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3 / 3)

烈日炎炎,蟬鳴不已,吳道子在室內赤膊揮毫,練習楷書,他大汗淋漓,案上堆滿了已書寫過的紙張。

秋去冬來,大雪蓋地,吳道子在書寫狂草。

一年過去了,吳道子去拜見恩師。

張旭看見吳道子來馬上問道:“你為何剛臨一載就來找我?”

吳道子把一幅自己寫的草書呈給張旭:“弟子來請恩師指點一下……”

張旭將條幅展開一看,很生氣,隨手擲於地上。吳道子見了,連忙跪在地上說:“恩師,弟子知道,技法還遠未練成,然而弟子不是為學書法而學書法的。”

“嗯?”張旭麵有慍色。

吳道子說:“弟子本來誌在丹青。現如今畫壇技法俱已陳舊,弟子誌在創新,另開蹊徑,然而苦於無從下手。也是蒼天助我,幸得偶見恩師書法,筆走龍蛇,大氣磅礴,猛然悟得若能以書法繪畫,便可一改前代畫風,於是拜在恩師門下。現有一拙作,望恩師賜教。”說畢,將一幅“蘭葉描”金剛力士像呈到張旭麵前。

張旭接畫在手,展開觀看。吳道子在一旁窺視著他的臉色。但張旭卻一臉矜持,不露聲色。觀後,張旭把畫卷了起來。

吳道子起身道:“弟子還要遊遍遠近山川廟宇,再練山水畫技,就此告辭了。”說完,對著張旭拜了三拜,轉身離去。

張旭待他走後,才展開畫幅重新看,嘴裏歎道:“絕頂聰穎絕頂狂,天生道子世無雙。”

楊時程門立雪

在宋朝的熙寧和元豐年間,程顥和他的弟弟程頤在洛陽設學,宣講孔孟的儒家經典。黃河與洛河的讀書人,都不約而同地去拜他們為師。楊時也慕名到程顥處登門求教。他學習用功刻苦,長進很快。當他學成回家時,程顥感歎地說:“我的學術思想傳播到南方去了。”

四年之後,程顥死了,楊時聽到噩耗,設置了程顥的靈牌,在寢室的門外哀痛地號哭;並且給曾在一起讀書的同學們寫信,把老師去世的消息告訴他們。

後來,楊時四十歲的時候,為了深造,又去拜程頤做老師。

有一天中午,楊時學習碰到了疑難問題,便和同學遊酢一起去請教老師。

他們到達程頤家時,正趕上程頤在睡午覺。他們想,老師講課很累了,不能把老師吵醒。

為了不影響老師休息,他們就靜靜地站在大門外邊等候。

那天,正巧下起了鵝毛大雪,他們在雪地裏站著,任憑雪花飄落在頭上、身上。等啊等,手、腳冰得生痛,他們還是悄悄地站在門外,一聲不響。

過了很久,程頤一覺醒來,發現學生楊時和遊酢不聲不響、畢恭畢敬地在門外侍立著,兩個人滿身是雪,成了雪人了。程頤深受感動,連忙說道:“你們二人有什麼事?快請進來吧!”

這時,兩人才邁步進屋,向老師求教。

此時,門外的積雪已有尺把厚。他倆的全身都掛上了一層白絮,站立的地方留下了深深的腳印。

杜環侍奉常母

杜環,明初官吏,金陵人。他好學工書,深受朱元璋賞識。

杜環父親杜一元有位朋友,是兵部主事常允恭。允恭在九江死了,家境衰敗。允恭的母親張氏,年已六十多歲了,在九江城下傷心地痛哭,哀傷自己無人奉養。

有認識常允恭的人,可憐張氏年老,告訴她說:“現在的安慶太守譚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嗎?為什麼不去投奔他?他見了您老人家,念及與允恭舊有的交情,一定不會丟開您老人家不管的。”

老夫人遵從這個人的指點,坐船到了譚敬先處。可是譚敬先竟婉言謝絕,不肯容納。

老夫人處境非常窘迫,想到允恭曾經在金陵做過官,親戚好友或許還有存在的,也許能有點希望。於是她跟隨別人到了金陵,打聽了一兩個人,卻連一個熟人都沒有找到。

老夫人沒有辦法,隻好打聽杜一元家在什麼地方,她想,杜一元或許還健在吧?一個老道人回答她說:“杜一元已經死了很久了,隻有他的兒子杜環還在。他的家位於鷺州坊中,門口有兩棵枯樹可以辨認。”

張氏穿著破舊的衣服,冒雨走到杜環家。此時杜環正陪著客人,見到常母這副樣子非常驚訝,好像曾經見過她的麵。因此試著問道:“您老人家不是常老夫人嗎?為什麼竟到這種地步?”

