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薩都剌千裏問字
元代作家薩都剌,是西域少數民族人。他很善於寫宮詞,他的詩詞,清新俊逸,兼有一些豪邁奔放之作。另外,薩都剌還十分喜歡遊曆名山大川,在遊曆中,他還寫下了一些有名的描寫自然風光的詩作。
一年,薩都剌來到杭州。他久聞杭州的美名,本想盡情地遊覽一番。不巧,連綿的陰雨下得沒完沒了。不過,薩都剌還是冒雨來到了西子湖畔。
雨中的西湖別有一番風韻,湖中的碧波,岸邊的翠柳,罩在的煙雨中,如同一幅巨大的水墨畫。薩都剌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不光遊了西湖,還乘興來到了著名的天竺寺。
這時天色已晚,但讓人高興的是,下了幾天的牛毛細雨,這時卻悄然停止,一輪明月灑下了碎銀般的清輝。薩都剌覺得,這簡直是他的運氣。
這次西湖之行,給薩都剌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離開杭州之後,他寫了一首七律,題為《寄賀天竺長老欣笑隱召住大龍翔集慶寺》,寄給杭州天竺寺的長老:
東南隱者人不識,
一日才名動九重。
地濕厭聞天竺雨,
月明來聽景陽鍾。
衲衣香暖留春麝,
石缽雲寒臥夜龍。
何日相從陪杖屨,
秋風江上采芙蓉。
詩的頷聯,寫的是作者因連續的秋雨而產生的煩悶心情,以及久雨初晴之後的夜晚,來尋訪天竺寺,踏著明月的清輝,聽見悠揚的鍾聲,心胸頓時開朗起來。
這兩句詩情景交融,對偶工麗,博得許多人的讚賞,被人傳誦一時,薩都剌也感到很得意。
可是有一天,薩都剌收到一位山東老人寄來的信。信中說到:“全詩意境頗佳,頷聯允稱妙句。不過,還不能算盡善盡美。因為這一聯上句用了‘聞’字,下句又用了‘聽’字,兩個動詞意思上重複。必須改一下才妥。”
薩都剌讀罷信,沉思了很久,感到這位老人說得很有道理。他花費了很多時間來修改這首詩,換了很多字,都沒有一個滿意的。
這件事成了薩都剌的一塊心病。他覺得,無論如何也要把詩改到滿意為止。看來隻有一個辦法了,那就是到山東去找那位老人,登門求教。
薩都剌踏上了征程。從他的住地到山東,有近千裏路,雖然他是個愛玩的人,這會兒也顧不上遊山玩水了,一門心思趕路。
“功夫不負苦心人”,薩都剌按著來信的地址,來到了一個幽靜的小山村。最後終於找到了老人的家。
這是一座整潔、優美的小院落,須發皆白的老人接待了薩都剌。薩都剌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拿出書信,對老人說明了來意。
老了聽了,又驚又喜,沒想到他的一封書信竟讓薩都剌跑了這麼遠的路。老人被薩都剌這種謙虛好學的精神感動了。他忙把薩都剌讓到屋裏,擺上家釀的米酒和新鮮的瓜果蔬菜,熱情招待薩都剌,並談起詩來。
老人對薩都剌說:“你說你換過不少字眼,都不合適,我看不如用一個現成的。”
薩都剌忙問道:“什麼現成的,請老人家指教。”
老人笑著說道:“唐詩中有一句‘林下老僧來看雨’,不妨借用過來,改成‘地濕厭看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鍾’。”
薩都剌聽了,拍案叫絕,大為歎服。的確,一“看”一“聽”,目睹耳聞,不但避免了動詞的重複,而且對仗更工,意境更美!
薩都剌起身向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他想,這一次旅行,收獲真是太大了!
董拜“忘年師”
董是明代文學家,以擅長寫詩聞名江湖。
嘉靖三年,董六十四歲的時候,到會稽山遊曆。這天早晨,他剛走到山腰,便見許多人急匆匆地往山上走。董很奇怪,問一個年輕人:“你們急匆匆的,是上哪兒去呀?”
