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2 / 3)

如今,包起帆已是上海市港務局副局長、教授級高工。僅按1997年的統計,他已先後完成70多項發明和技術革新,一些成果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他本人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優秀共產黨員,3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他獲得的國際、國內各種科技成果獎達55種;1994年還獲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20世紀傑出成就獎”、美國國際傳記中心“國際傑出貢獻榮譽金獎”。

包起帆始終把他的發明看成是企業的財富、國家的財富,而不是個人的資本。他認為:“人的尊嚴、人的理想、人的精神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金錢有價,人格無價。”曾有外商在談判中企圖壓價而給他“回扣”、一些人要求避開單位與他私人合作而給他“好處”等,這種情況不下數十次,他都一一嚴加拒絕。他還把獎金中自己所得那份一次次地分給受“木老虎”、“鐵老虎”之害而致殘的工人。他說:“一個黨員工程技術人員在追求文化、追求技術的同時,也要追求黨員應有的精神境界”,“我最大的快樂在於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龔劍創造建築施工奇跡

1997年3月初,建設中的上海浦東新區金茂大廈高度突破了400米,自此成為神州第一高樓。

這時,從巴黎飛來了幾位外國專家。他們是法國西寶營建集團的技術權威。專家們不遠萬裏匆匆趕來工地,隻是為了尋找一位年輕人,打消心中的疑問:究竟是什麼神奇技術,讓隻有很少的建造摩天大樓經驗的中國人,創造出月升13層這樣的速度奇跡?

金茂大廈主樓結構施工的高度和速度,都是中國建築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跡的出現主要應歸功於外國專家們要尋找的這位年輕人,他的名字叫龔劍,當時是上海第一建築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金茂大廈項目經理部技術經理。

龔劍自1983年同濟大學畢業進公司以來,就與上海最高樓有緣,常被戲稱為跟上海一起“長高”的人:25歲,建造當時的上海第一高樓“上海商城”;32歲,構築468米的東方明珠電視塔,挑起項目施工方案設計主任的重擔;如今,“中華第一高樓”金茂大廈又成了他履曆上的最新墨跡。

法國專家們聆聽了龔劍的介紹,十分驚訝,其中的一位緊緊握住他的手讚歎:真想不到你們能創造出如此奇跡!

金茂大廈88層,高達420米,居世界第三,且造型獨特,結構新穎。當上海確定建設的消息發布後,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建築專家的注意。負責總體設計的美國SOM設計師等都擔心:世界第一、第二的高樓,都建築在岩石地基上,而金茂大廈要建在軟土地基上,你們的施工技術能行嗎?

確實,我們的建築施工隊伍還是第一次造這樣高的摩天大樓,困難是非常多的。然而,龔劍等一批技術骨幹卻堅決表示:

金茂大廈是中國人負責深化設計,中國人投資,在中國的土地上,由中國國有建築企業總承包的。作為中國人,我們一定要爭這口氣,把它建造好!

龔劍當眾立下軍令狀,要完全用中國人自己的技術,攀上中華第一高樓的頂峰。他說,“如果不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遇,創造出自己的先進施工技術,那將會留下終身的遺憾。”他白天施工,夜晚研究方案。16本厚如詞典、大如報紙的工程設計圖紙,幾乎被他翻爛了。

在眾多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中,第一道難題就是深基礎施工。金茂大廈的基坑開挖麵積達2萬多平方米,相當於兩個足球場大;塔樓挖土深達地下20米,相當於七層樓高;挖出來的泥土可堆成一座58米見方、比國際飯店還高出20多米的小山。其施工難度世界少見。

美國設計師提出,大廈的基礎承台應該用從美國引進的低/水化熱水泥,以保證質量;基礎要分8塊澆搗施工;在混凝土攪拌過程中要不斷投入冰塊,以減少水化熱的負麵影響,防止大體積混凝土承台產生結構性裂縫。

這一方案不僅造價高,工期長,而且也不現實。

龔劍他們經過反複精確的研究計算,創造性地提高了自己的質優、造價低、工期短的方案:

一不引進美國水泥,而是采用國產水泥配置高標號混凝土。高標號混凝土施工技術,是檢驗一個建築技術人員技術水平的重要標誌。在上海商城、東方明珠電視塔施工中,龔劍就對高標號混凝土進行研究,已逐步掌握了它的技術特點和施工要領。

二是改8次為一次連續施工,科學地用冷卻水管循環冷卻降溫、電腦測量控製溫差。使大體積混凝土在整個養護過程中內外溫差均控製在25℃以內。

龔劍詳細闡述了提出上述方案的依據,他們還在工地上做了一個4米見方的混凝土大試塊,成功地進行了模擬試驗,終於使美國設計師點頭采納。

這一方案實施的結果,奇跡產生了!大廈的基礎承台質量好,且13650立方米高標號混凝土澆搗隻用了64小時;養護隻用了2周時間,金茂大廈主樓的基礎施工,比美國設計師原先設想的工期大大提前了。

