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3 / 3)

經過老秀才一番高談闊論,眾人也都確認銅鼎是無價之寶了。消息傳出,村裏人都來觀看。張同心中,此時更是美滋滋的。

正在書房讀書的張策,聽說井中挖出了一件稀世珍寶,也跑出來觀看。可是,當他在古鼎前端詳了一會兒後,竟笑著對大家說:“這哪是什麼稀世珍寶?分明是後人偽造出來的!”

眾人一聽,都愣住了,院內頓時一片寂靜,上百雙瞪大了的眼睛,齊投向了那位老秀才。

老秀才一聽,氣得臉都白了,很生氣地譏笑他說:“你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怎會知道幾百年前的事?又有何根據說這古鼎是假的?”

他的父親張同,本來興致勃勃,此時經張策一說,也很掃興,又聽了老秀才對張策的責問,心中也很生氣,便對張策怒斥道:“你知道什麼?竟敢一派胡言!還不與我退下。”

對老秀才的譏諷、父親的怒斥,張策一不生氣,二不害怕,而是平心靜氣地對老秀才說:“先生熟讀經書,見多識廣,學生十分佩服。不過,據我所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後,東漢年號就改為延康了,這是不是事實?”

老秀才對張策的記憶力感到驚奇,不過,他仍不屑一顧地說:“是的,但這和古鼎的真假有什麼關係?”

張策繼續道:“有關係。你可曾知道,就在該年十月,曹丕逼漢獻帝劉協禪位,自己做了皇帝,改國號為‘魏’,改年號為‘黃初’,這就是黃初元年,對嗎?”

老秀才陷入思考,沒有回答。

張策接著說:“十月為黃初元年,後邊隻有十一月、十二月兩個月了,請問先生哪來的‘黃初元年二月’?古鼎上的篆文竟說什麼‘黃初元年二月’,這不是太荒謬了麼?”

此時的老秀才,羞得麵紅耳赤,無言以對。張同見兒子說得有理有據,臉上的怒容也漸漸變成了笑容。

眾人聽了張策的回答,無不頻頻點頭讚許。

就在此時,忽然有個人提議道:“張大人,公子所言是真是假,您將《三國誌》拿出來查對一下,不就十分清楚了麼?”

張同一聽,很有道理,便令人去書房找來了《三國誌》。張同接過書來,翻到其中的《魏書》一看,其中的記載和張策所言完全一致;接著,張同又把書遞給了老秀才。

那位老秀才接過隻看了一眼,便不得不服輸了,於是,他十分歉意地對張策說:“隻怪老朽年邁昏庸,這書是在幾十年前讀的,早已記不清了。看來,張策真是個博古通今的才子,我不如啊!”

不知是何原因,張策在年僅十四歲的時候,竟去一個寺院落發做了和尚。黃巢起義後,張策又還俗,侍奉父母去山中避亂,隱居了十餘年。黃巢起義失敗後不久,唐朝滅亡,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梁朝建立後,張策以其博學多識,受到後梁太祖賞識,聘入朝中為官,從此踏上仕途。

包拯智審雞蛋

包拯,字希仁,出生於公元999年,安徽合肥人。北宋仁宗年間中進士,官至樞密副使。他為官期間,為政清廉,力解民困,憎恨奸佞,不畏權貴,執法嚴峻,貴戚官宦無不懼憚,深為京師百姓稱道。

包拯剛剛生下時,渾身漆黑,兩眼放光,甚是嚇人。他的父親包懷以為是個不祥之物,心中很是不快。此時,包懷次子包海也在發愁,對妻子私下說:“好端端的一個二一添作五的產業,現在又要三一三剩一了。”

其妻言道:“父親正以為那黑孩子是不祥之兆,你若前去加把火,不就少了一個分家產的麼?”

包海一聽大喜,立即跑去對父親說:“父親年近七旬,母親也過半百,如今又生了這樣一個似妖如怪的異兒,倘若傳了出去,豈不讓人恥笑麼?”

