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單旭沂紮根第一線
公元1999年冬季的一個午後,寶鋼熱軋主控機房裏,十來個年輕人目不轉睛地盯著計算機屏幕,其中一位戴著眼鏡略顯儒雅的年輕人神情異常專注,目光隨著控製信號移動著,驀地,他興奮地叫了起來:“成功了”、“我們成功了”!頓時,整個機房的氣氛沸騰了……整個攻關小組為了這一天,不知熬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戴眼鏡的年輕人就是帶領這個攻關小組的負責人,他的名字叫單旭沂。
8年前,單旭沂取得英國倫敦城市大學的博士學位時,他麵臨著選擇。很多同學、朋友都勸他繼續留在英國,那裏有豐厚的待遇和優越的科研條件,留下來,他可以全身心地從事自己心愛的研究,可幾年的海外經曆讓他懂得了祖國的含義,他選擇了回國。
帶著淵博的知識和滿腔的抱負,單旭沂選擇了國有企業的代表——寶鋼。
單旭沂沒有以“洋”博士自居,他選擇了生產第一線,沒有人過多地關注他,更沒有媒體追蹤他,隻有寶鋼人知道:第一次,“洋”博士來到了寶鋼。大家親切地叫他“單博士”。
他一頭紮進了一線,暗暗要求自己,要在最短的時間裏掌握最詳實的現場情況。他從最簡單的操作工作做起,每天同一線工人們一起流汗、熬夜,把現場中存在的困擾生產的難點一一記下來。也正是在這裏,單旭沂找到了書本上沒有而又極其寶貴的財富。
1998年,國內外鋼材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大部分產品過剩,市場上緊俏的都是高附加值、高性能的;而寶鋼早期投產設備的控製係統日趨老化,這些設備所生產的產品漸漸在失去優勢,特別是麵對國外產品咄咄逼人的氣勢,已無法滿足市場的更高要求。如何改造現有設備,生產出能滿足市場更高要求的產品,顯得尤為緊迫。
作為在發達國家親眼目睹過這種競爭後果的單博士,他深深知道,對於寶鋼,產品喪失優勢意味著什麼。他積極主張盡快進行設備係統改造。
層流冷卻係統是熱軋板生產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序。該係統根據要求對處於高溫狀態下高速運行的帶鋼,進行分段精確冷卻,以保證鋼板性能符合要求。如果係統運行不正常,鋼板的廢次品率將大大上升。熱軋層流冷卻計算機係統改造項目在國內尚屬首次,它既無外援,又存在實施時間緊、不能影響在線係統的運行、無在線調試的時間等諸多困難。而且,寶鋼自身又無開發研製這套係統的全部技術,如果進行技術引進,動輒需要上千萬元。更何況該項目隻能成功,萬一有一點閃失的話,損失不可估量,風險可想而知。麵對這些困難,很多行家都猶豫不決……
正在這時,單旭沂挺身而出,主動承擔了《熱軋層流冷卻係統改造項目》中的計算機係統的整體改造和《提高層流冷卻係統控製精度研究項目》兩個重點項目。作為項目負責人,單旭沂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壓力和責任:隻許成功不能失敗!
在項目進行過程中,他充分利用各種可能的機會,對係統進行全方麵的仔細測試,排除大大小小無數個難點。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是,原係統中層流冷卻功能是跟其他軟件模塊捆綁在一起的,這樣當原係統中某一模塊的功能不正常時,其他功能也經常受到影響,繼而導致一連串係統異常。有時,單旭沂為了這個問題,會沉思幾個鍾頭,因為引起任何一個模塊功能異常的因素很多,更何況有那麼多模塊,其複雜程度可想而知!
