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 3)

第二章

高國強革新洋裝置

1990年2月,上海石化塑料部從意大利引進的第一套聚丙烯裝置,經過基建、安裝、試車,總算正式投料開車了。

那是套集合機械、電氣、儀表於一個係統的現代化生產技術裝備。它真像個魔術師,各種化工原料在密閉的管道和槽罐裏,自動地進行化學反應,變成粉狀的聚丙烯;這種聚丙烯粉料又自動地被關進一個擠出機裏,變成粒狀的成品出來。

誰知裝置投產不久,那擠出機就遇上了麻煩。管道裏的聚丙烯粉料經常會結塊,以致粉料送不進擠出機。這樣擠出機就空載,或者使裏麵的切粒刀斷裂,從而迫使它停車,有幾次還造成裝置全線停車。

車間技術人員為此想盡各種辦法,都未曾解決。

這時,有個名叫高國強的青年工人,總是在擠出機旁徘徊不去。

唉!真叫人心痛嗬!高國強想,開車兩年,擠出機就為此斷刀停車18次,單是更換切粒刀就花費了66萬馬克,更不用說停車對生產造成的損失了。怎麼辦呢?

於是,高國強為此認真動起腦筋來,他要試著解決它。

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樣在擠出機旁兜來轉去,一個念頭突然間冒出來:工藝上無法消除粉料結塊,是不是可以在設備上剔除“結塊料”呢?對了!擠出機上方有個粉料與添加劑的混合器,如果在它的上麵加一道過濾網,擋住“結塊料”,並且及時清理,不就行了嗎?

他的辦法很有創意,也具備可行性,很快被采納了。方案實施後,在細節上又作了些改進,效果很好,擠出機連續運轉的周期就此大大提高了。

高國強,一個青年工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能耐呢?

高國強是農家子弟,1987年高中畢業考進了上海石化技校。父親拿著錄取通知書對他說:“阿國,石化是國家支柱產業,上海石化在上海是數一數二的利稅大戶,你要好好幹,有出息點。”高國強眼睛裏閃著光,使勁地點頭應道:“我一定好好幹!”

當時,上海石化塑料部正在擴建兩套引進的聚丙烯裝置,高國強在技校就讀的那個班,便是為其定向培訓操作工的。技校老師說:像這樣科技含量高的裝置,在國外,操作工都是大專以上的學曆。同學們聽了很驚訝,有人擔心地說:“那我們怎麼做得好?”老師說:“事在人為嘛!”高國強不聲不響地下了決心:笨鳥要先飛,我要學好這門技術,非下苦功不可。

技校學習結束後,高國強被安排到聚丙烯車間的後工段,在基建期間繼續接受培訓。培訓內容又多又難,同學們一天下來都叫累,晚上回宿舍大多數是打打撲克,看看小說。這些活動高國強也喜歡,但他把這些娛樂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弄懂應該弄懂的,記住必須記牢的。

裝置基建就緒後,車間忙著單機試車。那台從德國進口的擠出造粒機,就在高國強所在的後工段,它既複雜又精密。這段日子裏,儀表工檢測儀表,高國強在旁邊看;電工調校電器,他在旁邊問;機修工檢修設備,他在旁邊學;中外技術人員研討問題,他在旁邊聽。他把看到聽到學到的統統記在了小本子上,連閥門開關的角度都沒遺漏。晚上回宿舍,再分析、歸納,重新寫在硬麵抄上。

裝置開車前,操作工先到崗位翻班。高國強上夜班時,白天還經常在裝置現場。有人不理解來問他,他說:“外國技術人員不上夜班,他們白天在現場指導,我不來就學不到了。”

高國強鑽研技術的苦功沒有白費,他全麵熟悉了擠出機的工藝和設備,在工作中開始嶄露頭角,這次解決“結塊料”問題僅是個開始。

1991年3月,第二套聚丙烯裝置也開始了係統設備試車。裝置的生產工序是由前向後延伸的,試車卻是倒著來,首先試後工段的風送係統。這係統用風力把聚丙烯成品料從管道中送到包裝車間,裝袋後就可以出廠了。新建的兩套裝置一模一樣,高國強他們按照第一套裝置上成熟的工藝,組織了第二套裝置風送係統的試車。結果很意外,風送能力隻達到設計值的一半。

