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王安的公司成為美國著名的上市公司,在美國各個州都設立了分支機構,全世界都有他的跨國公司。1988年王安成為全美華人中的首富,王安電腦譽滿全球。
由於王安在電腦創造發明方麵的突出貢獻,以及在企業經營方麵的成就,人們讚譽他為“電腦巨人”。
陳中偉首創斷肢再植
1963年1月2日,清晨。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急診室裏,燈火通明。護士長對一個臉色慘白,疼得額上布滿豆大汗珠的青年工人說:“鬆開手,讓我看看傷口。”
她正待解開青年工人右手上緊緊包纏著的繃帶,隻見那急送青年人來醫院的三輪車工人小心翼翼遞上一隻沉甸甸的、沾滿油汙的勞動手套。她接過一看,不禁猛然心頭一沉:啊!是一隻手!”
“醫生,請想想辦法,把這隻手接上去吧!”陪同來的老師傅懇求道。
原來,這受傷的青年叫王存柏,是上海機床鋼模廠衝床車間的工人。他一時疏忽,違反了安全操作規程,整隻手在手腕上約3厘米處,被40衝床的衝刀切了下來!
他還那麼年輕,失去了賴以勞動的右手,會有多痛苦啊!
“好,我們一定盡量想辦法!”值班醫生捧起那隻斷手,立即奔向六樓骨科醫生辦公室,去找主治醫生陳中偉。
陳中偉仔細檢查那隻鮮血淋漓的斷手。骨頭的橫斷麵比較整齊,手的皮膚雖已呈灰白色,斷麵的肌肉還比較紅潤。
能不能接上去呢?這可是個大難題啊!斷肢再植尚處於動物試驗階段,世界上還沒有成功的先例!然而,這隻工人兄弟的勞動的手,激起這位年輕的主治醫生強烈的責任感。
陳中偉1929年出生在一個醫學世家,自幼受到醫學的熏陶。他父親是浙江鄞縣一家衛生院的院長,母親是藥劑師。小中偉總愛鑽進化驗室,新奇而饒有興趣地觀察顯微鏡底下血液、膿、大小便中的細菌和蟲卵。少年時代他看到一批一批病人痛苦呻吟而來,經過診治一批又一批康複而去,病人含著激動的淚水對醫生說:“謝謝您給我第二次生命!”那時他就立下宏願:長大了當醫生,造福人民。
在上海第二醫學院讀書時,他學習十分勤奮。學外科必須解剖屍體,平均每個學生分攤不到半具屍體。陳中偉解剖得很認真,有時因過度疲勞,在解剖室睡著了。一覺醒了,才吃了一驚:“啊!我竟睡在屍體旁邊!”學院老師看到陳中偉非常專心,就常常讓他當解剖的助手。所以,經陳中偉解剖的屍體有幾十具,為其他同學的20多倍,從而打下了較堅實的解剖知識基礎。1954年畢業後,他又用兩年時間專門進修骨科。
縈繞在陳中偉心頭的是如何將自己學到的醫學知識,去解救病人的痛苦。特別是有次去一家電筒廠,他問一位工人:“哪幾位是老師傅?”回答竟是:“手指殘缺的是老師傅。”他聽了一怔。老師傅們伸出因工傷殘缺的手來給他看,有的說:“陳醫生,我這隻手要是不殘缺,可以多創造許多財富啊!”這一切深深烙在他心上。他想,作為醫生,該盡什麼責任呢?
此時陳中偉注視著這隻斷手,下定了決心。是的,盡管斷肢再植全世界還沒有一個人做成功,可是,路是人走出來的,天大的困難也要闖過去!
陳中偉的決定得到一致讚同,醫院領導也來到現場,全力支持。
手術的關鍵是必須盡快把斷手的四根主要血管接通,把骨頭、3根神經和18條肌腱一一對接,否則,斷手組織就會缺血壞死,或者不能恢複原有功能。時間就是生命,這句話現在有著特殊的意義!