常母把過去的遭遇哭著告訴他,杜環也流下了眼淚。

杜環扶著老人坐下,對老夫人行了晚輩之禮,又呼喚妻子和孩子出來行禮。

杜環的妻子馬氏換下常母的濕衣服,又拿出自己的衣服給常母穿,捧出粥讓常母吃,抱來被子讓常母歇息。

常母打聽起平素較為親近的、情誼深厚的老朋友和她的小兒子常伯章的下落。杜環知道老朋友沒有生存於世的了,不能托付;又不知常伯章的死活,隻好婉轉地安慰常母說:“天正下雨,等雨停了,我再替您老人家打聽一下他們的近況。假若沒有人侍奉您老人家,我家即使再貧窮,也要奉養您老人家。況且我父親和常老伯親如兄弟,現在您老人家貧困窘迫,不到別人家去,投奔到我們家來,這也是兩位老人在天之靈把您老人家引導來的啊!希望您老人家不要有其他的想法了。”

當時正值戰後,年成不好。一般人家親生骨肉之間都不能保全。常母見杜環家也不富足,雨停後堅持要出去,尋找其他朋友。杜環隻好派了一個仆人陪著她同行。

到了天黑,常母果然沒有遇到熟人,隻好返回,才安心住下來。

杜環買了布料,讓妻子替常母縫製衣服被褥。

杜環一家人,都像對待母親一樣的侍奉老人。常母性情急躁,稍有不滿就生氣謾罵。杜環私下告誡家裏人,要順從她的心願,不要因為她處境艱難就輕視、怠慢她,跟她計較。

常母患老年疾病,杜環親自替她煎藥,送勺匙、筷子。因為常母的緣故,一家人都不敢大聲說話。

過了十年,杜環做了太常寺的讚禮郎,奉皇帝的詔令,到會稽舉行祭祀。返回時,路過嘉興,正遇上張氏的小兒子常伯章。杜環悲傷地告訴他說:“您的母親住在我家,日夜想念您,都想病了,您不能不早點去見見她。”

常伯章卻說:“我也知道這情況,隻是因道遠不能去罷了。”

杜環回到家,又過了半年,常伯章才來。

這一天,正是杜環的生日。常母看到自己的小兒子,母子互相攙扶著放聲大哭,杜環家裏的人認為這樣做不吉利,要製止他們。杜環說:“這是人之常情啊!有什麼不吉利呢?”

過了些日子,常伯章看到母親年老,怕不能走,竟然謊稱要辦其他事情,辭別而去,再也沒有回來看望母親。

杜環侍奉常母更加慎重小心。然而,常母思念兒子伯章,病情越來越重,過了三年,就去世了。快要斷氣時,常母指著杜環說:“我拖累你了,我拖累你了!祝願你的子孫都像你這樣忠厚善良。”說完就斷了氣。杜環備辦了棺材和套棺,隆重地安葬了她,每年還按時節去墓前進行祭祀。後記

《中華少年智慧故事金典》是一套展現中華曆代有為少年機智靈活的頭腦、鍥而不舍的毅力、英勇無畏的精神以及高尚純潔的品德的通俗故事性讀物,對廣大少年朋友了解曆史、增進知識、開闊思維、樹立榜樣、增長智慧有著積極的教育與啟迪作用。該書的編輯出版,除了編委會成員的辛勤工作外,還得到了教育界許多老師的大力支持與悉心指導,延邊大學出版社責任編輯石興利及崔宏圖、王金平、李亞傑、鄭鳳芝老師也提出了寶貴意見與建議,在此一並致以誠摯的謝意!

由於時間跨度大,涉及人物多,本書在編輯過程中,借鑒並引用了大量的參考文獻資料,但由於各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一一聯係,在致以萬分感謝的同時,謹表深深的歉意。希望作者朋友在見書後及時與我們取得聯係,以便敬奉稿酬。

編者

二〇〇五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