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貝色麥(2 / 3)

發明了來複槍以後,他又把注意力轉向了大炮。當時士兵所用的大炮性能不太好,炮彈出膛以後,因為空氣的阻力等因素,常常在空中翻滾,不能保持穩定的彈道,從而影響射擊的準確性。貝色麥擅長機械技術,他決定用自己的智慧幫助國家解決這一問題。

從物理學上我們知道,旋轉中的物體在運動時,會保持沿轉軸方向的穩定。如果槍彈在飛行過程中,能夠以飛行方向為軸線旋轉,那麼它就會避免翻滾現象,保持穩定的彈道。貝色麥就是根據這一原理,發明了來複槍,效果很好。現在,他還要沿著這一思路,製造出來複炮來。

那麼,如何才能讓炮彈在飛行時旋轉起來呢?當然應該像來複槍一樣,在炮膛裏邊刻上來複線,並使炮彈與炮膛密切吻合,這樣火藥在燃燒時,推動炮彈沿來複線運動,炮彈自然就旋轉了起來。大炮裝上這種炮彈,就可以打得更遠、更準確。

根據這一設想,貝色麥設計出了新型的大炮。他興致勃勃地把這一設計遞交給了英國陸軍部。

讓貝色麥頗感失望的是,英國陸軍部相當保守,對他的發明不感興趣。於是,他想到了法國。一方麵,法國是當時英國的盟友;另一方麵,他本人是法國人的後裔,他父親是法國革命爆發時移民到英國去的。所以,他對法國從內心裏有較強的親近感。就這樣,貝色麥帶著他的設計,來到了法國。

統治法國的拿破侖三世對他的設計很感興趣,鼓勵他做實驗。實驗的結果,新式大炮確實打得又準、射程又遠。於是,這種炮很快被用來裝備部隊。可是不久,問題接二連三地反饋了回來:有時炮彈發射出去後力量不足,有時發生卡膛現象,後來還發生了幾起炮膛爆炸、炮手傷亡的重大事故。新式大炮不但沒有殺傷敵人,反倒毀滅了使用武器的人。軍方不得不將這種炮從戰場上撤了下來。一時間,人們對新式大炮議論紛紛,而且對貝色麥也產生了懷疑。

貝色麥麵臨巨大的壓力,但他相信自己的設計無誤。在他及有關方麵的要求下,軍方對這些事故進行了仔細的調查。

調查報告不久就出來了。在法國一位大炮專家的介入下,調查報告對事故原因做了正確分析:當時法國和其他國家一樣,大炮都是用鑄鐵製造的。用這種方法鑄造的炮膛相應來講不夠規整,很難滿足來複線對炮膛的要求。而新式大炮的關鍵之處就在於對炮膛與炮彈之間的間隙有嚴格要求:當炮彈與炮膛之間間隙偏大時,火藥爆炸後的氣體會向外泄露,導致彈丸旋轉力量不足,效力不大;當炮彈與炮膛之間間隙偏小時,火藥爆炸使得炮膛內壓力猛增,炮膛內外溫度分布不均勻,而鑄鐵本身堅韌性不夠,不耐高壓,這就容易導致炸膛。因此,問題出在鑄炮所用的材料上。如果能煉出耐高壓的堅硬而又有韌性的鐵來,新式大炮就不會出問題。

調查報告雖然公布了,但人們對貝色麥大炮造成的事故仍心有餘悸,沒人敢再按他的設計去製造大炮。他費盡心血研製的新式大炮,轉眼就成了一堆毫無用處的廢鐵。

耐人尋味的是,英法沒有采納貝色麥設計的新式大炮,可他的設計思想卻被德國人接受了。1855年,在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德國工程師克虜伯展出了貝色麥夢寐以求的鋼質來複大炮。大炮試射的結果,發射3000發炮彈,炮身安然無恙。事實證實了貝色麥的設計是完全正確的。

麵對在法國的挫折,貝色麥沒有氣餒,他想,隻要突破材料這一關,新式大炮就能起死回生。於是,他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冶煉工作上來,下決心煉出高強度的鐵來,徹底解決新式大炮炸膛問題。

貝色麥所要煉的那種堅硬而又有韌性的鐵,實際上是鋼。可當時,他對冶鐵一無所知,於是,他便從頭學起。首先,從冶鐵的基本常識出發學起。在短短兩三年時間內,貝色麥幾乎讀遍了有關冶金問題的所有書籍。與此同時,他還到英國各地的煉鐵工廠去進行參觀,詳細考察了當時的煉鐵方法。為了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鋼鐵生產實踐更多地結合起來,他還建立了工廠,以之為基地進行實驗。經過刻苦的鑽研,他終於掌握了有關冶鐵的基本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