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客人一聽,忙向葉天士懇求:“葉先生,都說您能妙手回春,死人都能醫活,您能給我開個藥方,讓我回去試試,死馬當作活馬醫。”
葉天士站起身來,一口回絕了他的請求:
“不行!在我這兒看病,說不能醫,就不會好了,吃藥也是白費。不信?如果有人能治好你的病,你就上門來砸我的招牌。”
話已經說絕了。江西客人灰心喪氣,渾身上下頓時沒了力氣。他出了診所的門,一步一挨地蹭回到旅店。
“看來隻有盡快趕回家去了!”
第二天,江西客人把木頭很便宜地賣掉,然後乘船返回家鄉。
在回去的路上,這個客人想:“反正自己的病也治不好了,不如趁早散散心,也算沒有白來一趟。”
他一路走,一路玩,每到一個碼頭,都要上岸遊山玩水。
一天,江西客人的船行到鎮江,他上了岸,來到有名的金山寺。在廟裏,他盡興地玩了一番。好客的老和尚為他做了一頓精美的素齋。
飯後,老和尚捧出化緣簿,對客人說:“請您隨意捐幾個錢。”
江西客人想都沒想,提起筆刷、刷幾筆,在化緣簿寫下一千兩銀子。
“唉!”寫完後,客人把筆一扔,長長地歎了一口氣。
老和尚心裏奇怪,以為他寫多了銀兩,後悔了,忙說:“客人不必為難,您可以隨意改寫,不礙事。”
江西客人苦笑道:“您誤會了。我並不是心疼錢,我是歎息我活不了多久了。”
老和尚忙問原由,客人把自己的病情和葉天士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給老和尚。
老和尚沉吟了片刻,詳細問了客人得病的經過,又按了他的脈,然後搖搖頭說:“葉天士果然名不虛傳,你得的病是絕症啊!”
江西客人的心更涼了。
突然,老和尚的眉毛一揚,猛地拍了一下桌子,“還有一線希望!”老和尚問道:“你是走的水路,還是走的陸路?”
“我是乘船走的水路。”
老和尚說:“這就更好了。如今正是八、九月份,秋高氣爽,又有大量的生梨上市,你去買一船生梨,每天睡在梨上,渴了吃梨,餓了也吃梨,一船梨吃到江西也差不多了。然後再服藥調治。”
說完,老和尚又開了一張藥方。
江西客人雖然半信半疑,但還是照老和尚的話辦了。他到集市上買了滿滿一船大鴨梨,踏上了歸程。
一年過後的一天,在蘇州葉天士的家門口,吵吵嚷嚷地來了一大群人。領頭的伸手摘下葉天士的招牌,猛地往地上一摔,周圍的人“臭臭”地起哄。
葉天士聞聲走了出來,對來人深施一禮,和氣地說道:“客人,我和你素不相識,無冤無仇,為什麼要摔我的招牌?”
隻見來人操著江西口音,指著自己的鼻子說:“先生,剛過一年,你就不認識我了?我是去年販木頭的商人,來找你看病,你說我的病治不好,誰要是給我治好了,就來砸你的招牌。你想起來了嗎?”
葉天士一愣,仔細觀察了眼前的人,沒錯,正是去年他說的那個要死的商人。隻見他不但沒有死,反而紅光滿麵,精力充沛,沒有一絲病容。
葉天士十分驚異,忙說:“客人,招牌你盡管砸。不過你的病是哪位名醫治好的,請客人指教。”
江西客人把金山寺老和尚讓他吃梨睡梨的經過對葉天士講了一遍。
葉天士聽了,心中暗暗佩服。原來,江西客人得的是肺癆病,梨子潤肺生津,消痰止咳,一船梨吃下去,得了梨氣,到家又服藥調理,病就完全好了。
客人走後,葉天士越想越難受。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今天看來,分明是自己的醫術還不到家。葉天士關了門,打點起行裝,準備到金山寺去拜師學藝。
葉天士隱姓埋名來到金山寺,在老和尚手下當了個小夥計。從此,老和尚出診,他搶著給老和尚背藥箱,老和尚給病人看病,他細心觀察,代老和尚寫藥方子,就這樣,過了三年的時間。老和尚非常信任這個聰明、勤快的夥計,看病的時候常常關照他,指點他。
一天,寺廟裏來了一位肚子痛的病人。恰巧老和尚又不在。葉天士問明病情,開了藥方,裏麵還寫了砒霜兩錢。
這個病人在回去的路上,正好碰到老和尚回來。
“師父,這是你徒弟開的藥方,不知合適不合適。”
老和尚接過藥方一看,心裏什麼都明白了。他在藥方上略改動了一下,就匆匆回到寺廟。
“好你個蘇州葉天士。”老和尚進門便說。
葉天士一驚,“師傅,您是怎麼知道的?”
