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族的衣、食、住都有適應高山地區的特色嗎?
塔吉克族生活在位於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東部的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自治縣。塔吉克人信奉伊斯蘭教。塔吉克的語言屬伊朗語族。長期以來,塔吉克人利用帕米爾的牧草豐茂、水源充沛的自然條件,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過著半遊牧半定居的生活。塔吉克族的衣、食、住都有適應高山地區的特色。他們以牧養綿羊、山羊、犛牛、黃牛、馬、驢和駱駝為主,同時種植青稞、春小麥、豌豆等。塔吉克族成年男子一般頭戴黑絨麵圓形高紙帽,上繡花紡,用黑羊羔皮做裏,平時翻出一圈毛邊,寒冷時拉下。婦女頭戴繡花棉帽,帽後有一布簾,緊遮後腦和雙耳。
在飲食方麵,塔吉克族通常以奶類、肉類和麵食為主,很少吃蔬菜,不食豬、狗、驢、馬肉,以及未經宰殺而死亡的任何動物。塔吉克族住宅一般是同色的土木結構的較低矮的平頂屋。他們非常注重禮節,有古老的傳說,喜歡鷹。牧民們能歌善舞,樂器有鷹骨做的短笛“那藝”、手鼓、六弦琴。在節日中喜歡“刁羊”和馬球遊戲。
[我還想知道]
塔吉克民族民風淳樸、敦厚、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民族和睦。
塔吉克禮節質樸親切。男子相見,互相握手或互吻手背。婦女相見,長輩吻幼輩的眼和前額,幼輩吻長輩的手心,平輩互吻麵額和嘴唇。男女同輩相見,一般互握手或女方吻男方手心。
蒙古族的房屋是極富特色的蒙古包嗎?
蒙古族是祖國大家庭中一個曆史悠久、勤勞勇敢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西北各省也有分布。
在蒙古高原上,分布著遼闊的草原。蒙古人就在上麵大群放牧牲畜。過去是逐水草而居,現在發展到定居輪牧。在可耕作的平川上,人民種植春小麥、蓧麥、向日葵、玉米、大豆等,同時飼養畜群。培養優良種畜是蒙古族人民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特殊貢獻。牧區的傳統食物有煮羊肉和各種奶製品。
傳統的民族服裝是蒙古袍。人們居住的地方是極富特色的蒙古包。它由若幹細杆編製的網狀圓形圍壁和傘狀頂架,以及圓頂天窗組成,外部蓋上羊毛氈,裏麵地上鋪氈子和地毯,側麵開有長方形小門。蒙古包在大風雪中阻力小,包頂不積雨,不存水,易於拆折搬遷。至今仍是牧民夏季放牧時的主要居室。
蒙古人坦誠直率,尊敬長者及上司,注重禮節。蒙古族最主要的傳統節日是過年。年節有大小之分,小年臘月二十三,祭火神,大年在農曆正月初一,形式和漢族差不多。祭敖包是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祀。敖包指人工堆積用作道路或境界標誌的石堆或土堆。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文學、醫學上也有不少建樹。
[我還想知道]
蒙古牧區的男女老幼都善於騎射。草原上每年都會舉行以群眾體育競技為主的盛會,傳統的項目有賽馬、摔跤、射箭。
蒙古族著名史詩《江格爾》與藏族的《格薩爾》、柯爾克孜族的《王馬訥斯》一起被譽為“中國三大英雄史詩”。
壯族的壯錦因技藝精湛而與蜀錦齊名嗎?
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90%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少部分居住在雲南、貴州、廣東等地。壯族曾用過一種“土俗字”,1955年創製了拚音字母,但主要還是使用漢文。壯族地區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壯族人主要從事農業。
壯族的文化藝術豐富悠久。花山崖壁畫,長達百餘米,高40餘米,有1300個人像,已有2000年的曆史。銅鼓,曆史也在2000年以上,現出土和收藏的共有500麵以上。與蜀錦齊名的壯錦是壯族婦女獨創的著名工藝品。是用五光十色的絲絨為緯,厚色細紗為經,精工織製成的。織工細膩,質地厚重耐用。現在的壯錦遠銷美國、法國、日本和非洲東南亞各國,為祖國壯族人民贏得了聲譽。
壯族神話、故事、歌謠等作品很多,還有傳統的歌舞和壯戲。壯族人民古代有鑿齒和文身習俗,至今在一些地區的壯族人中依然保留。
壯族是個能歌善唱的民族,唱歌幾乎成為壯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每到三月初三,四鄉的歌手們都來到魚峰山下對歌。形式多以猜謎、盤問為主。壯族愛好武術,且曆史悠久。壯族信仰多神、崇拜巨石、老樹、高山、蛇、鳥及祖先等。後又信道教。
壯族早在秦朝時就逐漸發展起來。在曆史上,壯族曾多次掀起反抗反動統治者的鬥爭。
[我還想知道]
歌仙劉三姐據說是唐代壯族的名歌手,現在還有“如今廣西歌成海,都是三姐親口傳”的傳頌。
參加太平天國運動的壯族人民占總數的1/4~1/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