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第一章

侯德榜開創祖國製堿工業

1921年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裏,一位中國青年激動地閱讀著一封來自祖國的信。這是實業家範旭東先生寄給他的。

信中說到,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純堿產量大大減少,加上交通受阻,英國一家製造純堿的公司乘機謀取暴利,堿價漲了七八倍,甚至不供貨給中國,以致中國以堿為原料的工廠紛紛倒閉了!

這位中國青年名叫侯德榜。八年前,他留學美國,為的是把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學到手,來振興民族工業。他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化學工業,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研究製革化學,獲得學士、碩士學位;最近,又獲得博士學位。他當然清楚,純堿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不論是製造肥皂、玻璃、紙張,還是紡紗織布、煉鐵煉鋼,都用得到它,而且還可用它製造出很多化工產品。

早在17世紀,人們就從草木灰和鹽湖水中提取純堿,用來生產肥皂、玻璃、紙張等。18世紀末,法國人路布蘭首創從工廠生產純堿的方法,但很不完善,存在許多缺點。直到19世紀60年代,比利時化學家蘇爾維發明了“氨堿法”或稱“蘇爾維製堿法”,這種方法比路布蘭的方法產量、質量高,成本低,很快取而代之,其技術卻被製造商嚴格控製,不讓有絲毫泄露。

中國工業的發展需要純堿,可自己不會生產,完全依靠進口,如今被英國人卡住了脖子,侯德榜真是又擔憂,又氣憤。

同時,範旭東信上還講到他決定籌建永利製堿廠,使中國也能生產純堿,特邀請侯德榜回國擔任總工程師,此乃他來信的主要目的。

這當然是件鼓舞人心的大好事。然而對侯德榜來說,確實是十分突然的。因為他這些年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期間,一直致力於研究製革,為將來從事製革事業打下基礎,他的博士論文也在美國製革學術刊物上發表,受到國際製革界重視,如果按這條路走下去,定會有所建樹。至於對製堿,他並不精通。

可是當他想到英商對祖國的欺負和壟斷,想到範先生的愛國精神,心中熱血沸騰。為了振興中華民族的工業,為了祖國的需要,他毅然作出決定:放下製革,投身於祖國的製堿事業。

1921年10月,侯德榜毫不猶豫地登上了回國的路程,擔任了永利製堿廠總工程師,決心創建中國第一家製堿工廠。他發誓要將自己學到的全部知識報效祖國。

由於外國製造商的壟斷封鎖,侯德榜隻了解蘇爾維製堿法以食鹽、石灰石、氨為主要原料,其他得不到半點技術資料。一切都隻好靠自己來摸索研究。

侯德榜出身在一個世代以農為業的家庭。他自小勤奮好學,總是邊放牛邊溫習功課,邊車水邊背誦詩文,幫媽媽燒火做飯時也朗讀不已。他的刻苦攻讀受到姑父的讚賞。姑父的資助,使13歲的侯德榜得以進學校讀書。他在福州英華書院、上海鐵路學堂學習都名列前茅。後又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堂,期末考試時以10門課1000分的特優成績,創造了清華園的奇跡,於23歲時取得了留美學習的資格。多年的學習深造,使他不僅具備紮實、係統的基礎知識和化工專業知識,而且實驗經驗十分豐富。在麻省理工學院時,為了檢驗一種離子,他可以不顧硫化氫的奇臭,在實驗室裏專心致誌地呆上一整天;為了進行各種化工工藝實驗和設備實驗,他曾在實驗室裏通宵達旦,熬過無數個不眠之夜。

這時,他滿懷打破外國壟斷,一定要靠中國自己的力量生產出純堿的豪情壯誌,不斷地刻苦研究、實驗、探索,終於設計好了流程,安裝好了設備,可以試生產了。

誰知一生產就遇到問題。高高的蒸氨塔突然晃動起來,發出巨響,大家都嚇壞了。侯德榜趕緊命令停車。一檢查,原來所有的管道都被白白的沉澱物堵住。他急得拿起大鐵釺就捅,可累得滿頭大汗也沒用。他冷靜下來仔細研究思考,最後想出了加幹堿的辦法,才使沉澱物慢慢掉了下來。像這樣的困難,發生過很多次,他都一一設法解決。

