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第一章

王孫滿八歲識勝敗

王孫滿,姓姬,約生於公元前635年,東周匡王的兒子。

王孫滿生於王室,長於王宮,優越的生活條件沒有使他耽於享樂,相反,他自幼以書為友,以學為樂,加之天資聰慧,才思敏捷,到六七歲時,便能曆數各朝興衰之事。然而真正使他被稱為“神童”的,卻是發生在公元前627年的一件事。

公元前628年,久欲稱霸中原的秦國穆公,為了擴大勢力,不顧大臣蹇叔和百裏亻奚的勸阻,決心去攻打鄭國。同年12月,秦穆公以孟明視為大將,以西乞術、白乙丙為副將,率軍3000人,兵車300輛,浩浩蕩蕩向鄭國進發。次年一月,秦軍到達周地。

當大軍將近東周京城北門的時候,副將白乙丙對主將孟明視進諫說:

“已到天子腳下,我們還是下車步行吧,以表示諸侯國對周天子的尊重!”

孟明視聽後,沒有說話,隻是輕蔑地一笑了之。眾將見主將如此態度,心中明白,也就都不把周天子放在心上。特別是那個前鋒牙將褒蠻子,在率軍通過京北門時,更是故意起哄,大呼小叫,像是對站在城樓上觀看的周襄王示威。

隨同周襄王一起在城樓上的大夫王子虎心中有些害怕,悄悄對襄王說:“沒想到隻幾年的工夫秦國軍隊變得如此勇猛。”

站在襄王身邊的王孫滿聽了,卻不以為然地說:“自古以來,驕兵必敗。秦軍今日如此輕狂,也是定敗無疑!”

周襄王及其隨從聽了,初感驚訝,後覺有理,但以為畢竟是孩童之語,豈能真如所言?故也不放在心上。

秦軍攻鄭,得知鄭有所準備,孟明視料難取勝,轉攻滑國,大勝而歸。途中,被晉所擊,幾乎全軍覆沒。

周襄王等人聽說後,方又想起王孫滿之言,都稱讚他有神人之見,乃當世“神童”。

後來,王孫滿年長,被封為大夫。公元前606年,楚軍攻打宋國,當楚軍連連取勝,途經周境時,周襄王感到楚王兵強馬壯,久有侵略中原之心,很想派個大臣去震懾一下,但沒有合適人選。為難之際,王孫滿挺身而出,自願承擔退楚重任。周襄王也認為,退楚之任,非王孫滿不可,於是同意他前往。王孫滿胸有成竹,攜帶豐厚禮品,代表襄王去對楚軍長途征戰表示慰問。楚莊王認為周襄王軟弱可欺,見王孫滿前來,便以試探的口氣問“九鼎”之事。九鼎,乃周朝曆代傳國之寶,也是天子的象征。楚王之所以問九鼎的大小和輕重,意思是說你周天子也該看看現在的天下變化,掂量一下九鼎的大小和輕重了,顯有代周取天下之意。

王孫滿自幼才思敏捷,對楚王之意豈能不知?但他並沒驚慌,從容回答說:“九鼎的大小和輕重,在德不在鼎。”

楚王聽了,心下一驚,不禁歎道:“都說周天子無能,沒想到有如此賢臣相輔,切不可妄動啊!”

隨後,楚莊王打消了代周以會諸侯、稱霸中原的念頭。

賈十三驚相國

賈,春秋時期楚國人,出生於公元前645年,是楚國大夫呂臣的兒子。賈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自幼學習經書,刻苦認真,遇事動腦,善於分析。所以,當他長到十餘歲的時候,每逢隨父約見友人,常常提出一些與眾不同的見解,發人深思。特別是他十三歲那年,代父去見令尹(當時楚國的最高官員,相當於宰相)子文的時候,說出一番“不合時宜”的見解,使得群臣無不瞠目結舌;後來他的話全都應驗了,人們又無不對他的天才預見而敬服。

那是在公元前634年,也就是晉楚城濮之戰的前夕,楚國令尹子文準備告老退休,推薦一個叫子玉(又名成得臣)的將領接替他的職務。為了使楚成王相信子玉的才能,他自己先在一個名叫睽的地方訓練軍隊,從淩晨到中午,他沒有懲罰一個人。楚王看了說:“愛卿一向訓練軍隊有方,怎麼今日訓練了這麼長時間,連一個人也沒有懲處?如此下去,怎麼能顯示出治軍的威嚴?”

