,又有可能配合治療;疾病治愈後,又有協助康複的作用。注意飲食,對健康有益,對防病、康複也有益。
藥食同源
《黃帝內經》上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實際上我們平常的膳食多數都有藥的功效。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紅糖薑湯可以解表散寒,治風寒感冒初起;薏米粥可以清熱健脾,祛除麵部黃褐斑;西瓜可以解暑止渴,被稱為天然白虎湯;木耳可以解毒清熱,清除體內粉塵垃圾。還有茴香可以溫胃散寒,百合可以宣肺止咳等。在不同的時令,針對不同的體質體態,吃不同的食品,可以起到防病、祛病的作用。
所謂藥食同源,大致包含有兩個方麵的意義。一是食品本身可以屬於藥物的一部分。比如最早的中藥書《神農本草》到明代的《本草綱目》,都把食品包含在藥物書中,在中醫書籍中,也有食療和藥膳方。但是,食品和藥品畢竟不同,食品雖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其治療功能有限,往往隻能起輔助作用。藥品可以治病,但不能長期應用,而食品則可以經常食用。此外,藥品總有不良反應,食品則與之不同。食品和中藥一樣,也有四氣、五味的不同,也可以按照寒熱溫涼的不同,辨證食用。人們都知道梨可以止咳,常有感冒咳嗽的患者,自己購梨食用,或者將梨和冰糖燉服,可以止咳化痰。其實這個方法隻對風熱感冒有用;因受寒而引起的感冒,服了不會有效,有時反而拖延感冒咳嗽的時日。因此,要運用食療、藥膳,也要知道一些中醫理論,知道一些中藥的藥性理論。藥食同源,也同源於這個中醫藥理。
食療基本原則
食療有一些基本原則,首先,飲食的量要有節製,對某一種食品也不能偏愛偏食,食品中的四氣五味最好能比較調和。其次,針對不同的體質實施食療。作為一般的食品,當然一般人都可食用,但是作為一種食療,就需要根據不同的體質有選擇地食用,有的食品可以吃,有的食品則不太相宜。比如胃口不太好的人通常就適宜吃些芳香的、幫助消化的食品,而不宜吃太甜、太油膩,以及茶、酒之類。
一般來說,飲食講究色、香、味,從現代化生活基礎條件來看,特別是從科學養生的視角來認識食療問題,還應該加一個“平”字,也就是說,人體可以通過食療,達到陰陽、氣血處於相對性的平衡狀態。因此,飲食應該講究色、香、味、平。
食養基本原則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必有秧禍。我國古代養生家十分重視食養,在一係列養生專著中,所陳食養原則,主要的有以下八項,通稱為食養八原則。
(1)飲食有節,忌暴飲暴食。
(2)食宜清淡,忌膏粱厚味。
(3)不可偏嗜,多食五穀雜糧。
(4)不勉強進食,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饑強食則脾勞。
(5)怒後勿進食,古人常說食後不怒,怒後不食。
(6)飲食不可過冷過熱,過冷傷胃氣,過熱灼內膜。
(7)食後不要做劇烈運動。
(8)注意食後養生。
食後基本原則
(1)食畢漱口。
(2)食後叩齒,津令滿口。
(3)食後環臍摩腹36次。
(4)食後小行漫步。
(5)食後遠視3分種。
四季養胃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很重要,在這四個節氣的當天或前一天、後一天,這三天時間裏服食些有關的果品、食品、藥類對養胃和中大有益處。如立春時,吃點豆芽;立夏時,可吃點杏仁、蘇子、茅草根;立秋時,可吃點枸杞子、麥冬、生地;立冬時,可吃點人參、黃芪、大棗。根據每個人的體質,可煎服,可炒用或熬粥都可以。為便於記憶,組成如下歌訣。
立春豆芽炒,立夏杏蘇草,立秋杞冬地,立冬參芪棗。
立春時吃什麼好
每年2月4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15°時,我國習慣作為春季的開始。黃河流域萬物從冬眠中漸蘇,人體春陽之氣漸顯。此時吃點豆芽、蘿卜根、芹菜根之類的東西,對引發激惹中焦水穀之氣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雨水時如何食養
每年2月19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30°時,開始雨量增多,按五行學說,春始屬木,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但在我國北方,雖然雨水仍然較少,但地濕之氣漸升。寅卯之時有浮霜、飄露,在這個時候有意識地食用銀耳核桃粥,對潤和脾胃大有益處。
寓藥於膳,寓醫於食
目前人們對於空氣、水源、食物中農藥化肥殘毒等環境汙染和其對健康的危害,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和高度的警惕,全社會上下已經在下大力量整治。但往往忽略了一個更可怕的汙染源,這就是藥物。有人計算過,一個老病號一生吃的藥幾乎要以噸計。要知道,每一次服藥都有無法排出的殘毒和積累,更不要說現在動不動就靜脈注射、點滴,藥物直接進入血管,隨血液送往和滲透全身。人體本身的解毒功能盡管很強,但長期如此大量地積聚,恐怕遠毒於蘋果皮上的殘留農藥。
【貼心提示】
在此需要提醒您的是,要盡量少用藥物,尤其是化學合成類藥物,能不用時最好不用。與此同時,還建議您多注意學習、收集一些食療常識,寓藥於膳,寓醫於食,把健康和長壽留在身邊。
【語錄鏈接】
醫食同源,藥食歸一。
——醫學諺語
夫為醫者,當須先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
——孫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