意大利坦克尼蒙特公司的現場總代表捷克米尼,怎麼也不相信明擺著的試車結果。他說:“你們搞錯了,不可能!”他決定親自指揮第二次試車。

第二天一早,捷克米尼就到生產現場,親自巡檢設備、電氣,一一確認試車準備工作。一切都按部就班,有條不紊,足足忙了一個上午。午飯後,“ALL OK”,正式試車。結果是與第一次完全相同。捷克米尼想不通了,他參加過好幾個國家的聚丙烯裝置的建設,很有經驗,也很自信。這次試車首戰失利,不光是臉上掛不住,整套裝置的試車也已排下倒計時的網絡計劃,這如何是好?

第三天,高國強來找捷克米尼,建議修改試車的工藝參數。原來在第一次試車失敗後,他就在反複思索,他堅信操作沒有失誤,認定問題出在設備上。兩天裏他在兩套裝置的現場反複查看設備,互相對照,最後發現第二套裝置的送料管道的口徑小了。他對捷克米尼說:“管道細了。風力照舊,風送能力當然減弱。隻要提高鼓風壓力,就能解決問題。”

第三次試車,一舉成功。在場的中方領導和外方專家都很高興。捷克米尼走到高國強麵前,一手拍著他肩膀,一手翹起大拇指,用生硬的中國話大聲說:“了不起!”

高國強在聚丙烯裝置上進行了一項又一項技術革新,其中的技術含量,也隨著他本人學曆的提高和工作經驗的積累,在不斷提升。

1998年1號聚丙烯裝置進行技術改造,年設計生產能力從7萬噸提高到10萬噸。改造實施後,擠出機的產量偏低,阻礙了改造成果的充分發揮。高國強帶領攻關組,通過優選裝置聚合工序所用的催化劑的品種,提高聚丙烯粉料的粒徑分布,從而提高擠出機的造粒速度,解決了影響產量的“瓶頸”。

1999年2號聚丙烯裝置進行增量改造。高國強主動向負責擠出機改造的德國WP公司專家提出建議,希望改進添加劑係統的控製程序設定,他提供了比原方案更合理的程序設定。他的方案被外方專家所采納,並被他們用到其他國家的同類擠出機上。

高國強現在是車間的工段長。由於他對引地裝置作了一係列的革新,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先後獲得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崗位能手、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建設工業新高地爭先創優活動先進個人、全國勞動模範等光榮稱號。

熟悉高國強的人都稱讚高國強,說他是幹一行、愛一行、幹好一行,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的基礎上,還能改進和發展新技術。他在技術問題上是向先進水平挑戰,在本質上是在向自我能力挑戰,使人生向更高的境界拓展。

蔡友銘創立花卉培育新體係

1987年初,荷蘭花卉博覽會在上海舉辦。在參觀者中,有位名叫蔡友銘的青年,在各類花卉前戀戀不去,觀看得格外認真、仔細。

蔡友銘是農家子弟,本來就喜愛種花護花這一行。在上海市農業學校讀書時,曾組織過一個花卉興趣小組。兩年前,他從一個學生黨員、“優秀畢業生”,成為上海市林業站的花卉技術員。他工作勤奮努力,逐步成為林業站花卉專業的技術骨幹。這時,他被博覽會中那五彩繽紛的花卉世界深深地吸引,也被這些花卉優良的質地、眾多的品種所折服。他內心不由地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激情和願望:一定要在花卉業上有所作為;一定要學習國外先進的花卉種植技術,改變國內落後的花卉生產狀況。