老和尚笑著說:“除了蘇州葉天士,沒人敢用砒霜入藥。”
葉天士不再隱瞞,他一麵道歉,一麵把遠道學醫的用意說了一遍。老和尚一聽,心裏十分感動。他對葉天士說:“我一看藥方就知道是你。不過,你開的藥量輕了一點,病人要多受一天罪。”
葉天士一聽,急忙要去追病人改方,老和尚笑著拉住他說:“我已經改過了。”
後來葉天士回到蘇州,他的醫術又進了一大步。八禮貌智慧
文王訪賢遇薑尚
商朝西方有個叫周的諸侯國。商朝末年,周的國君是周文王。他很敬重有本事的人,多方延請能人幫助治理國家,許多人都來投奔他。
殷紂王看到周的勢力越來越強,十分害怕,找了個理由把周文王召到首都,囚禁起來。周文王的臣子為了搭救文王,搜羅了美女、好馬和珍寶獻給紂王,並且買通商朝的大臣,請他在紂王麵前求情。紂王很貪財,又喜歡美女,他得了禮物,便把文王釋放了。
周文王獲得自由以後,決心治理好自己的國家,以便尋找機會,推翻商朝,報仇雪恥。他看到自己手下雖然有了不少文臣武將,可是還缺少一個文武全才、能夠統籌全局的人,幫他籌劃滅商大計。因此,他經常留心尋訪這樣的大賢人。
有一次,周文王外出打獵,在渭水之濱的一條小河邊遇見了一位釣魚的老人。老人須發斑白,看上去有七十多歲了。奇怪的是他一邊釣魚,一邊嘴裏不斷念叨:“快上鉤呀快上鉤!願意上鉤的快來上鉤!”再一看,老人釣魚的魚鉤離水麵有三尺高,並且是直的、不是彎的,上麵也沒有釣餌。文王看了很納悶,就過去和老人攀談起來。
這老人姓薑名尚,又名子牙,是遠古時炎帝的後代。他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宰過牛,在黃河邊上的孟津賣過酒。但由於不會做買賣,盡虧本。
薑尚雖然很有才華,但是在商朝卻一直不得重用。歲月不饒人,一晃就成了七十多歲的老人,但他還想找一個施展才能的機會。他聽說周文王廣求賢才,所以到渭水邊上來釣魚,其實是在等賢明的君主來尋訪他。
周文王在和薑尚的談論中,發現薑尚是一個眼光遠大、學問淵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對政治、軍事各方麵都很有研究,特別是對於當時的政治形勢,分析得頭頭是道。他認為商朝的天下不會很長久了,應當由賢明的領袖來推翻它,建立一個新的朝代,讓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
薑尚的話句句都說到文王心裏。他本來就是為了要推翻商朝,到處去尋訪大賢人,這眼前的薑尚不就是自己要尋訪的大賢人嗎?
文王懇切地對薑尚說:“我們盼望您很久了,請您到我們那裏去,幫助我們治理國家吧!”
說完,就叫手下人趕過車子來,邀請薑尚和自己一同上車,回到都城裏去。
薑尚到了文王那裏,先被任命為國師,後來又升為國相,總管全國的政治和軍事。周文王的父親在世的時候,就向往著薑尚這樣的大賢人了,所以人們尊稱薑尚為“太公望”。後來人們幹脆把“望”字去掉,就叫他“薑太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