無影燈下,陳中偉熟練地在模糊的血肉中,整理出切斷的肌腱,找到兩側骨頭的斷端,用不鏽鋼板和螺釘把切斷的撓骨牢牢固定。接下來,進入手術的關鍵一步——吻合血管。陳中偉請來富有吻接血管經驗的錢允慶醫生一起主刀。難題立即出現了:較大的血管可以縫和,現在要接的卻都是直徑才2~3毫米的小血管,隻能用套接的方法,而這種方法過去誰都沒試過,何況手頭也沒有特製的帶齒的不鏽鋼血管套!
怎麼辦?時間一秒一秒地流逝,醫生們急得額頭沁出了汗珠,他們決定用塑料套管試試。塑料套管兩頭沒有齒痕,細小的血管又滑又軟,好不容易將一根血管套進去,讓斷端露在外麵,然後把露出的一端翻過來覆在塑料管上,它卻又縮了回去;再翻過來,又縮回去……40分鍾過去了,細小的血管仍不肯就範。但這並沒有動搖陳、錢兩位醫生的決心。再努力、努力,血管終於馴服了,它被翻過來用線縛住;然後把另一端血管套上,再用絲線縛緊。血管鉗一放,鮮紅的血液直瀉斷手。
“啊!接通了!”手術室裏一陣輕輕的歡呼。
經過3小時爭分奪秒的戰鬥,4根主要血管全部接通吻合。完全斷離4小時的蒼白斷手,重新呈現出生命的紅潤。緊接著,醫生們又吻合肌腱,縫合神經、肌肉和皮膚。當整個手術完成時,窗外已是萬家燈火,陳中偉和他的夥伴們連續奮戰了整整7個小時。
晚上,勞累的陳中偉怎麼也睡不著,他思考著手術後可能出現的問題。第二天中午,擔心的事情果然發生了:由於一些毛細血管和淋巴管無法接通,接上不到一晝夜的手嚴重腫脹,采取各種措施仍有增無減,如不及時控製,主要血管被壓扁,就會前功盡棄。
情況緊急!陳中偉細心聽取了專家會診的意見,大膽地決定在腫脹的手背上切開四個口子。淤積的血和淋巴液被引了出來,腫脹終於逐漸消退了。
一個普通工人的完全斷裂的手,就此奇跡般地獲得了第二次生命!
34歲的陳中偉,因首次為全斷右手施行再植手術成功,開創再植外科,被國際醫學界譽為“斷肢再植之父”。他還把顯微鏡外科技術用於再植和移植手術,使斷手指再植成功率由50%提高到92%,在這一領域中長期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之後他又在段截與再植、大塊遊離肌肉的移植、遊離腓骨移植、拇指再造、壞死股骨頭的再生等方麵取得開創性的成功。陳中偉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並任國際顯微重建外科學會主席、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等職。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001年2月19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舉行。71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神采奕奕地走上台,接過江澤民總書記親自頒發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會上朱基總理講話中專門提到:“袁隆平院士突破經典遺傳理論的禁區提出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曆史性突破。現在我國雜交水稻優良品種已占全國水稻麵積的50%,平均增產20%。從推廣種植雜交水稻以來,已累計增產水稻3500億千克,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是啊!雜交水稻的推廣,對於人口占全世界四分之一,幾千年來未真正解決吃飯問題的中國,是個多麼了不起的巨大貢獻!雜交水稻是我國領先世界的一項先進技術,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了水稻雜交優勢的科學家,在國際上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然而,當袁隆平下決心闖雜交水稻這一禁區時,他還是個年輕人。
1953年,23歲的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被分配到江西黔陽安江農校當遺傳育種教師。在教學的同時,他喜歡在學校實習試驗田中進行無性雜交、嫁接培養等科學試驗;將月光花嫁接在紅薯苗上,番茄嫁接在土豆上……沒有遮光設備,他竟將自己的床單塗上墨,罩在作物上。他的試驗成績令人驚歎,最大的紅薯居然長到6.8千克,得到大家的讚揚。但他卻認為這些成果沒多大意義,因這種無性雜交產生的變異無法傳給後代,不能在生產中推廣,不實用。