“我們是到山上聽陽明先生講課。”年輕人說完,就急急地走了。
王守仁是明代的大哲學家,大教育家,也稱陽明先生,他的哲學思想帶有明顯的反傳統色彩。這些董早有耳聞,不過他究竟主張什麼,他的學說的內容,董並不知道。
董心想:“如今社會風氣這麼壞,人人追名逐利,一向清高的文人學士莫不如此,我倒要聽聽這王先生會講出什麼新辭來。”
董沿著山道向上走,因為他年老體虛,走得慢,待他走到王守仁講學的草堂時,人家都已經開始上課了。
草堂座北朝南,四合的院落,正廳的門大敞著,屋子地上鋪著竹席,幾十個年輕學子席地而坐,一位五十歲左右的中年人坐在中間,滔滔不絕地講著。
董不便進屋打擾,便在窗外的簷下不聲不響地坐下,靜靜地聽了起來。王守仁口若懸河,上起遠古,下及當今,旁征博引,在座的人聽得鴉雀無聲。
王守仁認為,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人的心,心明便是天理。所以為學“惟求得其心”,就像種樹一樣,心是樹根,學習就像培土、灌溉、鋤草、扶植,學習的目的是對心施加影響,反求於心起作用。而對兒童的教育也是如此,有的人將孩子鞭打繩縛,就像拘禁囚犯一樣,這樣做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會傷害了孩子的內心。而王守仁主張應使孩子受到鼓舞,使他心中喜悅,自然而然地達到日長日化的目的。
董聽得入了迷,不知不覺已經下了課,學生陸陸續續地走了,隻有董還坐在那裏回味著王守仁的話。
王守仁走了出來,看見一個白發老先生竟坐在簷下聽自己講課,非常不安。趕忙把董請進屋裏坐下,二人攀談起來。
董真誠地對王守仁說:我看現在的學者或者散亂而無條理,或者過分修飾而如同偶人。而更有甚者是那些貪得無厭的人,在他們看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貪得無厭,整日爭奪於名利之場。我真懷疑是否還有聖賢之學。今天聽了您講的道德修養的學說,就感到像大夢初醒一樣。
二人越談越投機,不覺天已漸漸地暗了下來,董戀戀不舍地與王守仁告別,下了山。
回到家,董的心裏總是想著會稽山上與王守仁懇談的情景,對王守仁十分欽佩。心想,雖然他比自己年輕,可是無論道德還是學問的修養,都遠遠超過自己,如果不能到他的門下去學習,真是虛度此生了。於是董挑著一擔穀子,作為給老師的晉見禮,到王守仁家去拜師。
王守仁哪裏肯應。他當時隻有53歲,比董小十多歲,他推辭說:“天下哪有弟子比老師年歲還要大的?我實在不敢當呀!”
可是董也不肯罷休,他說:“當年孔子不惜拜幾歲的兒童為師。在學問上無長幼之分,不管你肯不肯接受,我是一定要拜了。”說著,當場就行了初拜尊長的大禮。
董的朋友們聽到這件事,很不理解,都勸董說:“你已經老了,何必再自討苦吃呢?”
董笑著回答說:“我拜陽明先生為師,才能真正地脫離苦海呀!”
除夕這一天,雨雪交加。董想,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除夕之夜,老師一人在家,一定非常的孤獨。於是,他不顧家人的勸說,打起鋪蓋離開家,冒著風雪,到了王守仁那裏,與老師一起在書舍守歲。
就這樣,董敬師愛師,直至77歲去世。
葉天士拜師深造
在蘇州,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葉天士也要背三年藥箱。”意思是說,有了本事的人也還要虛心學習,精益求精。
在康熙年間,蘇州有位醫生叫葉天士。他幼年隨父親學醫,十八歲時,就已經成為名醫了。他斷病如神,人們都傳說,他有起死回生的醫術。所以,每天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
一天,有個江西販木頭的客人來到了蘇州。他患病多年,麵黃肌瘦,每天都不停地咳嗽。來到蘇州後,他聽說葉天士很有名,便決定去找他看看。
江西客人來到葉天士的診所,葉天士一看他的臉色,連脈都沒按,就對他說:“你趕快回家鄉去吧。回去得快,可以到家,再見一麵親人,回去得慢,恐怕就要死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