子文乘機報告說:“臣下雖治軍多年,但現在發現,我的魄力是越來越小了;要立軍威,非子玉不可!”楚王聽了,將信將疑,於是,子文讓子玉在一個叫為艸的地方訓練軍隊,邀楚王同去觀看。閱兵場上,子玉振奮精神,大展其才,檢閱精細,用法嚴肅,有犯不赦。到天黑收軍的時候一統計,子玉先後鞭打了三十七個人,用小箭穿了三個人的耳朵。他親自擂鼓助威,軍隊行動齊整有序。楚王高興地說:“子玉果然是個大將之才!”隨後,便封子玉為令尹,接替了子文的職務,並兼任領兵大元帥之職。

子玉任令尹後,率軍攻宋,取得重大勝利。消息傳到楚國,文武大臣都認為是子文薦才的功勞,紛紛去子文府中表示祝賀。當子文備酒招待來賀眾臣時,發現文武百官大都到了,隻有大夫為艸呂臣因患小疾未來,便令開宴暢飲。然飲宴剛剛宣布開始,就有看門的稟報說:“門外有個十多歲的孩子求見!”子文正在興頭上,連忙吩咐請進。

那孩子入府後,並未致詞表示祝賀,隻是向子文鞠了一個躬,便在最末一張席上坐了下來。這孩子就是大夫為艸呂臣的兒子,姓為艸名賈。

子文見為艸賈如此大模大樣,心中有些不滿,便對為艸賈說:“我為國家推薦了一個難以得到的大將,不要說當朝文武,就連退休在家的元老都來祝賀;獨有你一個小孩子不進賀詞,請問,這是為什麼?”

為艸賈站起,不卑不亢地說:“您為安定國家,推薦子玉為令尹,可能大家都以為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大事;但在我看來,卻十分可悲!”

子文大怒說:“你說可悲,有什麼理由?”

為艸賈從容地說:“論衝鋒打仗,子玉可能是一員勇猛的鬥士,但要讓他指揮決斷,就計無所出,非敗不可。試想,您推薦一個沒有指揮能力的人統帥三軍,隻能危害國家,這本來就是件很可悲的事,還有什麼值得慶賀的呢?況且,子玉本人,剛愎自用,狂妄自大,你若不信,可再讓他帶領超過百乘車的兵士去作戰,不全軍覆沒就是萬幸了,還談什麼勝利!再說,如果他真有奇才,能打勝仗,那麼,等他凱旋的時候,再來祝賀也為時不晚呀!”

子文聽了,氣得說不出話來。其他大臣則急忙上前勸子文說:“這孩子說話不知天高地厚,何必和他一般見識!”

賈一聽,哈哈大笑,隨後拂袖而去。

就在此後不久,楚國派子玉率軍攻打宋國。晉國聽說後,前去救援。楚王深知晉國重耳用兵有謀,下令子玉不要輕易和晉軍開戰,但子玉卻不把重耳放在眼裏,沒有執行楚王的命令,私自對晉開戰,以顯示自己的才能。於是,在公元前632年,爆發了晉楚城濮大戰。結果,子玉慘敗而歸,歸途中自殺。直到這時,子文才感到羞愧難當,不久也患病而亡。

眾大臣此時方才醒悟,為艸賈年紀雖小,的確是個了不起的人才。楚王知道後,非常高興,便破格封他為工正(主管百工之官),後來又被封為司馬。

何武憑劍判遺產

西漢的時候,沛郡太守何武,某日受理一件遺產繼承案。原告是個15歲的少年,被告是他的姐姐、姐夫。

原來,這少年3歲喪母,父親是個有二十餘萬家產的大富翁。幾年後,父親病危。他覺得大女兒很不賢惠,女婿又是一個十分貪婪的人,恐怕他們為了爭奪財產而禍害兒子的性命,他家已沒有其他親戚,那富翁於是召集族人在場,寫下遺書,決定將全部遺產都交給女兒,隻留下一支寶劍,說是等兒子長到15歲時再給他。兒子終於長到了15歲,已經懂事了。一日,他向姐姐、姐夫要那支寶劍。可是姐姐、姐夫哪裏肯給,少年就告到郡府。

太守何武傳來富翁的女兒女婿,並要他們把那把寶劍帶來。

太守在大堂上對原告、被告宣讀了一遍富翁的遺囑,問道:“此遺書是否係偽造?”

富翁的女兒女婿忙說:“不是偽造。”

何武道:“既然不是偽造,你等為何還不把寶劍送上來?”

那兩個貪心不足的人很不情願地遞上了寶劍。

何武對左右的官吏說:“你們看,那富翁的女兒女婿連一把寶劍都不肯自覺留給自家兄弟,可見是多麼心狠貪財啊!那老翁事先是料到的,所以他認為,如果把財產留給兒子,兒子的性命必然難保,隻得把財產暫時寄放在女兒女婿那兒。”何武說到這裏,揚了揚寶劍又說:“而這把劍,意味著要決斷這件事情。他估計,今後女兒女婿必定不肯把劍給他兒子,到那時,兒子長到15歲了,其智力和體力足以保護自己。這樣,告到州郡,如遇到清正廉明的官員,或許能明白他這番苦心,就可為他的小兒作主。你們看,這老翁考慮得是多麼深遠啊!”眾官吏齊聲稱是。

何武最後對老翁的女婿說:“根據你嶽父的這番苦心,本郡府判決把遺產全部判給你的小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