1960年7月,一天他在常規早稻品種試驗田裏發現一株“鶴立雞群”的水稻,他數了數,有十餘穗,每穗結有167粒飽滿的穀粒。他高興地把這株水稻的種子收集起來,第二年春天播種下去,滿以為它們會成為有希望的新一代。
誰知這些種子長出的秧苗,高的高、矮的矮、遲的遲、早的早,而且沒有一棵達到它前代的水平。他大失所望,心想:這是什麼原因呢?但緊接著他就意識到:這種下一代和上一代截然不同的情況,會不會就是遺傳學上講的分離現象?根據孟德爾的分離規律,一般的水稻品種,它的第二代是不會分離的;隻有雜交品種的第二代才會出現分離現象。既然上年發現的那株長得特別好的水稻發生了分離,那它肯是一株“天然雜交稻”了。他經過調查和運算,證明它的確是一株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
袁隆平知道,雜交對生物的繁衍具有極大的優勢。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觀存在“天然雜交稻”,那麼探索其中規律,不就可以通過人工培育出雜交稻,大幅度地提高糧食產量了嗎?不過,袁隆平也很清楚:雖說國外已有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的高產實踐,但水稻卻不同。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用人工去雄雜交的話,得一朵花一朵花地進行,怎能大麵積地推廣於農業生產?總之水稻雜交全世界無人做過,還有專家斷言此路不通。
可在當時我國處於三年自然災害的情況下,袁隆平更加深刻體會到糧食增產的重要。他下定決心,再難也要去闖這一世界禁區,找到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路子。
他苦苦思索,最後設計出一種雄性不育係、保持係、恢複係“三係”配套的方案:首先,在無數的水稻群中找到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不育係。而後培育出它永遠保持雄性不育性狀的後代,解決其傳種接代的問題——保持係。再以其他水稻與之雜交,使其新一代恢複可育能力,達到自交結實——恢複係。這樣就可用於大田生產。
有了藍圖,他立即付諸行動。第一步就是要找到那天然的“不育稻株”。這也是沒有先例、缺少把握的事,但他刻意去做。1964年6月20日,他身背水壺,自帶幹糧,頭頂烈日,腳踩汙泥,開始在熱得像大蒸籠般的茫茫稻海中尋找。整整找了13天,毫無所獲。他毫不泄氣。直到7月5日那天,他來到一塊種著洞庭早秈的稻田,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正在開花和剛開過花的稻穗花蕊上。突然,他看到了一株雄花花蕊不開裂、形狀奇特的稻株。
“啊!這不是退化了的雄蕊嗎?”他興奮地采集了這株稻的花蕊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證實了它確實是天然雄性不育稻株!
就這樣,一直到1965年7月,35歲的袁隆平不知流下多少汗水,前後共檢查了1.4萬株稻穗,分別在4個小稻品種中,找到了6株珍貴的天然雄性不育株。經過兩年的觀察試驗,獲得大量試驗數據,發表了有關論文,實現了他設計的人工雜交水稻方案的第一步。
之後,在黨和國家的關懷、重視下,加快了研究進度,袁隆平的方案一步步地實現了。1974年培育成第一個具有較強優勢的雜交組合“南優二號”;1976年雜交水稻開始在全國運用推廣。
袁隆平成功了!但他永不滿足已有成就,又不斷地有所創新,有所前進。他還立下宏願,要讓雜交水稻走向世界,親筆寫下“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12個字,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郝建秀創造先進工作法
1949年10月,剛滿15歲的小姑娘郝建秀,考進了青島市國棉六廠,被分配在細紗車間學習擋車。
進了車間,郝建秀睜大眼睛,好奇地看著一排排在機器中飛快旋轉的錠子,和穿梭在其間走道裏忙碌的女工們。一位車間管理人員向她介紹說:“我們紡織廠機台多、工序多,生產連續性很強。從棉花到紡出棉紗,要經過清花、前紡、細紗、成品這4個車間。首先,清花車間用機器打鬆棉花,清除棉花中雜質,做成棉卷;接著,前紡車間用機器清除棉卷中雜質,梳理成棉網、棉條,紡成粗紗;而後就是細紗車間,任務是將粗紗經過機器牽伸和紡紗錠子高速旋轉,紡成細紗;最後由成品車間將細砂加工成筒子紗或絞紗,供織布、製線、染紗廠作原料。”