一天,他的個人電腦出了點故障,經過一番仔細“診斷”,他發現問題出在那個內置的“貓”上!他更換了電腦主板並配上了外置的“貓”,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
“有辦法了!”他由此受到了啟發,大膽提出對原係統中的層流冷卻功能進行分離的設想,這樣當原係統中功能不正常時,就可以避免層流冷卻等其他功能受到影響。但這個設想的代價是:對原係統進行一次徹底的“革命”。
為了這個設想,他夜以繼日地泡在機房裏,邊查閱德文資料,邊從頭開始建立起新的層流冷卻軟件係統。程序數量之大,使原程序清單疊起高達1米多!度過多少個不眠之夜已經難以計數,查閱過多少資料也已無法統計,進行了多少次檢測、論證、試驗更是難以計算。有時,半夜裏他剛躺下,突然想到了什麼,又打開台燈,迅速把它記錄下來。
辛勤的耕耘,換來了沉甸甸的果實。單旭沂帶領的課題組消除了原係統中存在的導致應用軟件係統癱瘓的嚴重隱患,成功地建立了新係統。新係統於1999年12月投入運行時,原定是8小時調試時間,實際上不但沒有使用這8個小時,而且獲得了一次成功。
一次成功,對寶鋼熱軋這樣一條24小時連續生產的流水線來說,意味著直接經濟效益達100萬元以上。而且,這個項目還為寶鋼節省了近200萬美元的外彙,創造了寶鋼技改項目曆史上的奇跡。
一個難關攻克了,單旭沂又把精力轉向了另一個難題……
人生難得幾回搏。單旭沂找準了人生的坐標,他為他的選擇而驕傲,他為他的付出而自豪。幾年來,他先後負責市級、公司級科研項目9項,攻克各類技術難關200餘項,為寶鋼創直接經濟效益近5000萬元。
單旭沂沒有停下來細細品味一下成功的喜悅,更沒有固步自封。他還是他,還是那個選擇回國,選擇寶鋼,選擇紮根一線的單博士。
任國強譽滿“腈綸少帥”
腈綸,人稱“人造羊毛”,具有柔軟、蓬鬆、防黴蛀、色彩鮮豔等特點。經過特殊加工的腈綸,更有阻燃、吸濕、抗菌等多種性能,比天然羊毛更適合人們衣著和日用需要。同時,作為羊毛最好的替代品,腈綸又是個環保產品:大力發展腈綸生產,對減少羊群放牧以保護草原、防治沙塵暴有重要的作用。
1987年7月,浙江大學研究生院畢業的碩士任國強,就是到一家生產腈綸的工廠——上海石化腈綸廠報到的。他拒絕了國外大公司的高薪聘請,決心紮根上海石化,為發展我國的腈綸工業獻出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任國強一進廠就出手不凡:他讓一套裝置“起死回生”;又消除了一起重大事故隱患。
腈綸廠有一套粗丙烯腈回收裝置,因為運轉不正常而停產多時。生產設備不能用,是多大的浪費啊!任國強作為腈綸廠的科研人員,接受的第一項任務就是改造這套裝置。
任國強和職工們一起,進行現場操作,仔細勘查設備。他很快找到了問題的症結所在。原來是裝置在運轉中,生產腈綸的原料——丙烯腈在裏麵容易結成塊,影響了它的暢通,造成裝置停車。於是他對症下藥,自己動手,反複試驗,改進了換熱器,更換了阻聚劑,創造出一套嶄新的清掃法。裝置的“頑疾”被治好了,重新投入正常運行,企業因此增加了經濟效益。
不久,廠裏發生了一起驚人的事故:因某項意外,一種叫硫氰酸鈉的化工料跑到冷凍水裏去了!情況很嚴重,廠裏一片緊張空氣。
在化工生產過程中,需要冷凍水進行循環冷卻。如今跑到冷凍水裏的硫氰酸鈉對設備和管道的腐蝕性很強,冷凍水裏又有大量的用來降低冰點的酒精,極易引起燃燒!
“要趕快把這些冷凍水中的硫氰酸鈉排放出去啊!”
“就地排放很不安全,怎麼辦呢?”
“能不能用桶裝?”