包懷聽後,覺得甚是有理,遂令他抱出扔至荒郊野外。等母親醒來後,包海竟對她謊稱三弟生下後就死掉了。

然而,包懷的長子包山卻為人忠厚,心地善良,不忍看著三弟就此喪生,又將他偷偷地抱回。恰巧他的妻子王氏這時也產下一子,懷中有奶,便讓妻子將三弟和他的兒子一起撫養起來。幾天後,包山又覺得妻子奶水有限,養兩個孩子不夠,況且萬一露風出去,三弟性命仍然難保,便和妻子商議,把親兒子寄養他人家中,讓妻子隻奶三弟一人。

他的妻子王氏不但心地善良,也是個有識之人。她見三弟皮膚雖然漆黑,但眼明耳大,鼻直口方,五官端正,將來定然聰慧有為,而且又是丈夫的胞弟,便同意了丈夫的意見。為了掩人耳目,她還和三弟母子相稱。

當小包拯長到兩歲的時候,王氏教他讀書識字,他一學就會,而且記憶力很強,一日學百餘字不會忘記,包山夫妻越發高興。

一晃幾年過去,小包拯已經六歲了,長得結實聰慧,有識明理,甚得包山夫妻歡喜。

這一日,正值包拯的母親壽誕之日,包懷自設家宴,不請外客,隻有家人。正在一家人歡天喜地地為老婦人周氏祝壽的時候,包拯突然來到麵前,跪倒在地,彬彬有禮地說:

“祝祖母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鬆!”

包拯言畢,又連著磕了三個響頭,喜得周氏一把將其摟入懷中說:“好個聰明的乖孫兒!”

不料,周氏說剛說完,竟又兩眼發紅,傷心地落下淚來,接著泣不成聲地說:“你那小三叔如果活著,也應該像你這樣大了!”

長子包山見時機已到,遂向妻子王氏使了個眼色。王氏會意,立即起身離座,跪在周氏的麵前說:“求婆婆恕兒媳膽大之罪,此子便是我那三弟!”

一句話,驚得眾人目瞪口呆,似陷入雲霧,摸不著頭腦,小包拯也愣在了當場;特別是包懷和他的次子包海,更是嚇得臉色都變了。

隻聽王氏繼續道:“當時,兒媳見婆婆年齡大,怕乳食不足,擔不起喂奶孩子的辛苦,故將三弟暗暗抱走,不敢讓人知曉,時至今日,見婆婆如此思念三弟,再不忍隱瞞,才以實情相告!”

小包拯聽罷,更是淚流滿麵,對王氏肅然起敬。

由於王氏隱去了包拯被棄荒郊的一節,包懷和包海才心中稍安。

周氏一聽,心中大喜,連忙起身,將王氏扶起,拉到身邊坐下說:“如此說來,為婆婆的應該首先感謝你對我兒的撫養之恩,賢媳可真是天下第一賢德的人!隻是我那可憐的小孫子又身在何處呢?”

王氏稟道:“婆母放心,隻因當初兒媳奶水隻夠養育三弟一人,故將你孫兒寄養在別人家,如今也和三弟一樣大了。”

周氏聽罷,立即命人將其領來,見他和自己的三兒果然一般高低,隻是相貌不同罷了,周氏心中越發歡喜。

父親包懷更感自責,想想當初一節,總感到對不起夫人;如今看著活蹦亂跳的叔侄兩人,不知是感激,還是慚愧,望著兒媳王氏不知說什麼才好,隻是不停流淚。

隨後,小包拯認過父母,老夫人為兒子取名三黑,又讓包拯改稱包山夫婦為兄嫂。

然而,隻有六歲的包拯,卻在父母的麵前,鄭重地走到大嫂跟前,雙膝跪地說:“我雖然有了父母,但你仍然是我的‘嫂娘’,你對我的養育之恩,我將永世不忘!”

