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最佳作品獲得者分別站在自己的作品旁邊,準備隨時回答別人的提問。
9點20分,日本創造發明協會總裁、日本天皇的侄子長陸宮殿下和他的妃子來了。殿下一邊跟徐琛握手,一邊親切地發問。
“徐琛,你是怎麼想到要搞這個小發明的?”
“因為我的弟弟調皮,觸電了……”
“呀!你弟弟觸電了?”
“是啊,所以我才想到要做‘防觸電插座’的呀!”徐琛回答。
那天放學後,徐琛正在家裏做功課,弟弟在隔壁房間玩耍,忽聽弟弟大叫一聲,她連忙跑過去,隻見弟弟跌倒在地上,麵如土色,身子不住地哆嗦。
“不好了,弟弟觸電了!”她急忙關掉電閘。奶奶趕過來,看著孫子這個樣子,嚇壞了。經過一陣子折騰,弟弟才漸漸恢複了常態。奶奶開始嘮叨起來:“你這個討債鬼,真是作孽呀,誰叫你去碰電插座的?!你不知道,它會要了你的命的……”
原來頑皮的弟弟一直覺得電插座的兩個小孔很神秘。那天,他拿起一根鐵釘去戳那插座孔。金屬是導電的,一股強烈的電流,猛地將弟弟擊倒在地。
弟弟雖然已脫險,但是徐琛心裏卻像壓上了塊石頭:這種插座總有一定危險性,說不定還會有更多的頑皮孩子闖禍,怎麼辦呢?
爸爸是個“電子迷”,熏陶和感染了她,使她從小就在心裏樹立起一個目標:要像爸爸那樣,學會自己裝電視機,自己裝錄音機……甚至超過爸爸,將來做個科學家,創造發明更高級的東西。這就是她的理想。少年時期的理想是任何東西所無法代替的寶貴財富。
她在小學3年級時,就在爸爸的指導下,學會了裝“單管半導體”。不久,她又創作了一杆天平秤。後來,她參加了星期日創造發明獎俱樂部後,又搞了“防爆熱水瓶蓋”、“磁控台燈”等多項小發明,獲得了近10個全國、市、區小發明創造獎。
這天晚上,她心事重重地問爸爸:“弟弟差點闖大禍,能不能買一個防觸電插座?”
“防觸電插痤?”爸爸搖搖頭說,“到哪裏去買呀,這種插座還沒有發明出來呢!”
“為什麼不發明防觸電插座呢?我要發明!”她脫口而出,說出了一個剛剛才萌生出來的念頭。其實,究竟怎樣才能發明成功防觸電插座,她心裏還是白紙一張,她隻是憑著一股敢於創造的勇氣才說出這句話的,但沒有勇氣就不會有任何創造。
話是說出來了,可要真正搞出成果,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些日子,她讀了《十萬個為什麼》物理分冊、《中學科技》、《電子世界》等許多關於電的知識的書籍;學習了《少年報》上登載的《聰明的辦法》、《十二種創新思路提示法》;還畫了一張又一張圖紙……最後總算搞成了一個“防觸電插座”的模型:用有機玻璃做插座,導電的銅片藏在插座裏麵,插頭是直角彎曲的,使用時隻要將插頭伸進插座小孔,然後再橫著向插座盒中間移動一點就行,這樣無論怎樣頑皮的小孩都碰不到電源,沒有觸電的危險。
她興衝衝地拿著模型跑到學校,給“星期日創造發明俱樂部”的老師和同學們看。
“你的小發明是好,可是……”
沒想到大家用“缺點列舉法”一推敲,竟推敲出不少缺點。
有的說:“這個防觸電插座,一般常用的插座頭不能使用”。
有的說:“三相插頭的使用也受到限製啊!”
……
總之,這個防觸電插座的實用性不夠強。
對呀,這個插座確實存在許多缺點……可是,怎樣改進呢?她又陷入了沉思。
進一步改進,有時比走第一步更艱難。但她相信,在一個崇高目標支持下,不停地努力,即使慢也一定會獲得成功。放學後,弟弟邀她下棋,她拒絕了;同學來請她跳橡皮筋、跳繩,她也不去;電視機開響了,她卻悄悄地跑到外間……那個防觸電插座呀,幾乎侵占了她所有的課餘時間。
有一天,她陪著奶奶上百貨商店。寒冬臘月,商店門口掛著厚厚的門簾。她們推開了一道門,裏麵還有一道轉門。就在她們分別從一扇轉門走進商店的時候,一個靈感忽然在她腦海裏湧現:這種轉門每扇隻走一個人,一扇門開,後麵一扇就關。防觸電能不能也搞這樣活的門?老師在自然課上也曾講述閘門原理,甲門關著,乙門就打開,乙門關著,甲門就打開……哎,是不是可以利用閘門的原理,在插座裏再裝上兩道活門;隻有當插頭從兩個插孔內同時插入,兩個閘門才會打開,電源才能接通。而平時小孩玩弄插座,一般總是用一件鐵器,或者一個手指伸進插座孔,這樣隻能打開其中的一道活門,碰不到導電的銅片,就不會發生觸電的危險了!