經過幾年的努力,1924年侯德榜34歲時,中國第一家製堿廠建成並正式生產了!再經過不斷的技術改進,生產出來的堿純潔雪白,碳酸鈉含量達到99%以上。中國人終於甩掉了那隻卡住脖子的手,打破了英商壟斷,探索出蘇爾維製堿法的奧秘,自己生產出了純堿!望著那白花花的純堿,侯德榜笑了,因為他開始實現了自己報效祖國的誓言。

中國的永利製堿廠,成為全世界第31家,遠東、亞洲第一家能用蘇爾維法製堿的公司。

1926年8月,中國永利製堿廠生產的“紅三角”牌純堿,在美國費城的萬國博覽會上,被認為是“中國工業進步的象征”獲得金質獎章。永利製堿廠的日產量不斷提高,不僅供應全國,還暢銷日本和東南亞。

侯德榜並不滿足這一成就。1937年他積極籌建的南京硫酸銨廠建成投產。不久,他又進而發明了“侯氏聯合製堿法”,它克服了蘇爾維製堿法中原料利用率不高、廢液廢渣量較大、公害較嚴重等缺點,且成本低廉,避免汙染,便於操作,其優越性大大超過了蘇爾維製堿法,開創了世界製堿新紀元,又一次為國爭了光。在新中國建立前幾十年,直到1974年8月26日他離開人世,侯德榜始終嘔心瀝血地為振興祖國化學工業奮鬥,作出了卓越貢獻。他那熱愛祖國、勤奮刻苦、拚搏進取、勇於創新的精神,為後來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吳蘊初創製國產味精

20世紀20年代初的上海。

有一天,一位名叫吳蘊初的年輕人下班回家,遠遠地又望見自家弄堂口豎著的那塊“美女牌味之素”廣告——一個體態肥碩、穿著和服的日本女人,手拿著個小瓶,一串白色的晶體正從瓶中徐徐地撒落在菜肴之中。

吳蘊初知道,外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其中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以其味道鮮美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上海街頭到處可以看到它的廣告牌。

吳蘊初心中充滿著對外國貨占領中國市場的忿忿不平,他想:我們中國難道就生產不出類似的調味品?忽然,一個念頭湧上心頭:“這‘味之素’為什麼如此鮮美呢?我要搞清它的成分,看看它到底是種什麼物質。”

吳蘊初1891年出生在一個清寒的書香之家,青少年時靠半工半讀念完了化學專科。他一直保持著刻苦鑽研的勁頭,及時學習掌握國外化學發展動向,而且在家裏常備一些化學試驗器材,有時做試驗到半夜。這時他立即去附近商店購了一小瓶“美女牌味之素”,回家後就研究起來。

經過化驗,結果很快就出來了。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種叫穀氨酸鈉的氨基酸。

原來早在半世紀前的1865年,德國化學家理德豪生從蛋白質水解過程中分離出了穀氨酸鈉,是一種口感鮮美的物質,但他的發現僅僅停留在實驗室中。20世紀初葉,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這一發現被日本化學家池田利用。池田在研究中成功地從植物蛋白中提煉出了穀氨酸鈉,並將這一成果與日本鈴木商社合作生產出了“美女牌味之素”。投放市場後,一炮打響,不僅風靡日本,而且輕而易舉地占領了中國和東南亞市場。池田的商業頭腦給日本的廠商創造了無窮的財富和豐厚的利潤。

搞清了日本“味之素”的成分,並知道它可以從蛋白質中提取後,吳蘊初意識到這“味之素”如果自己生產,不僅能賺錢,而且能用以發展我國的民族化學工業,打破日本“味之素”在中國市場上的一統局麵。他向妻子講了自己的想法,妻子吳戴儀非常理解並表示積極支持。於是吳蘊初下決心去研究提取穀氨酸鈉的方法,要製造出中國的“味之素”來。

吳蘊初托朋友從日本帶回一些有關“味之素”的資料,並打算去鈴木商社在沈陽開辦的分廠參觀。可那些資料僅是自吹自擂的廣告而已,毫無價值;去參觀的想法也被日方拒絕而夭折。

生活中常有這種情況:困難和挫折不僅沒有使人退卻,反而成了積極進取的推動力。日方的封鎖,更堅定了吳蘊初研究的決心。他表示,一切靠自己,不搞成功不罷休。

吳蘊初清楚,從蛋白質中提取氨基酸,關鍵是掌握好氨基酸的水解過程。其實,知道有關數據最好,不知道也不怕。那池田的數據,也還不是經過反複試驗總結出來的?