初戰告捷,龔劍的心情並不輕鬆。因為按照設計,相當於5個國際飯店高的金茂大廈,其中間的混凝土筒體猶如參天大樹的主幹,四周是鋼結構。筒體的施工必須先於鋼結構,兩者得保持10層左右的高差。同時,在幾百米的高空,怎樣把建築材料運上去,怎樣確保施工人員安全、抵抗大風等外界影響,怎樣控製筒體的垂直度等等,在這些方麵模板技術都起重要作用。美國設計師在100米、200米、300米結構處,設計配置了三道國際上最新運用的、高8米的巨型外伸鋼桁架,要求模板體係在這三處進行三次空中解體及組裝,這在世界超高層建築史上也是沒有過的。

於是,設計師堅持要使用發達國家的模板技術。

一位法國專家還寫信給投資方和龔劍他們說:“很難想象中國人的模板能升到88層頂端。”還預言,若不使用外國的模板技術,不出3個月,金茂大廈將處於停工狀態!

外國人行,中國人為什麼不行?龔劍懷著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進取心,帶領大家研製出一套由電腦控製的分體組合式模板技術。巧妙地把鋼平台“化整為零”,一分為十,各部分用螺栓連杆連接;在高空中兩分兩合“順利過關”。

於是,金茂大廈主樓節節上升,最快時創下一個月施工13層的國內施工新記錄,質量完全達到設計標準,被人稱之為“中國造樓史上的奇跡”。那位預言不出3個月金茂大廈就會停工的法國專家也誠懇地說:“我低估了你們,你們的模板技術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泵送混凝土技術,是國外超高層建築施工的難關之一。龔劍與有關專家一起組織攻關,創造了一次泵送混凝土達382米高度的世界記錄。

為確保質量,龔劍還通過研究,嚐試應用新的測量技術控製。他組織青年測量隊,配備了測量儀器設備,並建立了“四級控製法”。從而保證了大廈4205米結構的垂直度誤差控製在二萬分之一內,創造了世界建築史上一項新的質量記錄。美國設計師說:“中國施工技術了不起!中國技術人員了不起!”

龔劍雖然年輕,但已是教授級高工、國家一級項目經理、上海市建設係統專業技術帶頭人;曾獲上海市建築工程最高獎“白玉蘭”獎、國家建築工程最高獎“魯班”獎、國家土木工程最高獎“詹天佑”大獎;被評為“上海十大傑出青年”“上海市建築功臣”“上海市科技精英”等,但他永不停止前進。他那刻苦學習、勇於創新、努力實踐、為國爭光的精神,使他屢攀建築技術高峰。

莊少勤指揮建設遠東大道

上海浦東新區的遠東大道位於東海之濱、浦東國際機場西側,全長136公裏,雙向8車道,中間為10米寬綠化帶,兩側綠化帶各29米寬,是上海巨變的標誌性道路之一。如果你走在這條寬廣、平坦、潔淨、美麗的大道上時,你是否會想到,它是數千名工程建設者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創造的碩果呢?這裏有許許多多的感人事跡。俗話說得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將帥是戰役成敗的關鍵因素。下麵要介紹的,便是這項工程建設的指揮,一位名叫莊少勤的年輕人當時的創新故事。

1996年下半年,莊少勤感到擔子特別沉重。

他被任命為遠東大道工程建設指揮部的指揮,而這是多麼困難的一項工程啊!

由於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一期工程建設即將啟動,因此,這條為機場配套的,包括兩座立交橋、三座跨河橋和一個地道在內的138公裏的遠東大道,其工期隻有一年時間,僅為正常工期的三分之一;

遠東大道是浦東新區成立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市政重點工程,作為上海市東大門的“門戶工程”、濱海發展帶的主要通道,市和新區領導明確指出:要把遠東大道建設成為上海最好的道路之一;

上海土地濕軟,遠東大道更是位於濱海濕軟地帶,地下水位標高29米,土質天然含水量大於35%,平均不到100米就有一條明浜或者暗浜,這樣的條件就是建一般的道路也難,不要說建一流的大道了。

麵對如此工期緊、質量高、難度大的道路建設,所有參建者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設計過南浦、楊浦大橋的上海市政工程設計院的設計人員也表示:按常規設計,已解決不了這一工程所麵臨的問題。

怎麼辦?