“有辦法了!”她興奮得叫起來。
“防觸電插座”終於誕生了。在發明過程中她得到學校“星期日創造發明俱樂部”同學的幫助。她在上海市第二屆少年創造發明比賽和弟二屆全國青少年創造發明比賽中都獲得了一等獎。
現在,她來到日本東京,站在三越百貨公司影劇院的領獎台上,殿下慈祥地看著她,笑眯眯地誇獎她:“你確實發明了一件很好的作品!”
她從殿下手裏接過晶瑩透亮的獎牌和精致珍貴的獎品,激動得眼眶裏噙滿了淚花。透過淚花,她仿佛看到五星紅旗在眼前飄揚。啊!她跟郎平、曹燕華、馬燕紅等姐姐一樣,也為祖國爭了榮譽。聽老師說:中國少年的發明作品在國際上得獎還是第一次,這也是一枚金牌!
鄔口關博發明汽車刹車裝置
麵對這樣的鏡頭,也許你並不陌生:一輛車子在馬路上悠然前行,忽然,司機發現前方有人出現,心中不覺一驚,下意識地連忙用右腳去踩刹車,此時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了——車子不但沒有停下,反而像脫韁的野馬奔跑著衝了出去……
這是導演在拍攝一部新的影視片?不,你猜錯了,這驚險的一幕就經常發生在你、我、他的身邊——
2000年3月,中央電視台、上海電視台分別播放了3名武警戰士在巡邏執警時被一輛出租車撞倒而嚴重受傷的消息;
2000年4月,東方電視台報道了一輛出租車在中山橋上“翻身”,兩名乘客受傷被送往醫院急救的新聞;
……
這一起事故的罪魁禍首是誰?權威部門經過仔細的調查得出結論:這是車輛在遇到緊急情況時,由於司機車技生疏或疲勞駕駛,刹車時誤踩油門所致。
歲月裹挾著世間的一切不斷前行。當許多本該認真思索的事不經意間被時間這位永無停息的匆匆過客帶走時,人們也就習慣於漠然了。因此,觸目驚心的一切在一陣短暫的傷心、惋惜抑或痛恨之後,漸漸地又恢複了往日的模樣。
然而有那麼一位與眾不同的女孩,敏感地關注著常人所忽略的細節,思索著別人不屑的問題,激勵自己用努力與勤奮將可怕的夢魘從人們的心靈中驅走,並力圖將美好的未來呈現在人們的麵前。她就是上海市新中高級中學的高二學生鄔口關博。
自從看了電視新聞後,鄔口關博心裏沉甸甸的。這位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小發明組的成員暗下決心,要發明一種裝置來改變這可怕一幕。
“為什麼司機急刹車時會誤踩油門?”對汽車構造一無所知的鄔口關博真是有著太多的疑問。然而問題既然提出了,就得想辦法把它搞懂。
鄔口關博家附近開著不少飯店,興隆的生意可從馬路邊一字溜停著的小汽車上窺見一斑。於是鄔口關博開始向司機討教:“對不起,請教您一個問題,為什麼刹車時司機會踩到油門上去?”
