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3 / 3)

於是,在蔡鍔的帶領下,他們一塊來到了知府門前。

蔡鍔跨前一步,對門衛說:“請你進去通報,就說邵陽有個叫蔡鍔的向你們老爺反映個情況!”

知府正在房內喝茶,聽說有個叫蔡鍔的孩子找他反映情況,覺得新奇,便走出來問道:“你有什麼情況要反映呀?”

蔡鍔道:“我們的風箏落到了你的後院,請大人還給我們!”

知府一聽,不由得生了氣,心想,因為要找一個風箏,竟也敢驚動知府,這孩子也太放肆了!可又一想,這孩子確也有些膽識,我倒要乘機考他一考。於是,知府對蔡鍔提出,要出個對聯,蔡鍔如對得上,就把風箏還給他,如對不上,就趕他走。

知府出的上聯是:

童子六七人,無如爾狡。

意思是說:在你們六七個兒童中,誰都趕不上你狡猾。

蔡鍔一聽,這是有意取笑於他,便也不甘示弱,眼珠一轉,順口對道:

知府二千石,唯有公……

下麵的一個字,蔡鍔故意停下不說。

知府急忙問道:“公後麵是什麼?快說呀!”

蔡鍔這才不慌不忙地道:“你還風箏,我就說個‘廉’字,你不還風箏,我就說個‘貪’字!”

知府見還有些差人在場,能叫他說成“貪”字嗎?所以,趕緊命人找來風箏,還給了他。

蔡鍔“智討風箏”的故事傳出後,鄉裏的人們都大為驚異:一個窮得連飯也難顧上的人家的孩子,怎麼學會作詩聯對了?難道真是無師自通嗎?

在他們了解到蔡鍔自學讀書的過程後,又不禁大加讚歎說:真是一個有心計的孩子。

當地有位著名學者,名叫樊雉,聽到蔡鍔的讀書事跡後,主動上門,表示願無償地收他為徒。

從此,蔡鍔才真正地讀起書來。

有一天,樊雉問蔡鍔:“世界上什麼最高?什麼最深?”

蔡鍔立即答道:“高,莫過於人心;深,莫過於書籍。”

樊雉聽後,高興地說:“鬆坡真不愧是我的徒弟啊!”

蔡鍔在樊雉的悉心教導下,學習刻苦,博覽群書。幾年後,學識水平便有了飛速的提高,到十四歲那年,便考中了秀才。

據《邵陽縣誌》記載,蔡鍔九歲那年去應童子試的時候,是父親讓他騎在自己的脖子上,馱著他到縣城考場的。

縣令看見後,感到做父親的對兒子太嬌慣了,但做兒子的又是如何呢?是否真有才學?於是靈機一動,出了個上聯,讓蔡鍔聯對。

縣令出的上聯是:

子將父做馬,

蔡鍔聽後,未加思索,立即對道:

父望子成龍。

縣令聽後大喜,嘖嘖稱讚說:“真是個神童啊!”

孫中山砸泥胎

孫中山,名文,字德明,又字逸仙,出生了公元1866年,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人。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經化名中山樵,故世人便稱他為孫中山。

孫中山是我國近代革命的先行者、辛亥革命的領袖。他小的時候,有一個“砸泥胎”的故事,廣為流傳。

原來,孫中山的家庭雖是一個普通的貧民家庭,但他有個哥哥在南洋經商,是檀香山的愛國華僑。因此他從小便有條件去私塾讀書。

孫中山在私塾讀書的時候,興趣廣泛,除了在老師的教導下讀“四書”、“五經”之外,還愛讀各種各樣的書,尤其愛聽人講故事。

在他住的那個村中,有一位老人,曾經參加過太平軍,經常在村西頭一個土地廟裏,向人們講洪秀全和楊秀清的故事,孫中山則是這些故事的必到聽眾。他聽了這些故事後,又向其他人複講。由於他讀書多,對曆史上的一些奇聞軼事、民間傳說,幾乎沒有不知道的,所以一旦講述起來,便沒完沒了。因此,同學們便送了他一個外號,叫“通天曉”。

那是在1883年秋季的一天,孫中山和幾個同學到附近一個叫翠亨的村中去玩。當他們來到一座廟前,見一些男女老人正朝著兩個泥胎跪拜。孫中山走近一看,原來這兩個泥胎,一個是北極神像,另一個是金花夫人神像。於是,他便勸那些老人說:“這些都是泥塑,是既不會降福,也不會降災的,跪它們幹什麼?”

可是,那些老人們不但不聽,反而斥責他說:“不要胡言亂語,你這樣褻瀆神靈,是會遭到懲罰的!”

孫中山見此,不由得心中大怒,當即跳上供桌,先把神像的手臂砍斷,使其露出泥草,讓大家觀看;接著又把金花夫人的臉皮劃破,打掉它的一隻耳朵,然後哈哈大笑著對眾人說,“我倒要看看它們怎樣來懲罰我!”

那些老人見此,嚇得連著說了幾聲“罪過”,便急急忙忙地走散了。

這個故事雖小,卻反映了孫中山在他的青少年時期,就有一種敢於向封建迷信挑戰的氣魄,也預示著他將去開辟一個新天地。

公元1892年,二十六歲的孫中山,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獲醫學碩士學位,行醫於澳門、廣州。他在行醫過程中,結識了一批愛國青年和社會頭麵人物,共同探索救國救民方略,走上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道路。後記

《中華少年智慧故事金典》是一套展現中華曆代有為少年機智靈活的頭腦、鍥而不舍的毅力、英勇無畏的精神以及高尚純潔的品德的通俗故事性讀物,對廣大少年朋友了解曆史、增進知識、開闊思維、樹立榜樣、增長智慧有著積極的教育與啟迪作用。該書的編輯出版,除了編委會成員的辛勤工作外,還得到了教育界許多老師的大力支持與悉心指導,延邊大學出版社責任編輯石興利及崔宏圖、王金平、李亞傑、鄭鳳芝老師也提出了寶貴意見與建議,在此一並致以誠摯的謝意!

由於時間跨度大,涉及人物多,本書在編輯過程中,借鑒並引用了大量的參考文獻資料,但由於各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一一聯係,在致以萬分感謝的同時,謹表深深的歉意。希望作者朋友在見書後及時與我們取得聯係,以便敬奉稿酬。

編者

二〇〇五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