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戲曲因流傳地域不同而特點不同嗎?
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地方戲曲劇種有360多種,有近千年的演劇曆史。其中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劇種當數如下幾個:
京劇:在所有戲曲中,享譽最高,影響最大,是流行全國的大劇種。音樂上基本屬於板腔體,以胡琴為主要伴奏樂器。
越劇:流行於江浙滬一帶,約有五六十年曆史。角色大都由女演員扮演。唱腔清麗婉轉,表演細膩柔美,長於抒情。著名演員有袁雪芬、範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王文娟等。
昆劇:最初流行於昆山一帶。表演上注重動作優美,舞蹈性強。
黃梅戲:源於湖北黃梅一帶的采茶歌,主要流行於安徽一帶。唱腔優美,富有民歌味。
評劇:主要流行於北京、華北、東北。表演樸素自然,曲調活潑。北方特色濃厚。
川劇:主要流行於四川一帶。表演幽默風趣,生活氣息濃鬱。
秦腔:流行於西北各省。音調激越高亢,長於表現悲壯激昂的情感。
豫劇:流行於河南。以梆子接拍,又稱河南梆子。音調高亢,節奏明快。
另外,還有江西贛劇,廣東粵劇,山西晉劇(山西梆子),江蘇錫劇、揚劇,上海滬劇,湖南花鼓戲等,都是很受歡迎的頗有影響的戲曲劇種。
[我還想知道]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黃梅戲革新唱腔,增加了管弦樂器的伴奏,演出《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等優秀劇目,黃梅戲成了著名劇種。
昆曲調細膩宛轉,伴奏樂器兼用笛、管、笙、琵琶等。在舞台藝術上繼承了唐宋大曲和元明的南北曲的精華,創造了最完整的表演體係。
五線譜是用五條平行的橫線來記述音符的嗎?
五線譜是用五條平行的橫線來記述音符的。五條線的上麵和下麵以及兩線所形成的“間”上,都可以記音。五線的順序自下而上,即最底下的一條線叫“第一線”,最上麵的一條線叫“第五線”。第一線與第二線之間叫“第一間”。
五線譜用各種不同形狀的音符來表示音的名稱。
其中,符頭有黑白兩種。音符記在五線譜的線上或間上,表示音的位置。符頭在三線以下的,符幹寫在符頭的右邊、向上。符頭在三線以上的,符幹寫在符頭的左邊、向下。符尾用來減少音符的時值。音符右邊的圓點用來增加音符的時值。
五線譜有兩種唱名法:首調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首調唱名法是根據調號的不同而改變七音在五線譜上的位置;固定唱名法則不論什麼調,永遠是C唱1、D唱2……
此外,五線譜中用以確定音名在五線譜上位置的符號叫譜號。譜號記在五線譜的開始處。
譜號有三種:高音譜號,又叫G譜號。
低音譜號,又叫F譜號。
中音譜號,又叫C譜號。
五線譜對於學習樂器很是方便、明了。
[我還想知道]
早在1000多年前就出現了五線譜的萌芽,它源於歐洲,是由意大利音樂理論家季多和法國人逐步創立和完善的。
五線譜的特點是便於視覺和聽覺的統一。它的這種記譜法,是當今世界上公認的而又較科學的記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