司機好奇地打量著車窗外這位胖胖的女孩,一臉狐疑。鄔口關博將來意說明後,司機不由心中一陣佩服:“小妹妹,我們踩刹車和踩油門都是用右腳的。喏,你看。”司機用腳踩踩油門,又用腳踩踩刹車演示給鄔口關博看。鄔口關博忽然發現刹車與油門之間的距離很短,她連忙拿出尺來量,“呀,才6厘來。”她怕數據沒有代表性,又接連敲開了幾扇車門,請求司機讓自己上車測量,結果刹車和油門最大的間距也隻不過是6厘米。
“怪不得這麼容易踩錯”,鄔口關博似乎明白了什麼。
然而,最關鍵的是如何讓悲劇不再發生。為此,鄔口關博苦思冥想,尋找著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在向眾多司機討教的過程中,鄔口關博記起了其中一位司機說過,踩急刹車與踩油門的速度是不同的。“為什麼不一樣?怎麼不一樣?”鄔口關博拿出在軍體俱樂部訓練車模時用的秒表,對十幾位司機的演示作了精確的記錄,發現確實有著明顯的“速率差”:正常加油門的動作是緩慢的,約需1秒鍾左右;而緊急刹車時的動作快而幹脆,快速踩下去約0.2秒鍾以下。
她又深入地了解到,如果司機正常行駛時油門快速踩下去,那麼汽車就會像箭一樣地“飛”出去,人的反應跟不上汽車的變化肯定要出重大事故。因此,駕駛員培訓時都有嚴格的要求:踩油門一定要“輕踩”、“慢速”。而出事故的司機正相反:將油門誤當作刹車而用了“重踩”和“快速”。
懂得了這些,鄔口關博內心不由一陣激動。她決定抓住“速率差”進行攻關突破,並向輔導自己的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的創造發明老師葛智偉和盤托出了自己的想法。葛老師肯定了她的設想並有針對性地作了些分析,指導鄔口關博閱讀汽車構造與維修方麵的書籍。
有了老師的支持,鄔口關博更是充滿了信心。她先想,國外有沒有這方麵的好經驗可供學習參考的呢?可後來了解到,國外為防止司機誤踩油門發明了一種“全智能無人駕駛汽車”,顯然對我國目前是不適用的。於是,為了找出切合實際的解決措施,她邊學習,邊查資料、作調查,乘公共汽車時站在司機背後看怎樣操作,乘出租車時坐在司機邊上觀察司機腳的動作。
在葛老師的指導下,經過反複的思考、試驗和改講,鄔口關博終於找到了防止司機誤踩油門的好辦法:將油門踏板與刹車係統有機地結合起來,提出了“人腦出錯+電腦糾錯=行車安全”的新型理念。她在油門上裝了一個能分辨腳踏速度的裝置,這種裝置利用紅外探測組在油門踏板的杆運動行程上快速采樣,送至主要有微電腦芯片組成的中央控製器進行迅速判斷。如果判斷為誤踩油門,電磁閥會打開刹車係統,刹住車輪,同時斷開汽車發動機的點火線路,從而防止因誤踩而產生重大車禍;如果判斷為司機正常操作,則中央控製器不發指令、不作幹涉,就像沒有該裝置一樣。
就這樣,“汽車司機急刹車時誤踩油門控製裝置”的模型創製成功了。
由於目前國內外還沒有同類技術和產品,其市場潛力十分巨大。僅以我國汽車擁有量的20%比例配備本發明估算,市場價值可達60多億元。
2000年5月,鄔口關博將發明的總體設想寫成論文交由國家科技部和通用汽車公司聯合舉辦的“全國首屆ITS智能交通係統設計大賽”組委會,成為惟一被允許破格參賽的中學生。同月,鄔口關博又寫信給上海市市長徐匡迪院士談了自己的設想,8月15日,上汽集團總公司技術質量部回函認為這一發明“富有創意,基本原理正確。它將改變目前傳統製動係統方式,同時要進行技術上、經濟上的可行性研究,有大量工作要做……”
鄔口關博的發明裝置以其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榮獲了2000年12月上海市第十屆青少年發明創造比賽一等獎。2001年8月,鄔口關博又參加了由國家教育部、香港周凱旋基金會、中國科協共同舉辦的“明天小小科學家”評選活動,成為全國5名一等獎獲得者之一。有專家感歎:幾百年來在汽車上動個螺絲也不容易,現在居然中學生能發明出這樣的裝置,真是了不起。一位評委賽後見到鄔口關博,第一句話就是:“你快點去申請專利吧!”
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鄔口關博付出了許多。多年來,她一直在科技之海中盡情遨遊。從1998年到現在這短短的三年中,鄔口關博累計在車模、船模、發明等項目上獲獎達23次。她深知,這一切都離不開從事科技教育工作的舅舅的引路,更不能忘記的是葛老師的悉心指導,而自己今後的道路還很長,還要繼續不斷加油,才能報答大家的關懷和幫助。三無中生有
華羅庚巧解剩餘定理
華羅庚是享譽中外的著名數學家。他自幼就表現出了非凡的數學才能。
他在金壇中學讀書時非常貪玩,考試成績也不好,有的老師認為他是個笨蛋,就經常揮起戒尺訓他。
可是剛從上海同濟大學畢業的數學教師王維克則獨具慧眼,意外地發現了華羅庚在數學方麵的天賦。他的數學作業雖然很不整潔,塗改得亂糟糟的,但細心的王老師經過一番仔細研究,卻發現那些塗改的地方,都是因華羅庚在有意探索多種的解題路子而導致的。
有一天,在數學課堂上,王老師給學生出了一道有趣的難題:
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剩二,五五數剩三,七七數剩二,問物幾何?
