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貝色麥(3 / 3)

在貝色麥做實驗的年代,製造業用的鐵,基本上隻有兩種。一種是鑄鐵,也就是生鐵。它的含碳量高,很堅硬,但也很脆,抗張強度小,主要用於熔化後鑄造發動機的汽缸、機座以及其他產品等。生鐵因為質地堅脆,所以容易斷裂,這是它的一大缺陷。貝色麥設計的新式大炮,就是用生鐵鑄造的。

另一種是抗張強度大得多也柔韌得多的熟鐵。熟鐵因為比較軟,所以可用鍛、壓和其他成型方法,來製造鐵軌、船殼、橋梁和各種機器部件。這種鐵因為質地柔軟,在高壓情況下容易變形,因此其用途也受到較大限製。

直接從煉鐵爐裏煉出來的鐵是生鐵,生鐵的含碳量很高,在2%以上。設法把生鐵中所含的碳去掉,就得到了熟鐵。熟鐵的含碳量一般在004%以下。含碳量介於二者之間的,是鋼。相對於生鐵和熟鐵而言,鋼的性能非常優越,既堅硬又有韌性。但在當時情況下,鋼的製造非常困難,因此它很昂貴,被人們視為珍貴金屬。要用它來鑄造大炮,顯然是不現實的。當然,如果能找到廉價快速製造鋼的方法,則又另當別論。現在,貝色麥所做的,就是要找到這種方法。

傳統煉鋼方法是先把生鐵煉成熟鐵,然後再往其中加入適量的碳使其變成鋼。要把生鐵變成熟鐵,當時采用的是氧化法,即向生鐵中加入氧化劑(一般是鐵礦石),加熱使其處於熔融狀態,這時生鐵熔液中的碳就會與氧化劑起反應,從而被脫去。

貝色麥認真研究了把生鐵變成熟鐵的方法。他把經過仔細稱量的鐵礦石加進生鐵中,然後將混合物加熱,使其處於熔融狀態。鐵礦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在高溫條件下,氧化鐵中的氧原子與生鐵中的碳原子結合而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進一步燃燒變成二氧化碳逸出。這時,爐子中留下的就是熟鐵。

根據實驗結果,貝色麥想到:既然把生鐵中的碳原子氧化就可以得到熟鐵,為什麼不能用別的加氧方法把碳燒掉呢?例如用鼓風機直接向生鐵熔液吹風,這樣空氣中的氧氣就會與生鐵熔液中的碳原子反應,使其脫碳,從而得到熟鐵。

貝色麥的建議遭到了一些專家的反對。這些專家認為,用鼓風機向生鐵熔液吹風時,吹進去的冷空氣會使鐵水冷卻、凝固,從而導致整個冶煉過程停止。

貝色麥沒有盲目聽從專家的意見。他覺得,自己的建議是否可行,應該通過實驗來做出鑒定。實驗的結果與專家們的意見正好相反,鼓進去的風不但沒有使鐵水降溫,反而因為其中的氧原子與生鐵中的碳起反應燃燒放熱,而提高了鐵水的溫度。

第一次實驗時,當鼓風機向生鐵熔液中吹風時,本來已經平靜的煉鐵爐中突然燃燒起來,反應進行得異常激烈,幾乎失去控製。這使他非常緊張。他沒想到鐵水中的碳和其他雜質氧化時居然會放出如此大量的熱。好在這一過程隻進行了十幾分鍾。氧化完畢,他才如釋重負。實驗證明,鼓風法不再需要附加外界燃料,它降低了成本,而且簡便易行,確實是一種熟化生鐵的好方法。

隨著實驗的深入,貝色麥進一步想到,在熟化生鐵的過程中,如果讓反應在適當的時候就停下來,不讓生鐵中的碳完全脫去,而是讓它保留在2%~004%這樣的範圍之內,那就直接得到了鋼。用不著像傳統的方法那樣,先由生鐵煉出熟鐵,再經過熟鐵階段得到鋼。當然也就不用再花錢去買進行這些中間過程所需的大量燃料。

為了驗證這一設想是否可行,他在倫敦的聖潘克利斯自己開的工廠裏,建起了一座固定式的大熔爐,熔爐高約12米,可以裝進350公斤生鐵,爐底有6個風口。貝色麥用它認真做了實驗,實驗結果證明他的想法完全可行。於是,1856年8月,在切爾滕哈姆南不列顛科學振興年會上,他作了題為《不用燃料製造熟鐵和鋼的方法》的報告,介紹了自己的煉鋼法,同時還把精心寫成的論文送到雜誌上發表。從此,他的鼓風煉鋼法正式公布於世。1860年,經過改進的第一個可移動的轉爐建成投產。人們一般把這種熔爐稱為“貝色麥轉爐”。由於它以酸性材料做爐襯,因此這種煉鋼法又被稱為“酸性底吹轉爐煉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