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特·霍夫曼(1 / 2)

奧古斯特·霍夫曼

早在1757年,英國學者坎培爾就在他的一部著作中說過這樣的話:“德國人是歐洲最好的化學家,而關於這個學科的最好的論文都是用拉丁文或標準德文寫成的。”1840年,英國有位名叫約翰·鮑林的博士也稱讚道:德國“各個部門的化學知識都比我們更加進步”。這些評論表明,化學在德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德國不僅對近代化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在把化學知識用於生產方麵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巨大成績。采用化學方法合成染料,是德國人的一項突出成就。本文要介紹的,就是德國的一位人造染料發明家奧古斯特·威·馮·霍夫曼。

1818年4月8日,霍夫曼出生在德國黑森州的吉森市。他的父親維爾赫夫·馮·霍夫曼是一名建築師,從事城市房屋建築工程的設計工作,具有很高的科學文化素養。他原先居住在達姆施塔特市,後來由於工作關係,又把家遷到了吉森市。霍夫曼小時候不僅從父親那裏學到了很多知識,而且多次隨同父親到意大利、法國、瑞士等歐洲國家遊曆,增長了不少見識。由於家庭環境的熏陶,青少年時代的霍夫曼就表現得與眾不同。他接觸過許多國家的建築和繪畫藝術,了解各種哲學流派的學說。他不僅喜愛閱讀當時一些著名詩人和作家的文學作品,甚至還能夠對這些作品發表自己的評論意見。

18歲時,霍夫曼進入當地著名的吉森大學。起初,他讀的是法律係。這所學校對學生聽課沒有什麼限製。學生根據自己的誌趣任意選修課程,哪怕是與自己主修的專業毫無關係的課程,也可以去聽。霍夫曼除了聽法律方麵的課程以外,還選修了數學、自然哲學等課程。這時,他對化學並不感興趣。

當時,在吉森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的李比希教授,是德國乃至歐洲著名的化學家。李比希在吉森大學建立了化學實驗室,親自教學生做實驗,通過實驗來掌握化學知識。他不僅對近代化學學科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培養出許多優秀的化學家。因此,有誌於化學的青年,都紛紛到吉森大學的化學實驗室來學習,並以能夠成為李比希的學生而自豪。

說來也真巧,曆史老人似乎有意安排霍夫曼走上化學研究的道路。李比希的新實驗室剛好由霍夫曼的父親負責建造;由於這層關係,霍夫曼認識了李比希。起初,隻是出於禮貌上的考慮,霍夫曼開始去聽李比希講授的課程。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李比希淵博的知識、生動的講授和奇妙的實驗,真正把年輕的霍夫曼吸引住了。霍夫曼漸漸對化學產生了興趣。他覺得化學這門學科的內容太豐富了,真可以說是取之不盡,變化無窮。於是,他決定改學化學,從法律係轉到了化學係。

李比希對霍夫曼給予了特別的關心和照顧。幾個月後,霍夫曼就掌握了有機分析的各種基本方法。李比希看到霍夫曼很有培養前途,不僅給霍夫曼增加實驗作業,而且讓他參與化學刊物《年鑒》的編輯工作。通過編輯業務,霍夫曼閱讀了不少化學論文,了解了這門學科的研究狀況和動態,並且掌握了從事化學研究的工作方法和技能。

1838年,20歲的霍夫曼得到了李比希交給他的一個研究項目,研究煤焦油中含有的堿性物質。這項工作一直沒有人做過。霍夫曼進大學才滿兩年,就開始獨立地進行科學研究,他簡直興奮極了。接到任務後,當天晚上他就做好了準備工作,第二天就開始進行提取堿性物質的實驗。經過8天的緊張工作,他從600公斤煤焦油中,提取出1公斤左右的堿性混合物。接著,又對混合物進行分離和提純,通過蒸餾,最後製得一種淺黃色的油狀液體。霍夫曼對這種液體進行分析研究後,認為它和俄國化學家福利茨舍對靛藍進行幹餾時得到的物質完全相同,就是“苯胺”。

霍夫曼除了從煤焦油中提取出苯胺之外,還打算從中分離並研究其他的堿性物質。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研究課題。根據李比希的建議,霍夫曼把這個項目作為學位論文的課題,進行深入研究。1814年,他寫成《煤焦油中有機堿的化學研究》,並順利地通過論文答辯,被授予化學博士學位。這篇論文,於1843年在李比希主編的《年鑒》上正式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