郝建秀聽了似懂非懂,隻是想著:“紡出棉紗來真不容易哩!我要好好學習才行。”管理人員把她帶到一位女工跟前,說道:“你要虛心跟著這位師傅學擋車,努力工作。”還叮囑她搞好團結,出色完成學習任務。
郝建秀點點頭,認真照著去做。她跟隨師傅學,管好左右兩排的機器,看到哪個粗紗筒的紗快要用完,就趕緊去調換;看到哪根紗頭斷了,就趕緊去接。師傅告訴她:細紗間工人的技術高低,就看接頭、換粗紗的速度快不快。越快,技術越高。
在此過程中,她分享到工人翻身得解放的喜悅,感受到工人師傅對黨的熱愛,體會到做一名紡織工人的光榮。
3個月後學習期滿,郝建秀當正式工人的第一天,正巧是新春佳節後第一個夜班。她和別的孩子一樣貪玩,白天沒睡覺,上夜班就打起瞌睡來了,結果出了很多白花。白花,就是紡紗錠子高速旋轉時棉紗斷頭造成的皮輥花,它既不是粗紗也不是細紗,浪費棉花、電力、人工。
她因而受到大家批評,心裏有些懊喪。後來慢慢領悟到大家是為了生產,也是為她好。還了解到如果清潔工作做得不好,紗頭就容易斷,這是出白花的重要原因。
於是,她牢記這次教訓,發奮學習老工人的各種技能,下班後注意睡足,當班時集中精力,每次上班提前十幾分鍾到車間做交接班的各種準備,特別是把清潔工作做到家,逐漸形成有序的工作方法。
她的努力有了成效。1950年5月車間展開勞動競賽,她出的白花最少,受到表揚。興奮之餘她想起解放前一家8口過著半饑半飽的生活,現在共產黨領導使工人當家做主,過上了好日子。於是她工作積極性更高,決心幹出個好樣來。
郝建秀在虛心學習別人長處的同時,還動腦筋如何進一步改進。她看到有許多工人來來回回忙著接斷頭,換粗紗,完全被動地受機器支配,雖然勞動很賣力,勞動強度很高,效果卻不見得好。她想:人應該支配機器,而不是受機器支配。她設法改變過去一些既勞累又無效的動作,摒棄那種評論紡織工人技術高低隻看接頭、換粗紗時間多少秒,對其他工作不加注意的老習慣。她終於按標準要求摸索出一套“合理運用勞力,科學分配時間,減少斷頭,少出白花”的先進工作方法:
一、工作主動,有計劃、有預見性地巡回操作。巡回時,後麵斷頭不忙於接,仍按巡回計劃前進,一改那種來回無序忙接斷頭的被動現象。
二、動作合理,幾種工作結合進行。巡回時,一手打擦板(一種清除車麵飛花的工具),一手掃地,將地麵落花掃除;眼看兩麵,前麵有斷頭就接,粗紗完了就換,幾種工作結合起來做省力又省時。
三、抓住紡紗過程中的主要環節——清潔工作。清潔工作做好了,斷頭就少,不僅白花出得少,而且產量高、質量好,還改善了車間環境。
於是,郝建秀實現了她那“人支配機器,不是機器支配人”的願望。她不僅產量、質量提高,而且出的白花一天比一天少,後來始終保持在02%、03%左右;而該廠一般工人平均為089%,青島市其他8個棉紡廠為188%。她的擋車能力提高到600錠;而一般工人隻是300~400錠。
1951年下半年,郝建秀的先進經驗,由全國紡織工會、青島紡織分局等單位召集先進工人、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工會幹部20多位同誌組成總結推廣小組,經鑒定正式命名為“郝建秀工作法”,先在青島市9個紡織廠,很快在全國紡織企業推廣。從而為紡織企業創造了巨大的、新的價值:
它使紡織企業增加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延長機器壽命;且因隨時做好清潔工作,顯著改善了生產環境。據1951年有人粗略計算,全國紡織企業推廣“郝建秀工作法”後,僅增加生產一項,因少出白花一年可多生產44460件紗,其超額利潤可買68架戰鬥機,支援當時抗美援朝戰爭。
郝建秀的創新精神和工作法的基本原理,也大大推動了紡織企業其他工序的技術革新。如青島國棉六廠細紗揩車小組學習“郝建秀工作法”原理後,創造了一套較完整的工作法,揩一台車時間減少35%,且少走四分之一冤枉路,減輕了勞動強度;布廠王家祥小組學習後,經革新提高了產量,次布大為減少,回絲減少了50%;等等。
郝建秀在不到兩年的生產實踐中創造了一套科學的工作方法,從一個普通工人成長為先進生產者、全國著名勞動模範;後來受到黨中央的重視和培養,上了紡織大學,當了企業領導,繼而擔任新中國第一位女部長,成為新中國紡織工人的傑出代表和創新標兵。張濟生開創竹材工業化利用
大家都知道樹木成材時間長,竹子成材時間短,前者少則一二十年,多則三四十年,而後者三四年即可砍伐使用。竹子一次造林成功,可以長期收獲,竹子砍了,筍子又變毛竹。因此,如果廣泛利用竹材,既可節約木材資源,又有利於生態環境。這真是件大好事啊!