“不行的,這麼多蒸餾水,上千隻桶也裝不完啊!”……
人們焦急地議論著。可此時任國強十分沉著冷靜,他經過思考,大膽地提出借用粗丙烯腈回收裝置來蒸餾冷凍水的辦法。實施後,冷凍水中的酒精蒸餾回收了,硫氰酸鈉也從冷凍水中安全地排除了。
既勤於實踐,又敢於創新,任國強一下子成了廠裏的“新聞人物”。當然,更顯出他的創新精神和才華的,還是以後他投身於腈綸裝置改造創新和國產化的事跡。
任國強在研究生院學的是高分子化工專業。當時他就曾被派到上海石化,參加了一項關於腈綸“兩步法”生產新工藝科研項目的聯合攻關。他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於腈綸工業的生產實踐,嚐到了成功的喜悅和樂趣,激發了對腈綸事業的熱愛之情。特別是當他看到工藝技術滯後的現狀,心中充滿著挑戰國際先進水平,迅速改變國內腈綸工業落後麵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任國強深深懂得,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雖是必要的,但不能一味依賴別人。完全靠別人,不僅靠不住,還會使我們的設備製造水平和創新能力停滯不前,甚至加大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因此,必須在學習、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的同時,致力於抓改造創新和國產化。
於是,1989年秋,當任國強挑起籌建上海市重點工程——上海金陽腈綸廠的重擔後,他不僅參與建廠的全過程,還不畏艱難,銳意創新,致力於金陽廠硬件和軟件的國產化。
腈綸生產裝置中有一個關鍵設備叫聚合釜,形狀像個巨型熱水瓶。生產腈綸的原料丙烯腈,就是在這個聚合釜中,經過化學反應,聚合成顆粒,再經後加工而產出腈綸纖維。過去這一關鍵設備我國不會製造,必須依靠引進。任國強在大學研究生院時,已開始把研究的目光投向聚合釜。他曾經先後參加研製供實驗和中試驗證用的兩個聚合釜,容量分別為1立升和400立升。如今,他要擴大容量,實現這一關鍵設備的國產化。
聚合釜的容量和質量狀況,直接關係到腈綸生產的產量大小與質量優劣。而擴大容量,絕不是件容易的事。容量越大,設計製作的難度也就越高。為解決製作這種加大容量聚合釜的特殊材料,和減少釜內結疤等高難課題,任國強和同事們一起多方考察,數十次地反複試驗。
任國強從事的是腈綸化纖的高科技領域,卻進行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單調乏味的實驗操作。實驗中,他在高倍電子顯微鏡下,在拍成底片放大的熒屏前,仔細觀察著釜內丙烯腈聚合成的微小顆粒。這些高分子性能的微小顆粒關係著產品的優劣。他總是從早到晚一連十幾個小時,不停地注視、察看著成千上萬顆微粒的狀態,並作出細致入微的統計。強烈的化工有毒氣味熏得他頭昏腦脹,兩眼酸痛,流淚不止。這一切困難與障礙並沒有阻擋他前進的步伐。
就這樣,任國強終於掌握了聚合釜的放大技術,攻克了聚合釜特殊材質的難關,並開發出樹脂分子篩除雜新工藝,成功地研製出第一台國產72立方米聚合釜,應用於金陽腈綸廠的擴容改造,打破了這一製造領域外國人一統天下的局麵。
此後,任國強又在年產66萬噸腈綸改造工程中,創建了容量為83立方米的聚合釜。這一次擴大容量,又傾注了他無數的心血與艱辛。
任國強還在多年潛心研究的基礎上,一舉攻下了腈綸生產工藝軟件包的科技高地,為國產腈綸大工業生產鑄造了“靈魂”。從此,我國腈綸工業生產的成套技術實現了全麵國產化。
2001年8月1日,由任國強掛帥的上海石化四期工程重點項目——年產66萬噸腈綸改造工程勝利建成投產。這項工程創造了國內單線生產能力最大、建設投資最省、成套技術國產化的奇跡。從此,上海石化腈綸部躋身世界腈綸三強的行列,成為國內同行的“龍頭老大”。
任國強如今是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這位被譽為“腈綸少帥”的青年化纖專家,為我國腈綸工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之功,並在繼續為之作不懈的努力。
張菁創新技藝奪金牌
2000年3月初,日本東京的新輪王子飯店內熱鬧異常。第三屆中國烹飪世界大賽的發獎儀式就在這裏舉行。經過3天的比賽,激動人心的時刻即將到來。
“麵點金牌,新亞集團新亞湯臣大酒店張菁!”隨著日本烹飪理事長的宣布,一位年青的中國女孩上台來,從理事長手中接過獎牌,眼中激動的淚水在打轉。台下,她的授藝恩師葛賢萼拿著照相機照下這難忘的一刻。愛徒終於成功了,她的成功是多麼的來之不易!
1992年,年方19的張菁,因偶然的機會成了一名點心學徒。她的吃苦耐勞和對工作的認真態度,促使當時任技術顧問的全國點心狀元、全國勞模葛賢萼大師收她為弟子。在葛大師的親授下,張菁開始中式點心工藝的學習。
技術活兒要做好,沒有紮實的基本功是不行的。中式點心的製作也是如此。發麵、拌餡、搓條、摘坯、擀皮、包餡、打褶等,這些是中式點心技術中最一般、最普通卻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必須練得熟、學得透、做得好。
張菁是位有誌氣的姑娘。她認為,“人的一生不能碌碌無為”,不論在什麼崗位,都要幹出個樣兒來。她的學藝宗旨是“勤學苦練基功,永攀技藝新高峰”。為了學好基本功,張菁放棄了無數的休息時間,經曆了長達6年的艱苦訓練:練手勢,練手感,練力度均勻、成形美觀、層次分明和大小如一,甚至剪硬紙板當作燒賣皮子練,練得手心手指皮綻肉破,“血泡之後是老繭”。
刻苦學習使她出類拔萃、脫穎而出,取得了累累碩果。然而張菁並不滿足。她深知攀登技術高峰僅僅依靠紮實的基本功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技術上的創新。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參賽,張菁堅持不斷創新,從原料創新、口味創新到款式創新,給人以新的口味、新的感覺。作為葛派傳人,張菁把創新看做自己始終不變的目標。
1999年11月,在杭州舉辦的第四屆全國烹飪大賽中,張菁參賽的點心品種是“韭香酥盒”和“太極馬蹄盞”。這次比賽她聽取師傅的意見,將原來傳統的酥盒點心的餡心,改為潮州點心中韭菜盒的餡心。
問題是:油酥類點心,放在油中炸時油溫較高,炸的時間不能長;為防止餡心不熟,一般傳統用熟餡。但韭菜不能久熱,否則會影響口感,怎麼麼?
