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接狀後,覺得此事雖小,卻關係著兩家的終身幸福,不敢怠慢。為弄明情況,他派人去李郎媳婦娘家四鄰私行察訪,了解情況。鄰裏都說此女子婚前行為十分檢點,從不出戶,更無與人私通跡象。而且她為人賢淑,待父母孝順,鄉鄰眾口稱道。
袁枚聞此情況,便傳令正式開堂公開審理此案。雙方都到齊了,觀看的人圍得水泄不通。
袁枚坐於中堂問:“誰是李郎?”
李郎跪伏地上答:“小人便是。”
袁枚笑而起身上前扶起李郎,雙手作揖,道:“恭喜恭喜,新添貴子。”
李郎及眾人皆驚,不知縣老爺為何竟出此言。
袁枚見此光景,歎了聲氣道:“你們呀,實在是愚蠢,真可謂是得福不知福啊!”說完轉身問李郎的父母及嶽父:“你們識不識字?”
眾人回答:“不識字。”
袁枚笑著道:“今天的官司,正因為你們兩家不讀書的緣故。你們可知道,自古以來相傳老子白鹿投胎、鬼方穿脅生六子,這些荒誕的事固然不必說,但是梁嬴懷孕過期而生一男一女,徐孝穆降生也是早產。分娩有提前有過期,這是史冊上有記載的。總之,過期的受母體的元氣充足,生來壽命長;提早降生的,受母體元氣純清,生來富貴。就如我,亦是5個月就生下來的,雖然沒有才能,尚且也進了翰林院,出任地方官。”
李郎及家人被縣官一席話說得目瞪口呆,臉有愧色。
袁枚見眾人似信非信,又對李郎說:“倘若你不信我的話,你可到後院去問我老母親。”
李郎果真進去詢問。一會兒,喜孜孜地跑出,朝袁枚納首便跪道:“大人明察,所言不差。小人該死,差點冤枉媳婦。這都怪我們不識字,不明理。今後定讓小兒好好讀書。”
袁枚嚴肅地說:“你們是深明大義之人,切莫把我的話不當一回事!”眾人齊聲附和,於是兩家疑團解開,和好如初了。
王伯山詐斷凶殺案
清朝時候,有兄弟兩人,都成了家,分開另過。哥嫂勤儉勞動,手頭比較寬裕;弟弟和弟媳卻好吃懶做,家中不名一文。哥哥經常接濟弟弟,弟弟也經常到哥哥家去借錢。後來,哥哥的兒子漸漸長了,娶了一房媳婦,但仍與哥哥嫂子住在一起,吃在一起。
一天,弟媳又到哥哥家去借錢,正巧侄媳婦在廚房做飯,弟媳就站在門口與侄兒媳婦聊起天來。飯剛做熟,侄兒就從外麵回來了,他喊著餓了,盛了一碗就吃。誰知,剛吃了半碗,就開始難受,不一會兒倒在地上,七竅流血而死。
一見死了人,兩人都嚇壞了。哥哥和嫂嫂跑出來一看,傷心欲絕,弟媳指著侄兒媳婦說:“一定是你害死了侄兒!”說完,拉著兄嫂到縣衙門去告了一狀。
縣令王伯山聽了弟媳的敘述和侄兒媳婦的辯解,覺得應該慎重。他問兄嫂,兒媳婦平日裏言語行為舉動怎麼樣,是否有外遇。兄嫂回答說兒媳婦一向孝順,小夫妻間感情也很好,從未聽說她有外遇。
第二天,王縣令把有關人員全部帶上公堂,依次跪在案前。然後煞有介事地對大家說:“死者昨天晚上給我托了夢,告訴我他是被人毒死的,但凶手不是他的妻子。凶手很快就能查清,凶手右掌已經變成了青色,兩隻眼白已經變成了黃色。”縣令說完,向堂下掃視了一遍,突然用手指著弟媳婦說:“下毒殺人的就是你!”
弟媳大驚失色,但她仍然抵賴不承認。縣令說:“你的行為已經清楚無誤地表明你就是凶手。當我說凶手的右手掌變成青色時,別人都很坦然,隻有你神色慌張地低頭看了一眼自己的手掌。當我說凶手的眼白變成黃色時,別人都麵無表情,隻有你丈夫扭頭看了一眼你的眼睛。”縣令說到這兒,看到弟媳麵如土色,渾身發抖,他又大聲喊了一聲:“衙役們,大刑伺候!”
弟媳一聽,頓時磕頭如搗蒜,連聲喊叫:“大人饒命,我交代,我交代!”
原來,弟弟和弟媳想霸占兄嫂的家產,每次弟媳到兄嫂家去,身上都帶著毒藥,隻是一直沒有找到下手的機會。這次,她趁侄兒媳婦做飯的機會,裝著和她聊天,待侄兒媳婦轉身時,將毒藥撒入鍋內。本想藥死兄嫂一家,不料侄兒先吃而死。其他人悲痛難忍,吃不下飯,才幸免於難。
案子破了,弟媳被判斬首,弟弟被判充軍。
蔡鍔智討風箏
蔡鍔,字鬆坡,出生於公元1882年(光緒八年),湖南保慶(今湖南邵陽市)人。他十五歲考入湖南時務學堂,後入日本士官學校學習。回國後在江西、湖南主辦軍事學堂,不久任廣西兵備道。1910年調雲南任督署參議,時年二十八歲;1911年為雲南都督,1915年發動護國起義,以討袁護國著稱於世。1916年,因病赴日就醫,不久病逝,時年三十四歲。
蔡鍔小的時候,有不少機警聰慧的故事流傳著,故在當地被稱為“神童”。
蔡鍔出身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由於當時清政府政治腐敗,地方官吏敲詐勒索,苛捐雜稅多如牛毛,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蔡鍔的家庭也是如此,雖然父母拚命幹活,家中仍然入不敷出,生活十分艱難,也就根本談不上讓孩子去上學的事了。但是,小蔡鍔卻酷愛讀書,可沒有書又怎麼辦呢?他便讓上學的孩子教他認字。為了使上學的孩子能痛快地教他識字,他便想了個法子,每當上學的孩子下學後玩的時候,他便湊上去和他們玩,由於他善於動腦,玩的花樣多而有趣,所以大家都喜歡和他一塊玩。時間一久,這些孩子不但主動教他識字,還樂意把書借給他,讓他拿回家去自己讀。由於借來的書受時間限製,他不得不抓緊時間讀,有時頭天下午把書借來,第二天一下早須還給人家,他便徹夜不眠。就是靠這種方法,用了兩年的時間,小蔡鍔到八歲的時候,便讀完了《千字文》、《詩經》、《論語》和大量名家詩詞,還學會了作詩、聯對、寫文章。
這年春季的一天下午,小蔡鍔等幾個上學的孩子下學後,一起去邵陽城外放風箏。正當他們玩得開心的時候,突然有一隻風箏的線斷了,大家便飛快地朝著風箏落下的方向追去。
不料,那風箏飄來飄去,竟然飄落在邵陽知府的後院中。當時,大家都感到害怕,不敢去討,但小蔡鍔卻對大家說:“那是我們的風箏,落到了他的院中,我們隻不過是去討回來,有什麼可怕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