1989年初,23歲的蔡友銘通過國家農業部考試,得到了去日本東京都農協考察學習的機會。他抱定“多看,多學,多交流”的宗旨,顧不得出去遊玩,而是一整天一整天地在農場、在資料室裏學習。年底進修結束,蔡友銘婉言謝絕了日本專家的盛情挽留,學成歸國。1992年初,蔡友銘擔任新組建的上海市花卉良種試驗場場長,又受組織派遣,遠赴花卉出口大國荷蘭考察進修。他以更大的責任心、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刻苦的學習中去。

通過出國考察,蔡友銘進一步認識到我國在花卉生產上與國外的差距所在,更激發了他在科技創新上下功夫,致力於改變我國花卉生產落後麵貌的決心與信心。

提起香石竹,可能有許多外行人不熟悉,可它的又一名字康乃馨,在上海卻是很少有人不知道的。康乃馨是上海市場上消費量最大的花卉,但基本上依賴進口。於是,蔡友銘開始潛心鑽研康乃馨的種苗繁育和栽培技術。

蔡友銘總是起早摸黑蹲在苗圃裏觀察花畝生長。他知道傳統的育苗,是由花農從田間采穗後進行自繁自育。其種苗病蟲害嚴重,生長發育慢,容易形成“小、老”苗,素質很差。經過摸索研究,蔡友銘針對傳統育種存在的問題,創建了母本圃、采穗圃和扡插圃這“三圃”育苗體係:

他迎合市場需求,根據氣候和立地條件的不同,篩選出適宜品種。在母本圃和采穗圃,育苗選用泥炭配置營養基質,並經蒸汽嚴格消毒;澆水采用滴灌,不僅節約了用水,而且避免了過去澆水噴灑不均造成積水而誘發的病害;溫光管理采用智能化溫室自動調節,整個生產區環境嚴格與外界隔離,注意消毒和病蟲害控製。在扡插圃,他除了采用科學的基質,配備良好的遮蔭、噴霧等設施,加強日常管理外,還注意每次扡插前都對基質進行蒸汽嚴格消毒;所有插穗都經低溫處理等。

這樣,他們生產出的種苗不僅粗壯,而且病蟲害少、生理活性強,使康乃馨種苗的質量產生了質的飛躍。

同時,蔡友銘又先後從國外引進100多個康乃馨品種,選育出了30多個冬季和夏季型品種,實現了周年均衡供花。他還下海南、上東北、赴青海,在不同緯度的地區進行試驗,掌握了利用適度高海拔生態條件繁育優質種苗的技術,使康乃馨種苗覆蓋全國90%以上的地區。他的“香石竹優質種苗繁育及其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成果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

花卉種球的繁育,一直是花卉界的一道難題。科技人員為利用溫差,往往在高緯度地區進行種球繁育。但由於高緯度地區的生育期不長,種球後熟期短,養分不能充分轉移,培育出的種球質量差。為在我國實際條件下探索科學的種球繁育方法,蔡友銘從植物高緯度生長分布類型相似的原理引出思路,帶領技術員進行大量對比試驗。

1994年蔡友銘在皖南山區建立試驗基地。山區不通汽車,他背著行李和試驗器具,在崎嶇山路上長途跋涉10多個小時才到達。有一次剛爬到半山坡,突然下起陣雨,山路又陡又滑,他摔了一跤,人順著山坡直往下墜,如不是抓住樹枝,他就跌進萬丈深淵了。山區不僅蚊蟲叮咬難熬,而且食物匱乏。蔡友銘憑著堅忍不拔的頑強毅力,通過多年實踐,終於一改過去的傳統做法,創建了低緯度高海拔種球繁育體係。

他證明了高海拔(800~1 200米)的立地條件,有較寒冷的環境和一定的溫差,有利於種球的營養積累和生長發育;同時,處於低緯度,種球葉枯較遲,延長了生育周期,增加了幹物質的積累,使種球長得飽滿充實。經專家鑒定,這一創新體係繁育的唐菖蒲、百合等花卉的種球質量,接近了進口種球的水平,改變了原先依賴進口的局麵。