張菁大膽地決定改變傳統做法,將熟餡改為生餡,用生韭菜,這樣能保持它原有的清香,加上用鮮蝦作輔助用料,必定是鮮香無比。
然而這又很冒險,因為如果這道點心的餡是夾生的,就完全失敗了!
於是張菁拿著秒表計算時間,無數次的探索,使之熟到好處,並防止酥盒變成焦色。在比賽中,這道有特色的點心,終於博得評委的青睞,她拿到了麵點組的個人金牌。
在日本東京舉辦的“第三屆中國烹飪世界大賽”,對27歲的張菁來說又是一場挑戰。她和恩師經過好幾天的討論,想以“蟹粉小籠包”作為參賽品種,因為,在日本“小籠包”非常受歡迎。可是,憑師傳的經驗,她得知日本人的口味不同於中國人,以清淡為主,不喜油膩,而“小籠包”的湯汁是用肉皮熬製的,要它不油膩怎麼可能呢?怎樣才能把油去掉,又保持“小籠包”的湯汁鮮美呢?
張菁通過反複思考,再請教老師和單位同事,打算用魚膠粉代替肉皮中的膠汁,起到凝固作用。同時采用西菜中的熬湯法,將母雞與豬蹄熬出了又清又鮮美的湯汁,再加入魚膠粉。
“搞定了!”張菁開心地自言自語。但接著小籠包的裝盤又成了問題:一般小籠包是裝入竹籠後蒸好上桌。若竹籠太一般,缺乏新意,也不能給人以美感。於是,她決定逛商店尋找思路。一連逛了幾天,腳都走酸了,還是想不出好的辦法。那天是星期日,她與朋友一同閑逛,突然看到一家賣蠟染布的商店。
“太好了,就用它!”張菁一下子竄進這家店。一位外國人手中的一塊藍花布吸引了她,她要用這種花樣的布作襯底。因為這塊藍花布非常富有中國的民族特色。說來真巧,那位外國人買剩下的一小塊零布正好夠用,晚一步,也就沒了。
在日本比賽中,中國小籠包這個參賽品種少說有4個。但張菁的作品以高超的中點技藝、審美情趣和富有新意征服了所有評委。它用蠟染藍花布作襯底,鋪在形似葫蘆的展板上,配上一個個紅木墩子,放上一隻隻精致的小竹籠,竹籠內的小籠包潔白、晶瑩,十分神氣。在小籠包一側再爬上兩隻栩栩如生的由張菁創作的麵塑大閘蟹,顯示蟹粉小籠之誘人,構成了一道特別富有中國文化韻味的美食佳作。而且那小籠包的味道也正合日本評委們的口味,於是評委們紛紛亮出了高分……
年輕的張菁已得到不少獎狀、獎牌:獲得“上海市青年崗位能手”“上海市三八紅旗手標兵提名”“三學狀元”等光榮稱號。但她認為“成才的路還很長”,她又為自己訂下了新的奮鬥目標。
徐琛發明防觸電插座
1985年3月25日上午,12歲的上海市和田小學學生徐琛站在東京三越百貨公司影劇院的領獎台上。她的小發明作品“防觸電插座”獲得了第三屆世界青少年發明創造最佳作品獎,她是免費到日本旅行領獎的。
9點鍾左右,影劇院已經來了許多日本人士和日本小朋友。影劇院正中放著3張桌子,第一張桌子放著徐琛的“防觸電插座”模型,旁邊一塊小牌子上寫著“中國徐琛,12歲”。第二、第三張桌子分別放著瑞典佩迪·喬納森(14歲)的“自動播種機”模型和美國威廉·愛德華(18歲)的“電腦調查裝置”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