後來,包拯和王氏雖然以叔嫂相稱,可包拯長大後一直對王氏像母親一樣侍奉,像對母親一樣尊重。

包拯自從壽誕認母之後,周氏決定讓包拯繼續留在王氏身邊。這是因為,周氏感到他和王氏雖為叔嫂關係,但一直母子相稱,情深意厚,不忍讓他回到自己身邊而冷落了王氏;另一方麵,感到包拯在王氏身邊幾年,如此知書達理,俱為王氏之功,為了使兒子盡快成才,也應該把他留在王氏身邊。包山夫婦幾年來也深感三弟聰明機警,非一般兒童可比,也是不願分離,如今聽母親一說,異常高興,便痛快地答應了。從此,包山夫婦對包拯教導更加盡心。

有一天,王氏把包拯和兒子包勉一起叫到跟前,想測驗一下他們將來的誌向,於是問道:

“你們說說看,長大以後想做什麼事呢?”

包勉搶先回答說:“我想繼承父親的家業,把它發揚光大,使包家成為全縣第一富豪!”

包山插話說:“做富豪可以,但必須像你祖父那樣,靠勞動致富,而且還要樂善好施,安分守己,切不可做出危害鄉親們的事來。”

包勉本以為自己的誌向肯定能受到父母的誇獎,沒想到卻引來一通說教,很是掃興,心中雖然不快,但也隻能點頭稱是。

王氏見包拯低頭不語,便問他說:“三弟將來想做什麼事呢?”

包拯回答:“我要讀書做官!”

包山聽三弟這樣回答,眼睛一亮,插話問道:“想做什麼樣的官呢?”

包拯慷慨回答:“我要做漢朝龔遂、唐朝狄仁傑那樣的官,維護正義,除暴安良。”

包山夫婦聽後,更感三弟出語不凡,胸懷大誌,甚是滿意地相對而笑。

王氏又進一步說道:“龔遂、狄仁傑的確是受人稱頌的清官,可他們有破案的才能,你有嗎?”

這一問,倒引起了包拯的興致,順口答道:“破案有什麼難的?我可以呀!隻要善於動腦,肯於鑽研,沒有破不了的案子。”

王氏聽後,靈機一動,然後笑著說:“那好,如今嫂嫂正有一個案子,你能破嗎?”

包拯說:“嫂嫂請講,有什麼破不了的案子,盡管說來,我幫你破了就是!”

接著,王氏令家人在村中找來十個年齡不相上下的孩子,拿出十個煮熟的雞蛋,暗中先讓其中的一個孩子吃掉一個,然後對包拯說:“我本來煮了十個雞蛋,想分給他們每人一個,不想一眼沒看到,竟讓他們偷吃了一個。你破破這個案子,他們十個人中是誰偷吃了雞蛋呢?”

包拯聽後,望著站在那裏的十個孩童,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於是笑著對嫂嫂說:“請嫂嫂命人端十碗水來。”

王氏照辦了。然後,包拯在每個人麵前放上一碗水,讓他們每人喝水漱漱口,再吐到碗內。十個孩童也照辦了。

包拯對他們漱過口的水挨個查看,發現第五個碗中有蛋黃和蛋清碎屑出現,也不言語,待全部查看完畢,才當場把第五個孩童叫出說:“我已斷定,嫂嫂丟的那個雞蛋是他吃了。”

眾人聽後,無不驚得目瞪口呆。有的說包拯能掐會算,有的說包拯未卜先知,還有的說包拯會相麵。

最後,還是王氏問道:“三弟,給大家說說看,你是怎樣破這個案子的?”

包拯笑道:“事情很簡單,因為他剛剛吃過雞蛋,牙縫中必然留有痕跡,特別是蛋黃,最易沾牙縫,所以用水一漱口,就掉出來了!”

包山夫婦一聽,更加感到包拯的確不是凡人,將來肯定大有作為,從此對他更加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