莊少勤1995年同濟大學博士生畢業後,一直在浦東從事市政工程建設。此時他覺得自己遇到了一個比攻讀博士學位更難的大課題。

“按過去老一套的辦法是無論如何不行的。”莊少勤想。

“要創新,隻有創新才有出路!”身負的指揮重擔和麵臨的嚴峻挑戰,使他毅然作出決定。

莊少勤還想到,關鍵是解決技術難題。但有了好的技術也還需要大家同心協力去做。因此,作為工程指揮,必須抓好兩個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

莊少勤想,“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解決技術難題,抓技術創新,首先必須對技術難題在何處做到心中有數。在上級領導和有關方麵的重視、支持下,莊少勤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既出外學各地之長,又聘請了十幾位國內的專家權威協助,組織專題工程技術研討會,學習研究國內外有關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對遠東大道建設的特點、難點和重點進行深入分析,找出影響工程質量和進度的關鍵技術難題。在此基礎上設立“遠東大道道路工程實用技術應用研究”課題,分專題組織技術攻關。

莊少勤身體力行,義無反顧地帶領工程技術人員圍繞每個難題,學習有關資料,調查研究,積極探索,敢於擔風險,敢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連續不斷地向一個又一個技術堡壘攻去。

在工期緊迫的情況下,這可不是一般的技術攻關。它真像打仗一樣,在規定時間裏這個山頭非攻下不可,沒有一點退路。對每個難題,包括新冒出來的問題,都必須抓緊一一攻克,不得有任何拖延和猶豫。真不容易啊!這需要有怎樣堅忍不拔的精神!

他們首先麵臨的,是解決河浜多的問題。按傳統的做法,是用道碴間隔土來填沒河浜。但這種老辦法不僅花費時間長,不適合目前工期緊迫的情況,而且由於地下水位高,它容易造成施工後沉降,嚴重影響道路質量。於是,莊少勤他們經過反複商量、實驗,首創了運用無紡布包裹石灰、粉煤灰來填堵的措施。這種工藝的材料輕、水穩性強,施工方便、速度快,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然而,剛攻克了河網交錯的難關,緊接著新的問題又來了:土地濕軟,施工機械根本無法進場作業!時間不等人,非立即解決不可。他們連續作戰,經過緊張、認真的研究,又首創了排水育溝加石灰穩定土綜合處理軟土路基的新工藝,克服了路基土濕度高的不利條件。

就這樣,他們硬是依靠頑強的意誌和技術創新,一個個地、成功地解決了上海濕軟地區建設高等道路的一係列難題,創造了上海市政道路建設史上的多項“第一次”。除了前麵介紹的兩項以外,諸如:

第一次全線采用新配比小三渣新式拌和與施工工藝,為路麵建成後平整度達國內領先水平奠定基礎;

第一次全線實施澆鋪透油層工藝,增強基層與麵層的連接,減少裂縫。

第一次采用攤鋪一厘米下封層結構,防止雨水滲入基層,大大提高了路麵使用壽命……

所有這些“第一次”,都通過了專家的論證和質量檢查部門的檢驗。

質量當然是第一流的。就拿道路的平整來說,如果拿一把3米直尺放在遠東大道路麵上測量,你竟會看不出直尺與路麵有絲毫縫隙!

而這一係列的“第一次”,又凝結著莊少勤和他的夥伴們多少勇氣、心血和汗水啊!

科技如何更快更好地轉化為生產力,要靠高效的管理,靠管理上的創新。莊少勤說:“我們要打兩場戰爭,除了打好科技仗,還要打好管理仗。”

遠東大道就像十幾路建設大軍大會戰的戰場。全線20個標段,來自四麵八方的建設單位20多個;4000多名建設者,作業人員80%是外地民工,隊伍素質參差不齊。

必須依靠高效管理,把每支隊伍、每個人的智慧和力量都集中起來,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並在這一過程中提高人的素質。

黨的領導是保證。1996年10月25日上午,工地上的127名共產黨員,在黨總支書記、副指揮虞才根的主持下,在指揮莊少勤的帶領下,背靠川楊河,麵向黨旗,莊嚴地舉起右手宣誓:“我們是戰鬥在遠東大道工程建設中的共產黨員,我們向黨宣誓:吃苦在前,團結拚搏,廉潔自律,勇挑重擔,為把遠東大道建設成浦東的一流道路而奉獻一切!”在黨內開展了以“讓黨旗在‘遠東人’閃光”為主題的工作競賽活動。

在黨的領導和黨員的帶動下,管理創新紮紮實實地開展起來。

管理創新的一個突出內容是創辦“工地夜校”。夜校偏及每一個標段、每一個角落。工地上點亮不滅的燈光,指揮部請來專家、技術人員當老師,4000多名勞累了一天的建設者,積極投入到學理論、學技術、學本領的熱潮中去。

他們在為把整個施工隊伍建成學習型組織而努力。工地夜校以“貼近工程”,貼近工人”為特色,明天就要實施的新工藝、即將展開的新工序、施工中的難點等,都成了最好的教學內容。既授課,又十分重視發揮學員集體的力量,組織學員討論、交流,讓一些個人的心得體會成為集體的收獲。