“隻要多做實驗,一定能攻克這一關鍵!”吳蘊初滿懷信心地想。

在哪裏做試驗?沒有其他條件,隻好在家裏做了。

於是,吳蘊初和夫人一起,將家中的亭子間騰出來作為實驗室,把原有的試管、量杯、燒瓶、酒精燈等搬進去,又購置了手搖真空泵、手搖離心機、油灶等實驗器材,開始了艱苦的研究工作。

吳蘊初選擇麵筋作為提取蛋白質的母體,將鹽酸充當水化劑。這是他根據國內市場上原料供應情況和投產後成本預測,反複考慮確定的。因為當時上海紡織工業已達相當規模,紡織廠織布,需要從麵粉中提取澱粉來漿紗;而提取過澱粉的麵粉就成了麵筋,它可以源源不斷地被收購到,價格也比較便宜。

吳蘊初在實驗室裏反複做著一次次實驗,他將麵筋和鹽酸的不同量比得到的化學反應一一做了記錄,並將其獲得的物質一一進行鑒定。在這過程中不知熬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又經曆了多少的甜酸苦辣。

有的化學反應瞬間就完成,必須在旁仔細觀察、及時記錄下結果,否則一不小心就會從眼皮底下溜走;有的反應卻很慢,需要耐心觀察其變化,守候在旁不得離去。吳蘊初平日要去廠裏上班,隻能在下班後晚上、節假日做。怎麼辦?就動員夫人幫忙,做他的助手。

化學實驗中,物質的化學反應常會放出一些帶有刺激性的氣味。吳蘊初夫婦首當其衝,自己忍受不算,還遭來鄰裏的訓斥:

“姓吳的,你們在搞什麼名堂,還讓不讓我們活下去!”

“放的什麼毒氣啊,臭死人了!”

“你做試驗我們要過日子啊!要麼大家巡捕房去走一趟!”

這時吳蘊初便向大家散煙,一麵向鄰裏們解釋,一麵道歉。

功夫不負有心人。花了整整一年多的時間,在經曆了一次次實驗、一次次失敗和取得一個個數據以後,吳蘊初終於獲得了成功。

那是1922年初春的一個淩晨。困倦不已的吳蘊初夫婦又熬過了一個不眠之夜,他們仍顧不得休息,因為他們又一次獲得了幾十克白色的晶體,需要檢驗一下。令人驚喜的是,這一次品嚐後與以往不同,口感特別鮮美。經過化驗證實,這結晶物正是穀氨酸鈉,正是日本人在技術上保密、產品上壟斷、占領了中國廣大市場的東西,且含量超過了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

中國的“味之素”誕生了!吳蘊初夫婦眼眶中噙滿著喜悅的淚水。這小小的晶體中傾注著他們多少心血啊!

實驗獲得了成功,還僅僅是邁出了第一步。吳蘊初懂得,隻有如當年的日本化學家池田那樣,將實驗成果轉化為商品,進入產銷領域,才能產生效益,才能與日本“美女牌味之素”競爭。

當時吳蘊初開著一家工廠,但規模小,利潤不多。如今要生產味精,需要設備、場地和人員,需要一筆不小的資金,這對當時的吳蘊初來說是無能為力的。

誰願意為這小小的晶體投資呢?吳蘊初跑了好幾處地方,找了一些大老板商議出資辦廠的事,但他們不感興趣或怕滋生事端而婉言謝絕。如何是好?天無絕人之路,果然給他想出了一個好主意。

一天,吳蘊初特意裝飾一番,選擇“滿庭芳聚豐園”飯店用餐。這是一家名聞遐邇的餐館,顧客盈門,生意興隆。他用餐時故意時而皺眉,時而搖頭,還連連感歎說:唉,聚豐園的飯菜愈做愈差了!並當著大家的麵將一小瓶中的幾顆晶體撒入菜肴中,隨後津津有味地吃起來。他的舉動引起了食客們的注意和好奇。

“你這瓶裏是什麼東西啊?”

“是特製的調味品。”吳蘊初邊吃邊回答。

“莫不是‘美女牌味之素’吧?”