蔡友銘還獨創“宿根冷藏技術”解決了滿天星花卉安全越夏難題;采取變溫、摘心、加溫加光等技術,綜合運用光、溫、肥調節技術,使香石竹、唐菖蒲、滿天星、鬱金香等多種花卉,能根據市場消費需求的花期栽培,實現優質高產。

1994年,28歲的蔡友銘擔任了上海市林業站站長職務。根據花卉生產特點,他提出了“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據,產前種苗服務,產中技術指導,產後協助銷售”的花卉經營策略。並大膽實施“公司+農戶”的生產經營機製;把培育的花卉種苗賣給農戶,指導農戶栽培,再向他們收購成品花卉銷售到市場上。

蔡友銘提出的“兩頭(種苗繁育和市場銷售)在內,一頭(生產基地)在外”的生產經營方式,使上海市花卉良種試驗場與800多萬農戶建立了相當穩定的業務關係,形成規模經營的格局;而且,使不少貧困地區的農戶由此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蔡友銘還十分重視培養青年科技人員,為上海林業花卉的大發展蓄備後勁。他將一批25歲左右、具有一定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青年人提到分場領導崗位,或擔任科研課題的第一主持人,並且選派青年科技骨幹出國進修深造。同時,十分重視培育既懂技術又會營銷的青年人才,改變了林業站過去“鑽技術業務人員多,搞營銷管理人員少”的不平衡狀況。

在蔡友銘的領導下,從1994年至2000年,上海市花卉良種試驗場的資產增長了15倍,生產規模擴大了15倍,技術人員增加了10倍。

在為花卉事業嘔心瀝血創業的過程中,蔡友銘先後獲得“上海市新長征突擊手”“上海市綠化先進個人”“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十大傑出青年”等光榮稱號。他說:“花卉業是上海發展都市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引來春色滿人間,我將樂此不疲。”

徐培成開創成人矯牙新技術

1982年的一天,有個中年婦女領著孩子來到區牙防所,請一位年輕醫師給孩子進行口腔矯治。她向醫師訴苦道:“唉!我這孩子的牙,長得就像我一樣啊,真難看死了!”

原來她自己的牙齒排列也是東歪西斜,嚴重不齊,她為此深感苦惱。

醫生一麵給孩子檢查牙齒,一麵同情地想:如果能給這位婦女的牙也進行矯正就好了。

這位醫師不是別人,就是以後榮獲“上海市十大工人發明家”、“上海市勞動模範”稱號,目前擔當著牙防所所長、副主任醫師、徐彙區2001~2003年學科帶頭人重任的徐培成。當時,他才25歲。

徐培成自從1977年10月畢業於徐彙區衛生學校口腔班,走進徐彙區牙防所工作之後,一直從事青少年口腔矯治,主要的治療方法是為病孩戴上矯正器進行矯正。這種治療方法一是療程較長,一般要曆經1~2年;二是影響美觀。這對成年人來說,大多不願接受。

麵對不少中年人因牙列不齊而造成的痛苦和煩惱,一個念頭縈繞在徐培成的腦際:能不能創造一種不拔牙、不戴矯正器,而且時間短的嬌治新方法呢?這一深植於心靈的欲望,燃起這位青年醫生持久的鑽研熱情。他下定決心、悉心鑽研,開創成人矯牙新技術。

1982年,他考進了上海電視大學醫學專業。1988年,他又去日本自費留學深造。在夜大學,他孜孜不倦地學習,像海綿一樣吸取有關專業知識。為了摸索為中年人矯治牙列不齊的新方法,他翻閱了大量的中文矯正教科書,自費購買了英文矯正專著,但是均未找到適合中年患者的資料。國外也沒有現成的經驗。