王老師講的是一道相當難解的曆史名題,在《孫子算經》中叫剩餘定理,後來它傳到了西方,被稱為“孫子定理”。老師剛剛說完,華羅庚立即答道:“是23”。老師問華羅庚答案是怎樣得出來的呢?他的回答是:“三三數與七七數都餘二,因此,我想這道題的答案可能是三乘七加二等於23,它用五塗之,正好餘三,所以答案是23。”
從此以後,王老師常把這位得意弟子帶到家裏精心指導。華羅庚對數學的興趣也愈來愈濃了,接連讀了多種數學書。有一次他從王老師那裏借到一本美國人著的《微積分》,不到十天就讀完了。
由於家中經濟狀況不好,華羅庚初中畢業後就不幸失學了。
在家中,他一方麵幫助父親經營小店,一麵繼續堅持學習。白天,他坐在櫃台裏打點顧客,抽空就埋頭讀書、演算;夜晚,在昏暗的燈下,他繼續入迷地讀著、算著,有時一直到黎明。
華羅庚由於身在櫃台,心想數學,經常鬧出一些笑話,影響了小店的生意。有一次,父親吼著,罵著,要燒掉他那幾本數學書,幸好母親聞聲趕來,百般勸解,那幾本數學書才幸免於難!
他曆盡艱辛,曆經坎坷,終於成了世界著名的數學家。
蘇步青“偷讀”成才
蘇步青,浙江省平陽縣帶溪村人,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學會委員,中國數學學會副理事長,複旦大學校長。
蘇步青父親是個文盲,他吃盡了沒有文化的苦頭,希望兒子長大讀書識字,平步青雲,光宗耀祖,就給兒子起了個吉利的名字“蘇步青”。
父親掏不起錢供兒子讀書,隻能使兒子當一放牛娃,可是小蘇步青不甘心當放牛娃。一天,他放牛歸來,路過村裏的私塾時,屋裏傳出了老先生朗朗的誦讀之聲:“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接著又聽見學生們的放聲複讀。
“蘇老泉”,蘇步青心中一動:我也姓蘇,我也要發憤讀書!人站在門外,卻也跟著老先生唱讀起來。
從此以後,他每天放牛時,都把牛托給鄰居的小夥伴,自己悄悄蹲在私塾門口偷聽。這樣日久天長,《三字經》、《百家姓》以及《左傳》、《古文觀止》裏許多文章,他都能背誦下來,並一一背給父親聽,既清楚,又流暢。父親感覺到自己沒能盡到一個做父親的責任,愧對自己的兒子,就毅然決定省吃儉用,勒緊褲帶,送兒子上學讀書。
從此,蘇步青進了學校,後來真的平步青雲,成為我國著名的大數學家。
柳大華練就“東方電腦”
柳大華,1950年3月出生於湖北黃陂,是著名的“象棋大王”。
大華自幼喪父,母親靠30元的工資養活一家四口,生活十分貧寒。
大華的哥哥是個棋迷,一有空就去擺棋,大華是哥哥的小觀眾,站在一旁看得出神。19條直線,構成了90個交叉點。32個棋子,卻運智思謀,深奧莫測,瞬息萬變,層出不窮。真是妙趣橫生,令人神往。
在家裏,大華非常聽話,做完作業,就隨哥哥奔往江漢橋邊武勝路口的棋攤。在這裏,他多麼想一試身手啊!
一天,哥哥大中帶回來一本《象棋》月刊,大華像得了金元寶似的,愛不釋手。棋中布陣精妙,戰法絕奇,看得他廢寢忘食。
陳保安,一個黃口小兒,剛剛7歲,就衝殺進了市賽圈子裏,還得了兒童組冠軍。聽說他4歲半就下棋,真是神童。大華想著想著就激動了,心裏像有一把火在燃燒。他臂一揮,對走在身邊的哥哥說:“哥,我一定好好學棋與他陳保安一比高低,我一定趕上陳保安!”
大華深深地迷上了象棋。他把功課以外的點點滴滴、分分秒秒都用在象棋上。人走在上學的路上,腦子裏想的是棋譜,什麼“棄炮得先,佳招迭出”、“沉車助士,海底撈月”、“以退為進,穩步定勝”等,一招一式,他都牢記於心,一字不忘。把“象棋月刊”上的十幾局棋譜背得滾瓜爛熟。他經常在閑散時間,纏著二哥大昌,按棋譜上的術語,布兵對陣,廝殺幾盤。民間收藏的《梅花譜》、《桔中謎》、《過河車專集》、《五七炮專集》等,他幾乎過目不忘。其中那本再版的《梅花譜》對大華的影響最深,使大華的棋藝日益精湛。他那《先手當頭炮,後手屏風馬》的拿手陣式,更是爐火純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