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萊德·諾貝爾(2 / 3)

可是,諾貝爾在悲痛中並沒有動搖研製炸藥的決心。

1867年秋天,他找到了一種代替火藥的引爆物雷酸汞。雷酸汞是一種褐色晶狀粉末,靈敏度很高,一遇震動即可爆炸。諾貝爾用它來做引爆物,經過無數次實驗,終於獲得成功。於是,一種新型的引爆物——雷管誕生了。雷管的發明,可以說是爆炸科學發展過程中一次重大的突破。1868年2月,瑞典皇家科學會授予諾貝爾父子金質獎章,獎勵他們研製炸藥取得的成就。

自從諾貝爾發明用火藥作為引爆物的方法之後,硝化甘油炸藥就開始得到實際應用了。諾貝爾在德國漢堡建立的公司,頓時成了銷售炸藥的中心。

但是,硝化甘油炸藥遇到強烈震動後就會發生爆炸;在使用過程中,重大事故不斷發生。

為了解決炸藥的安全使用問題,諾貝爾又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反複實驗。經過研究,他決定用一種固體物質來吸收硝化甘油,以提高它的化學穩定性。於是,一種新型炸藥便誕生了。

諾貝爾在選擇吸收硝化甘油的固體物質時,曾經試用過各種各樣的東西,例如木炭粉、木屑、水泥、磚灰等。但是,經過爆炸試驗,這些東西都不理想。最後,他找到了矽藻土。矽藻土不僅化學性質穩定,而且有較大的吸收力,用來作炸藥配粉非常合適。諾貝爾把硝化甘油和矽藻土按3∶1的比例混合在一起,製成了一種新炸藥。名為“矽藻土猛烈安全炸藥”,或稱“猛烈藥”。這也就是人們所熟悉的黃色安全炸藥。

到1873年,諾貝爾在歐洲13個國家一共開辦了15個生產安全炸藥的工廠。這時,40歲的諾貝爾已經成為名揚四海的“炸藥大王”了。

諾貝爾並沒有就此止步。他發現,矽藻土猛烈炸藥雖然解決了安全問題,但是仍然存在著缺點,就是它的爆炸力不如硝化甘油炸藥。1873年諾貝爾在巴黎創辦了一座設備齊全的實驗室,繼續從事炸藥新品種的研製工作。

1875年的一天,諾貝爾在實驗中把手指割破了,便用膠棉包紮傷口。膠棉又稱火棉,是用一種硝化纖維製成的,含氮量低,可溶於乙醚或酒精,成為膠狀物。突然,他想到,可以把膠棉與硝化甘油混合起來,製成新型炸藥;於是膠質炸藥問世了。膠質炸藥不僅比硝化甘油炸藥具有更大的爆炸力,而且具有更安全、不溶於水、容易加工成各種形狀等特點。膠質炸藥發明後,不久便在許多國家的爆破工程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接著,諾貝爾又開始研製無煙火藥。研製工作直到1887年才最終完成。這種火藥呈顆粒狀,是將賽璐珞的配方加以改變,用硝化甘油代替其中的樟腦而製成的。它的燃燒速度極快,爆炸時不冒煙霧,而且沒有殘渣,因此常用於製造炮彈。

1890年,諾貝爾在一封信中就曾說過:“我希望我能夠製造一種東西或是機器,具有極端可怕的破壞力,使一切戰爭因此而完全不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