首先想到這一點,並開創竹材工業化利用的,是一位從農村孩子成長起來的,以後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張濟生。
張濟生於1939年出生在浙江淳安縣渡瀆鄉徐坑村(自1959年新安江水電站建成,淳安縣全部平原被淹成為千島湖,徐坑村現在已是千島湖底),父母務農不識字。當年送他上小學,隻圖有點文化將來可不受人欺負,並不奢求望子成龍。小學畢業後張濟生順利考入浙江省重點中學——建德梅城嚴州中學。梅城離家有40多千米,假日回家,沒有錢乘車,總是徒步行走。每次回校都要用竹筒裝上豆腐、黴幹菜和豆瓣醬等自製小菜,吃上幾個月,以節省菜錢。
他學習十分努力,而且清貧的生活使他從小就知道同情和關心家鄉的勞苦人民。家鄉淳安,上靠黃山,下通杭州,美麗的新安江流貫本縣,有山皆綠,無水不清,自然環境十分秀美。可歎的是雖有綠水青山,它哺育的卻是貧苦農民,原因是大量的森林資源未曾很好開發,更無加工產業。張濟生進入高中時,年方16歲的他就有個想法:日後若有機會升入大學,一定專攻林業,學點本事,開發家鄉竹木資源,讓父老鄉親脫貧致富。高中畢業後,按成績完全可以報考重點大學的重點係科,但他投考了南京林學院一個當時還不被人重視的木材加工專業,決心為開發祖國的森林資源,奮鬥終身。
艱苦好學、奮發向上的農家孩子張濟生,不僅從小養成吃大苦、耐大勞的堅毅性格,而且他善於動腦筋,具有可貴的創新意識。無論在學習還是工作中遇到問題,他不願墨守成規,總要搞出點新鮮玩意兒,想出一些與眾不同的點子。
如在林學院讀書時,在學校木工廠勞動,經常要磨鑽頭,這是一種費時費力比較辛苦的手工勞動,平時同學們都是這樣用手工磨慣的,而張濟生卻萌生了要發明新工具的念頭。他開動腦筋,找有關參考資料,畫各種圖樣,不斷試驗,反複實踐,終於在大學三年級他21歲那年發明了一套自動化磨鑽頭的工具,這一次成功,大大增強了他發明創造的信心。
1960年張濟生大學畢業後留校工作。他一邊教學,一邊搞科研,一邊奮發讀書。他注意到我國人口眾多,而木材資源有限,如何設法節約木材和用別的材料取代木材,大有文章可做。心裏念念不忘發明創造的張濟生,逐漸明確了主攻方向。27歲那年,正當他為此準備拚搏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他無法搞科研,但他盡可能地努力讀書,注意有關資料,為今後的發明準備條件。“文革”結束後,迎來科學的春天,經過加倍的努力,張濟生發明了鉛筆板生產新工藝,將傳統的鋸板改為旋板,不再有鋸屑,達到了節約木材的目的,獲得有關方麵的多種獎勵。但張濟生並未因此滿足,他覺得如果不是“文革”耽誤,這項發明也許會更早實現,而且他計劃中還有更大的發明,他要以隻爭朝夕的精神,投入新的戰鬥。
張濟生經常深入林區。他親眼看到中國的森林資源由於種種原因特別在“文革”中不斷遭到破壞,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影響,木材產量減少,難以滿足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之所需。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