吳蘊初放下筷子說:“那可是比‘美女牌味之素’還要鮮的調味品,不信你嚐嚐。”

有一個叫王東園的醬園推銷員,試嚐了這調味品後覺得不錯,便積極向自己的老板推薦。這位老板名叫張逸雲,是個擁有十幾家醬園、資金雄厚的巨商。他非常賞識吳蘊初的才華和為國爭氣的民族自尊心,很爽快地答應出資支持吳蘊初辦廠。他們經過認真商討決定,將“天廚”作為廠名,給產品取名為“味精”,商標為“佛手牌”,並且於1923年8月進行了注冊登記。

天廚味精廠掛牌了。第一個月就生產出了約225千克味精。試銷這天,他們貼出廣告,開出彩車,敲鑼打鼓,走街串巷,大造輿論。

“天廚味精,鮮美絕倫”“天廚味精,完全國貨”,天廚味精一下子名聲遠播,被市場接受,產品十分暢銷。

1925年5月30日,震驚中外的“五卅”運動爆發。遊行示威、罷工罷課。在反帝鬥爭高潮中,掀起了一個聲勢浩大的抵製日貨的運動。吳蘊初不失時機地宣傳自己的產品,“敬請國人,愛用國貨”“天廚味精,國貨精品”的廣告刊載在各大報紙上。

天廚味精受人歡迎的內在因素是它不僅質量上乘而且價錢便宜。天廚味精的原料是從紡織廠收購來的麵筋,而日本味之素的原料是魚類、大豆,當然比較貴。

於是,天廚味精的影響愈來愈大,遠至西南邊陲的山貨商和南洋僑商店堂,就連日本鈴木商社在華的老巢——東北三省的南北貨行都紛紛來電來函要求訂購。麵對如此喜人局麵,吳蘊初和張逸雲決定加大投資力度,進一步擴大生產能力,乘勝出擊,去奪回市場,將日本“味之素”逐出國門。

天廚味精的質量、信譽與產量的增長並駕齊驅,1925年獲全國地方物品展覽會一等獎,1926年獲美國萬國博覽會大獎,為我國民族工業寫下了絢麗的一章。

日本“美女牌味之素”在我國人民反帝鬥爭的浪潮中節節潰退,加上其價格高昂,與價廉物美的國產天廚味精已無法抗衡。它在中國的“輝煌”曆史終於劃上了句號。

吳蘊初畢生為祖國的化工事業辛勤耕耘。他在中華民族內憂外患、民族工業困難重重的時刻,創建了天廚味精廠、天原化工廠、天利氮氣廠,開拓了我國的氯堿工業,為我國化工工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953年10月吳蘊初因病逝世,終年63歲。他那愛國創業的精神將永遠受到人們的尊敬和稱頌。

電腦王國的巨人王安

提起王安,在電腦世界可說是無人不曉。他28歲發明的磁芯存儲原理,奠定了電腦進行高速運算的基礎。為此,1986年美國總統裏根向他頒發了“傑出成就獎”;1988年,美國發明家紀念館將王安列為繼愛迪生、貝爾、萊特兄弟等人之後第69位大發明家。

王安出生在中國上海,父親是小學英文教師。6歲的王安該上學了,父親把他帶到學校去,校長有些為難,因為這所學校最低班級也已是三年級了。

“讓他試試吧,就跟三年級”父親說。

校長看這孩子挺機靈的,便點頭同意了。

於是,王安開始了他的學習曆程。從小學三年級到中學、大學,他一直比同班同學小二、三歲,且個頭也小,體力上比不過人家,常受人欺負。但他努力學習,力爭在智力上、學習成績上取勝。這也鍛煉了他不服輸的進取精神。

在小學,這個插班入學的孩子很快獲得了老師的喜愛,他不但跟上了三年級的課程,還成為班裏學習成績的佼佼者。

4年後,王安小學畢業了,當地隻有兩所初中,隻招不到100名學生,初中的入學考試競爭非常激烈,父母想讓他再上一年六年級。

“我不!”王安急得差一點要跳起來,他是班裏的優秀生,居然要“留級”,那是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

王安第一次違拗了父母的意願,偷偷地去參加升學考試。發榜時,王安居然拔了頭籌。這更增添了他搏擊進取的信心。

13歲時他考取了著名的江蘇省立上海中學,16歲那年又以全班最高的成績被上海交通大學錄取,學習電機工程。在大學裏,王安還用課餘時間編輯刊物。那是一本科學文摘。父親為他打下的英文基礎,使他有了用武之地,他想把西方最先進的科學知識介紹給中國,希望中國擺脫亂世而強大起來。