在不斷的思考、探索中,徐培成突然想起在日本留學時,曾遇到過烤瓷修複牙齒的病例。所謂烤瓷修複牙齒,就是用以金屬作為內冠,在金屬內冠外層烤上瓷粉製成的假牙,裝入患者口腔。這種假牙質地堅硬、耐磨,顏色和表麵光澤近似天然,幾乎與真牙一樣。徐培成想,如果能將烤瓷修複技術和矯正技術相結合,創新出一種修複正畸術,就是能在不拔牙、不戴矯正器的前提下矯治牙列不齊,又能恢複口腔功能,同時也能治療牙體病、牙周病,那不是造福人類的大好事嗎!成功的聯想在這一瞬間的撞擊閃出火花,多年的潛心探索,終於使他見到了希望。

經過十餘年發奮學習、悉心鑽研、反複實踐,徐培成的創新終於成功。他創造的“中年人牙列嚴重不齊烤瓷修複正畸法”,通過修複和正畸(矯正牙列不齊)兩個學科互相滲透、烤瓷修複和正畸兩種技術有機結合,形成一種新的正畸裝置和方法。他設計出一種“截去歪牙,保留牙根,再鑲裝烤瓷牙”的“嫁接式”矯正手術。這種“嫁接牙”因為是接在保留的牙根上,所以不影響牙齒的咀嚼功能,又解決了美觀問題。而且治療過程中牙周組織不改變、不拔牙、不戴矯正器,治療時間一般隻需2~3周,就診次數僅3~4次。為不適合常規正畸治療的中年患者矯治錯牙畸形,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手段。經專家鑒定,這是口腔醫學的一大突破,在國內屬領先地位,達國際先進水平。

徐培成的這項發明成果,獲得了國家專利,獲得了上海市科技進步獎和第三屆國際“達爾文”生物、醫學成果博覽會國際金獎。

為了使創新的矯正方法更趨合理和科學,他還在烤瓷修複正畸法中首次引進正畸的診斷方法,包括牙量骨量(牙齒和牙床骨的長度、寬度)分析、牙弓長度(牙齒排列的孤長)分析及X線頭影測量分析。在X光片上,測定牙齒和牙床的變化。又首次應用X線頭顱側位定位片分析方法,對修複正畸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並在醫科大學導師們的熱情指導幫助下,不斷完善這一修複正畸特色專科,廣泛應用於臨床。

在開展“烤瓷修複正畸”研究過程中,徐培成經常利用午休時間在醫院裏作牙齒排列試驗,研究牙冠矯正的角度和技術問題,又為病例拍攝頭顱定位側位片,描繪矯正前後的牙齒變化角度。每個患者不同的矯正方案,都凝聚著徐培成醫師無數個不眠之夜。

一天,一位中年婦女愁容滿麵地走進徐彙區牙防所,告訴徐培成醫生:“我是個涉外工作者,常為這副東歪西倒的牙齒而苦惱。聽說您能治這種牙病,所以我來求您。”徐培成仔細檢查了她的牙齒後,肯定地對他說:“我會為您想辦法的。”10天後,這位女士的牙齒矯正好了,她的一副新牙又潔白又整齊,令熟悉的朋友碰見她時也認不出了。她逢人便講這副新牙給她帶來的歡樂。過去曾有人勸她把牙拔了,裝上假牙,可她前幾年曾因拔牙而引發了心肌炎,再也不敢冒險拔去6顆牙了。再說,假牙哪有真牙好使?新牙裝好後,她給徐醫生寫感謝信:“感謝您給我帶來了美,帶來了自信,帶來了歡樂。”

有一位電視台的女主持人,牙齒也有些參差不齊,成了阻礙她在鏡頭上盡情發揮的心病。她想戴矯正器矯正,但影響美觀,隻得作罷。去醫院詢問,回答都是要把牙拔了,再裝假牙,她隻能卻步。後來,她聽說徐培成的發明,立即慕名前往治療,時隔10多天,困擾多年的牙齒便齊刷刷地“改歪歸正”了。從此以後,她自信心倍增,出鏡頻頻,更好地展示了清麗、大方的氣質。

類似以上事例舉不勝舉。徐培成研究成功的“中年人嚴重牙列不齊的修複正畸法”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至今已為2 000多位牙列不齊的中年人成功矯治,取得了健牙、美容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