1937年,王安進入大學二年級時,抗日戰爭爆發。畢業後,他投入抗戰工作,為中國軍隊設計和製造專用的發射機和收音機。

當時有一項計劃,中國將派一批工程師到美國去培訓,以便為戰後中國重建作好準備。王安以總分第二的成績被錄取。1945年4月,25歲的王安隻身告別祖國,來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國。

1948年2月,王安通過了美國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答辯,獲得了哈佛大學應用物理的博士學位。這年王安28歲,距離他開始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隻有16個月。

取得博士學位的王安,向哈佛計算實驗室提出了工作申請。實驗室負責人霍華德·艾肯博士是第一代電腦的設計人之一。他非常欣賞王安的才華,在接受王安作為實驗室研究員的第一天,就交給王安一個有關電腦資料存儲的課題,一個當時計算機研製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20世紀40年代,計算機剛剛問世,艾肯博士等研製的第一台電腦是個龐然大物,有數千個機械繼電器,數據的存儲和運算都用這些繼電器來完成,所以工作起來不僅聲音響,耗能大,而且速度很慢,功能很有限。

為了提高計算機的工作速度和擴展計算機的功能,人們急需尋找一種不用機械操作就能快速處理、存儲資料的方法。這就是艾肯教授給予王安課題的內容要求。

電腦的核心部分是中央處理器,中央處理器除了可以處理和儲存資料,而且要有記憶功能。記憶功能是人們衡量電腦容量的一個主要技術指標,記憶資料越多,儲存的速度越快,電腦的功能就越大。當時,在各種各樣的計算機上,人們使用的存儲記憶裝置有多種,主要是:電機式繼電器、打孔卡、真空管、陰極射代管、磁帶、磁鼓等。王安對這些存儲材料分別進行反複的實驗和分析,並一一進行對比,最後把眼光停留在最有潛力的“磁性”材料上。

當時,磁性材料存儲資料是靠機械裝置的工作來完成的,因而造成計算機體積龐大且運算速度緩慢。王安憑著他紮實的理論知識基礎和對課題敏銳的思考,提出了用電代替機械操作來實現資料儲存的辦法。

電磁受電流的影響,會產生兩個相反方向的磁通,如果正磁通讀為二進位數據的1,負磁通則可以讀為0。王安用這一原理來讀寫記憶資料,卻遇到了一個障礙:每當磁通的方向轉變時,它所記住的資料隨即遭到破壞。這個問題如何解決,成了王安攻克用電磁材料存儲資料的關鍵。

王安日以繼夜地用各種辦法試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並沒有使他退縮。在那些日子裏,當同事們結束一天的工作陸續離開實驗室後,王安仍然默默地坐在自己的工作台前繼續苦苦思索。即使是吃飯、走路的時候,他腦子裏也盡是電磁、磁通量的變化……

無數次的失敗促使他另辟研究的途徑,他突然想到:以前一直是想著如何保持已建立的磁通,保持儲存的資料不被破壞。這種靜態的保持辦法是不是可以采用動態的辦法代替呢?頓時,一道靈光在王安頭腦裏閃過,對啊!讀取資料時破壞的磁通,隻要在讀取資料後把它重新寫下來,不就可以保持它原來存儲的信息了嗎?王安順著自己的新思路重新開始實驗,果然成功了。這種重寫資料的構想,成為他發明電腦磁芯記憶體的基礎。

用電能代替機械能,使計算機的體積大為縮小,而磁通可以在幾千分之一秒內轉變方向,使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大大加快。王安這一被稱為“記憶磁芯”的發明,為計算機研製工作的突破擎出了一片天地。

在哈佛計算機實驗室發明了“記憶磁芯”以後,為了盡早地把自己的發明投入實際應用,王安決定創辦自己的電腦公司。

1951年6月30日,王安公司掛牌成立。在美國波士頓南郊哥倫比亞大道的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房子裏,一張桌子、一張椅子、一部電話,加上600美元的儲蓄和他的發明,王安開始了在電腦王國裏的創業之路。

王安在奮鬥中進一步施展了自己的傑出才華。他邊搞營銷,邊研製新產品。從1960年開始,王安的發明和新產品層出不窮。第一部電腦排版機、第一座電子計分器、第一架可寫方程式計算機,以及對數器、自動打字機、無線電打字印刷機等相繼問世。他不斷地創造發展電腦辦公新產品,並且在與同行的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逐步發展壯大。王安公司製造的辦公室自動化電腦係統遍及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